从短缺经济到刷卡消费

三月 9, 2018/ 0 评论

从凭票买东西到刷卡消费,作为六十年代初短缺经济出生的“低标准”儿,笔者更能从自身消费方式的改变,见证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人物质生活水平的飞跃!

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物资匮乏,关系民生的日用品供需矛盾突出,国家在1953年10月出台了统购统销政策,老百姓的生活从此进入了长达40多个春秋的“票证时代”。

短缺经济,不仅人们的收入微薄,而且物质匮乏,一切东西都要凭票证实行计划供应。各类票证五花八门,充斥着人们的生活。粮票、肉票、布票、油票、煤票、烟票……就连买糖果、火柴、肥皂也要凭票,凭票证渐渐成了城乡居民日常生活的一种无奈依赖。1986年毕业后,我被分配到一家食品公司业务科工作。我当时的主要工作就是为居民发放肉票,老百姓对一张肉票的渴望至今让我难以忘怀!翻开自己压箱底的各种票证,发现几张发黄的肉票,这在短缺经济的年代里意义非凡。那时如果没有当月的肉票,再有钱也不可能吃上肉。

那个年代的商品供应很局限,靠计划分配,不可能随心所欲。1972年大姐结婚,做新衣服、新被子和褥子的用布都要布票、棉花票才能买到,一家人的布票棉花票根本不够大姐置办嫁妆,父母犯难了,最后只能向亲戚朋友借“票”。东挪西借,就像如今大家凑份子钱。后来,全家人省吃俭用了好几个月才还清别人家的“票”。

票证是物资匮乏时不得不采用的措施。八十年代实行市场经济以后,商品种类繁多,票证也越来越少,先是取消了供应券、副食本,到了1992年,家家户户原本珍贵的粮票也没有地方使了。

在物质匮乏的年代,人们的日常生活与票证息息相关。现在我们的生活物质已极大丰富,而在消费上又难以离开银行卡了。

笔者现在手上就有5张银行卡,工行、中行、建行、农行……什么储蓄卡、贷记卡、借记卡样样齐全,也各有用处。和许多人一样,平日出门上街购物、请客吃饭都刷信用卡。2007年,孩子考上西南财经大学,我和妻子一起去送孩子上学,从辽宁到成都有3000多公里,我们身上只带了很少的现金和几张银行卡。交学费用的是学校发给孩子的农行卡,和孩子一起在学校食堂吃饭时用的是校园卡。在成都王府井、人民商场给孩子买生活用品,花费9000多元,用一张中行贷记卡就“刷刷”搞定。我和妻子在成都住宿,到九寨沟游玩,也是一卡通,过足了刷卡的瘾。此后给孩子汇生活费也不用去邮局了,通过银行甚至网上银行直接就能汇到孩子的银行卡帐户上。这边存钱,那边即刻就能取款,省却了以往寄取的麻烦和等待。

由短缺经济到刷卡消费,反映了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老百姓生活由贫穷走向富裕的历程。和以前紧巴巴用票的日子相比,现在用银行卡消费真是又方便又自由。虽然只是一张小小卡片,其意义已大不相同,银行卡可以支付任何帐单,反映了现在的丰富物质和人们的便捷生活,也折射出中国几十年来社会结构深层次的变革和进步。

夏志琼/辽宁

评论一下?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