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归零罢
文 浓香/北京
中年人,一般是放不下自己的过去的。人生半百,走过的路,吃过的苦,流过的泪,怎么可以说没就没。是啊,那些过往,不管是鲜花还是荆棘,不论是美好还是苦痛,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在心中都是一道道深深的车辙。不言出,难相忘。
然而,人生无处不归零。之所以提出这个观点,源于一个小故事。中国女排在夺得第三届世界女排冠军后,袁伟民教练告诫队员们:一切从零开始,把冠军丢到脑后重新研究战术,研究打法,正是这种“归零”的心态才使女排取得了五连冠的殊荣。我对这个小故事的记忆很久,印象很深。我理解,每次得了冠军,女排姑娘都会在心态上迅速格式化,一切所谓成功归零。我想,这种归零心态,一定是女排取得辉煌成就的重要内因。这个例子确实说明了,人的成功尤其是持续性的成功,一定是源于某种过人的心态。保持这种心态,对一个人特别是年轻人,十分必要。漫漫人生路,处处都是激流漩涡,没有从头再来的心态,一定走不远。但是,还不能说透的是,当一个人都已经是中年人了,还需要保持归零心态吗?回答这个问题,很不容易。
中年人的经验无比珍贵,“归零”绝不是要把自己弄成一张白纸。首先,归零心态,重要的是达到一种清澈沉静、不浮躁的平和心理。试想,即使再清澈的水,如果在一个杯子里不停摇晃,它都不会清澈;即使再浑浊的水,如果静静地放着,也自然会变得清澈。心也是如此,如果没有给它时间去沉淀,而总是摇晃不停,那它就会处在一种浑浊的状态。中年人更是如此。几十年的磨砺打拼,怎么可能保持静如处子?时时回忆过往云烟,事事希望指点江山。何以静下心来!其次,归零心态,还形容一种理性的思考、逻辑的总结和通透的理解。零是一种开始,也是新的起点。对于中年人来说,归零,得到的是对过往的梳理,成败得失的理性认识,看到鲜花背后的荆刺,洞察明月后面的波涛,理解世界的复杂,宽容人生的无奈。这是新的“零”,也是继续前进的新高台,即使维持现状也需要这样的心理铺垫。第三,归零心态,让人重新焕发“从头再来的勇气”。人们总说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不能因为出发了太久,就忘记了初心。对于很多中年人来说,当多少年来坚持的梦想被生活打败,意念也随之坍塌。现实中有太多人,走着走着就走不下去了,却是因为已经出发了很久,走了很远。觉得换条路继续走又心有不甘,很多会选择继续在这条道上死扛。最后消磨了曾经的自己,也消磨了自己的理想和未来。
怀抱“归零心态”,是一种智慧。有一个才华横溢的秀才听说山里隐居着一位高人,于是便想去找他讨教人生和治学之理。翻山越岭、跋山涉水,好不容易来到一片世外桃园,一位老者非常有礼貌地迎接他进去,请他坐下,转身给他沏茶喝,杯子盛满了,都溢到桌子上了老者还在沏,这位秀才急忙说“满了满了”!可是老者还在继续倒水,秀才顿然明白了,站起来深深地鞠躬便头也不回的走了。其实,人的一生就像这个茶碗,只有把里面的茶喝或者倒干净了,才能装进新的茶。这是一个关于“归零”的经典故事,尽管已经多次提及,但我仍然忍不住想引用它。之所以引用,是没有发现比它更好的故事,来说明归零的人生智慧。中年人已经尝尽人生大半的况味,酸甜苦辣变成清茶一杯。对未来的人生路,大部分人抱着随遇而安的心态,归零又有何用?想明白这个问题,可能首先得想明白后几十年怎么过。人生事业为先,可并不是全部,还有家庭、爱好、健康、友情等等。所有这一切,都是人生不可或缺的,都是应当好好体味享受的。出走半生,事业打拼,可能伤痕累累。如果因此而放弃其他美好,可能就属于不希望另一种的“归零”。见过一位好友,他执着于努力,希望把当初高考失利的落差找回来,所以以近乎极端的状态苛求自己。几十年如一日罪责、埋怨自己,甚至给孩子起名字都是“成鲤”,意思是必须要完成“鲤鱼跳龙门”的宏愿。每次同学聚会,他都会特别留意那些高考如愿同学的各种动向,那就是他接下来努力和超越的目标。多少年皆是如此。有一日,深夜突然来电,电话里泣不成声,好半天才告诉我:“孩子考上985了。”然而,他已经不能把自己“归零”了,只有追赶别人,他才感觉充实。为了显示高雅,他自费去听交响乐,却常常熟睡在剧场观众席上;为了显示脱俗,他的微信圈充满了国际新闻和国内大事,虽然他所从事的活计与世界风云关系基本无缘;他也满口的和谁谁熟络,明眼人知道那就是面子。中年以后,同学们劝他不要拼了,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他也说了一句肺腑话:“我也明白,以前是想活的让大家看得起。今后应该活给自己,可我不知道怎么活了。”
“归零”的话题,说尽人生百态,也点破世间风情。一肚子世事沧桑,不愿意从过去的七七八八中摆脱出来,自然是一种不洒脱。想放下一切,却又找不到下一步迈向哪里,也是“归零”不得。圆圆的零,代表了圆满,却也圈住了人的大半生。“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李煜的《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大概就是这种况味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