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的国度

三月 19, 2020/ 0 评论

文 ·浓香/北京

盘桓英国数日,最深切感受到这个国度民众对阅读的热爱。傍晚时分,繁华喧闹的牛津街上,报亭报摊也都生意兴隆,老板一边吸着雪茄,一边忙着手头;来来往往的西装笔挺的绅士或者时尚俏丽的淑女,买一份自己钟情的杂志或者报纸,斜倚在街边咖啡店的舒适灯光下,静静地阅读。喧嚣似乎与他们和谐共处,读出来的风景与身边的嘈杂一样,令人印象深刻。

据说在网络发达的今天,英国传统媒体依然繁荣如故。报刊、杂志,不降反升,目前仍然保持很不错的发行数量,伦敦城市大学新闻学院的尼尔·瑟曼博士在一项研究中指出:“90%以上的英国人花在阅读纸质报纸上的时间比阅读网络新闻要多。”这与中国国内情况大相径庭,在万里之外的北京,传统媒体正在经历最冷的寒冬,《北京晨报》《京华时报》《北京娱乐信报》《北京午报》《法制晚报》以及主打地铁读者的《竞报》,陆续“寿终正寝”了。除此之外,各省各市的都市报,也纷纷关闭。传统报刊的两种境地,在令人嗟叹的时候,也令人重新评估英国民众良好的阅读习惯所蕴含的巨大商机。
伦敦人的阅读,无时无地。伦敦的地铁是比较粗糙的,车厢内部空间不大,对身材庞大的欧洲人来说,实在有一些紧巴,显得很局促。尤其是在上下班高峰,跟北京一样,不等几列是挤不上去的。即使挤上去了,也是人贴人。然而,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仍然有很多人拿出书来阅读。有一次在尤思顿火车站,看到等火车的很多人,也靠在墙上看书,那份安静从容,令我这个自中国来对火车站喧嚣熙攘人声鼎沸几乎见不到安静的人,生出难以描摹的感慨。更不消说早间,目睹在各种快餐店、早茶馆、咖啡店里,边吃边看书的人。此种场景,随着在伦敦日久,逐渐见怪不怪。

有一回工作之余,溜达到住所Tavistock Square附近的一处书店。书店应该说不是特别巨大,但是书籍很多,琳琅满目,种类极多。粗粗看来,包括人文历史、自然风物、科学巨著、军事体育、心理精神等等。看书、挑书、买书的人很多,有附近伦敦大学的学生,也有市民杂间其中。在英国,出版书籍是不需要刊号的,但是出书的人也没有泛滥至极。只不过,很多有思想、有思考、有见解的的人士,可以自由地把自己的理论写成书籍。据说当年,马克思之所以到伦敦寓居,就是因为在德国出版传播他的理论受阻,而在伦敦他可以尽情宣传他的无产者理论。

阅读的习惯,是英国人绅士精神和生活追求的一部分。在英国,你经常可以看见这样的场景,每当阳光明媚的日子,总见人们惬意地靠坐在后院晒台的躺椅上,端一杯茶,摆一碟小点心,膝上摊开一本书,一坐就是大半晌。晚间透过窗户也能看到人们坐在沙发上,就着明亮的落地灯在读书。可见阅读像吃饭、睡觉一样,是英国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内容。英国新版的10英镑背面,不再是政治人物,而是著名女作家简·奥斯汀的画像和她的代表作《傲慢与偏见》中的一句话“I declare after all there is no enjoyment like reading!”(我认为没有什么比阅读更让人享受的事了!)由此可见英国人对阅读的重视。家庭环境的感染,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培养阅读方面,提供他们成长所需要的陪伴、安全感以及财力精力等可以支持的各种资源,从而让孩子在这个基础上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成长。据说每个英国家庭,在装修布置房间时会选择给孩子安排一个相对独立、安静又舒适的空间作为阅读角。让阅读这件事拥有沉浸式的体验。另外,英国人还是一个拥

The Reader – Shepherd’s Bush reading group.

有Bedtime stories(睡前故事)文化的国家,小孩上床后,爸爸或者妈妈会和孩子靠在床上,读一本小孩最喜欢的故事书,读完再睡觉。对于很多家长来说,孩子的睡前阅读是优先级非常高的事情,家长不论多忙都会在孩子睡觉之前,赶回家讲故事。即使出远门需要乘坐飞机或者火车,也会经常看到家长和孩子各捧着一本读物。

在英伦旅行,每次从公园穿过,总是可以看到有人静静地在长椅上看书,从格林威治天文台周近绿毯般的草地,到海德公园爆炸般的黄灿灿的树叶,莫不如此。伦敦秋日的阳光,温暖而又清澈,给每一位读书人披上了羊毛般光彩的羽纱。一个民族,一个爱阅读的民族,是令人尊敬的,不光是一种内心的充实、精神的明媚,更是永远令世人敬仰的答案。

评论一下?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