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之下》:艺术与情怀的交融

九月 18, 2020/ 0 评论

文 ·张冲/行政管理部

“去看电影了吗?”随着电影院的复工,117天后的“久别重逢”,让沉寂已久的电影及周边话题再次活跃。尤其是第一批上映的《第一次的离别》《白云之下》等影片,更是吸引了许多人的目光。

7月27日,第二十三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一带一路”电影周拉开帷幕,作为开幕影片的《白云之下》备受关注。在2019年第32届东京国际电影节上,共有来自115个国家的1804部影片参赛,《白云之下》是入围东京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的唯一一部中国影片,并最终斩获最佳艺术贡献奖。

绝美草原风光,带来一场视听盛宴

在第一批上映的片单中,第一眼看上去就特立独行的,当属《白云之下》。这部电影以草原风貌为创作背景,展现草原的风情万种和与众不同,草原上天高地阔的绝美风光、牧民骑马放牧的热情豪放、长调与呼麦成为最动人的伴奏,片中的每一帧画面似乎都可以直接拿来作壁纸,现代牧民生活的点点滴滴也以最为真实和质朴的形式呈现在我们眼前。恍若亲临草原现场的真实感令人目不暇接,观众仿佛一下子从城市的繁华浮躁来到绝美空灵的大草原。

呼伦贝尔大草原的四季流转都被收入镜头之中——草原之上的万物,随着日升日落的更替而延展不同的生命力;从繁绿茂盛的粗犷劲草到一眼望不到尽头的皑皑白雪,骏马在奔跑,牧民在歌唱,视觉上的震撼随着画面中人物的出场而变得更加饱满;契合当地语言特色的蒙古语,充满苍茫奔放气息的背景音乐……观众的视觉和听觉,在画面交叠流转中持续升温,碰撞出让人想要立即探求整个故事的神秘力量。

“选择与妥协”,探寻命运的跌宕

震撼人心的视听感受之下,《白云之下》的故事脉络其实并不复杂。导演王瑞选择更为独特有趣的视角切入,以一个当代普通牧民家庭故事为代表,展现了草原人民在时代变迁下的生活现状。

时代变迁下的草原,或许早已不像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封闭,便捷的交通、发达的网络,让每一位草原牧民都可以放肆追求草原外的生活,物理上的距离再也不是隔离一望无际的草原与喧闹繁华城市之间的鸿沟。蒙古族牧民朝克图因为厌倦了枯燥单调的草原生活而向往外面的世界,但妻子萨茹拉却认为美好的生活就是与丈夫在草原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愿改变当下的生活状态,夫妻二人都无法说服彼此,两人的生活状态也因此陷入困境。

没有用轰轰烈烈的剧情去铺垫惊天动地的大道理,而是用一个平凡但却值得细细“咂摸”的人生抉择难题,让观众自己去探寻“选择与妥协”的意义,这种可以让心灵得到真正成长的影片值得我们去影院慢慢品味。他们的故事同样也是我们的故事,面对现实世界中的花花万物,每个人都有其生命中需要面对的“选择与妥协”,而每个人也都在追寻他的精神归属。正如东京电影节上日本导演广木隆一为《白云之下》颁奖时所说:“自然景色和故事很融洽,道出人物的内心情感,让我们充分地思考我们在人生中所处的现状,感同身受。”

对于《白云之下》来说,其艺术价值并仅在于独特的内容视角、极致的声画体验,更重要的是将独具风韵的草原世界与真实的社会现实相结合,呈现出一个与众不同的电影世界,不仅深入人心也更容易引发观众的广泛思考。

关闭了半年之久的电影市场刚刚开放,无论对内容的优质性还是多元化都是渴求的。而《白云之下》无论从题材还是类型来说都是华语电影市场上独具特色的,也具备有更深层次的情感价值。随着疫情危机的消散,这个社会也正在慢慢恢复往日活力,经过半年多艰苦“抗疫”的观众们自然也期待能看到更多赏心悦目,能够带来心灵慰藉的影片,而《白云之下》所呈现的不仅仅是一场极致的草原大赏,让观众欣赏到平日并不常见的草原绝美风光,同时也让观众随着主人公的步伐去经历一段真挚的心灵之旅,在群体中引发强烈共鸣。

疫情阻挡了许多人出去走走的脚步,幸而有《白云之下》这样一部影片,如此细致、深入又真实的带领我们,完成了一次别样的草原之旅。而无论你的选择如何,能够找到内心的归宿,我想,这才是重点。影片名《白云之下》,想来也是点名了全片的客观视角与观望态度,将更多的互动式询问,与开放式答案,都留给了观众。

评论一下?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