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里山塘的古典画卷

六月 11, 2023/ 0 评论

诗羽/厦门

每个春天,我都与江南有个约会。犹如人鬼情未了般,穿越时空,始终不渝。

有朋友不解问我:江南的春天与别处的春天有何不同?

我想,对于别人来说,可能没有不同,因为他们只看到了桃红柳绿,小桥流水;对于我来说,江南的春天确实与别处的春天不同,因为从小就读她,爱她,跟她有了亲情,有了故乡感。
吴越的歌儿、一江的桨声、满湖的荷花、雨巷的灯影……都是我枝叶繁茂、生生不息的青春记忆。

我知道,再美好的时光都不会因为我的热爱而停留,那么,就让我祈愿在江南春天的怀抱中老去,为另一季的重生或相逢。

古今阊门,听中国最美的声音

《红楼梦》第一回中如此描写苏州:“当日地陷东南,这东南一隅有处曰姑苏,有城曰阊门者,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

这个阊门就是苏州古城之西门,沿七里山塘,可直达虎丘。阊门始建于春秋时期,是阖闾大城的八门之一。公元前506年,这里是孙武、伍子胥等率吴军伐楚的出发地和凯旋地。

我到阊门时,天正下着雨,迎面有一辆摩托车逆向冲过来,我躲闪,小腿仍被撞擦了一下,有点疼。摩托车未停,扬长而去。古时是吴军伐楚,今日是吴人伤吾。经历了“阊门之祸”,我进了七里山塘茶馆,要了一杯碧螺春,伙计上茶时还送了一盘葵花籽。我将裤管卷起,看见了殷红的血滴,比我想象的严重。伙计心善,赶紧到邻店去要了创可贴。因为伤口面积大,两片创可贴不论横贴竖贴,胶面都要碰到伤口,此时也管不了太多,并排贴上,先止血要紧。起身走两步,发现无碍行走,心安下来。

雨停了,我要出门,茶楼的伙计说:欢迎你晚上七点来此听苏州评弹,那可是中国最美的声音哦!我点头谢过,答应再来。

阊门有唐少傅白公祠,纪念唐代苏州刺史白居易于唐宝历元年(825年)修了这条通往虎丘的堤坝,造就了七里山塘的初始繁华。山塘街最繁荣兴旺的时期在明清两代,清朝的孙嘉淦在《南游记》里提到阊门,用了这样的描述:“居货山积,行人流水,列肆招牌,灿若云锦。”此时,我走在山塘街靠近阊门的这一段街道也有类似的感觉。与古时不同的是,如今的店铺做的都是旅游者的生意,苏绣、绢扇、丝绸服装、桃花坞年画……这与清朝金阊店铺多达数万家的盛况不能比,当时所涉及的行业包括丝绸、染织、烟草、米行、杂货、药材、珠宝、古玩、茶寮、酒肆、菜馆、戏院、青楼等等,各行各业应有尽有。民宅、会馆、公所、行帮、商会与之相依为邻。在山塘街上,不仅有经商发财、励志成功的故事,还有不少才子佳人的浪漫传奇,比如唐伯虎于此雇舟追秋香,名妓赛金花与状元郎洪钧在这里邂逅,董小宛与冒辟疆在半塘执手相看……

冈州会馆里灯火辉煌,以为里面有什么古迹或戏剧表演,趋近一看是纪念品商场,有点失望。好在这一段500米长的街道上还有安泰救火会、江南船文化博物馆、商会博物馆(原汀州会馆)等古迹,虽然展览的内容简单了点,也没什么珍贵文物,但毕竟是在原址旧楼中展示,也能给前来怀古的人一丝安慰。

古桥半塘,江南水乡的烟火气

漫步于江南水乡,过桥,在桥上停留眺望,感觉最为舒心。初建于明弘治年间的通贵桥恰好位于已开发景区的中心地带,又是通往玉涵堂(明代南京吏部尚书吴一鹏府第)的必经之路,站在桥上顾盼,古典得与唐伯虎追秋香时没什么两样。

古戏台上曲笛、三弦齐奏,同样的生、旦、净、末、丑,在昆曲里被细化成更多角色。正对着古戏台是一个码头,开往虎丘的游船就在这里停靠。我摸了摸小腿,犹豫了一下,灭了坐游船的偷懒念头。漫步七里山塘,看岁月改变了什么,不能改变什么,这是我来山塘街的初衷。中国的旅游开发有很浓重的急功近利的色彩,比如七里山塘只开发了一里,不读史的游客来这里蜻蜓点水一下,还以为七里山塘的风光已经尽览了。

新民桥是山塘街旅游收费的出口,接下来的六里才是风雨留痕、素面朝天的山塘街:古牌坊上的人物已经模糊不清,有的古桥只剩下遗址,曾经是富贵人家的三进大院已经被十来户居民瓜分,收拾得好的大户人家依然有“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的风情……

长长的山塘街是天然的自由市场,最鲜嫩动人是各种翠绿的蔬菜,春椿、芥菜头、马兰头、豌豆尖都新鲜得像刚从旁边的地里摘下来似的。卖野生枸杞头的那个人挺有趣,用白纸板写着:清火、明目。不愧是千年老街,卖菜的都有文化!一个卖草莓的女子看着隔壁摊子生意红火也不急不恼,她相信喜欢草莓的顾客等会儿就会出现?

卖酒的店铺里堆着一排排酒坛,让人想到明清江湖豪气干云的人物;卖生煎的店主,赤膊上阵,手中比脸盆还大的平底锅旋转着,让每一个生煎包子都能感受到烈火的关照。昨日在阊门吃过大阿二生煎,至今齿颊留香,那一个个形态饱满,上半部洒着芝麻和葱花,松软适口,下半部金黄脆香,酱香多汁的肉馅令人欲罢不能。据说,大阿二生煎在苏州排名第二,稳坐第一把交椅的是哑巴生煎。

画面再切回到这条灰色调的山塘街上,一家老餐馆荣阳楼人气颇旺,卖的都是传统点心:咸猪肉糕、玫瑰糕、寿桃、定胜糕、油汆团、粢毛团等等。

除了吃的东西,山塘街上还有很多小店铺,卖的东西很民俗。有一家卖铜盆烛台的摊子,上面写着“修烫婆子”很令我纳闷,这“烫婆子”到底是什么东西?一问才知道这是江苏人冬天使用的水暖具,主要用于暖床。“汤婆子”顶上开有一个小口,用时在壶内装上热水,再用毛巾或布包上(用于防止烫伤),放在被窝中靠脚的一端。“汤婆子”的称谓始于宋代,当时江南文人有给一些普通器具取拟人化名字的嗜好。例如,管钱叫孔方兄,叫竹枕为竹夫人。文化的趣味就是将一目了然的东西变成雾里看花。

不知不觉到了星桥,这星桥比起通贵桥来更古老,更瘦长。古老到始建年代无考,只知道重修它时已是明成化二十年(1484年)。星桥最迷人的不是苗条的造型,而是立于桥上能望见云岩寺塔(即虎丘斜塔)。

过了星桥,山塘街不再熙攘,有几个临时菜摊,骑摩托车来买菜的人也不熄火,拎了一把菜,付钱后立马呼啸而去。从星桥到半塘,让我停留最久的是新年点心店,吃了三种馅料的水磨粉汤团,鲜肉馅最美味,花生馅次之,豆沙馅第三。这家店招牌写着“始于1986年”,在一条千年古街上敢写这么短的创业历史,说明店主很诚实。一种小吃经过26年的精益求精,也足以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了。在许多地方,我们见到的百年老店,其实都是断代之后的再植,百年老店的招牌除了说明它辉煌过,并衰落过,再也说明不了什么。

一路上,也看见一些古迹,比如山塘雕花楼、汪氏义庄、郁家祠堂、陕西会馆、东齐会馆等等,可惜大门都紧闭着。只见紫藤花儿开在老宅的屋檐上方,热烈而忧伤。居民也习惯了没有游客的日子,在山塘街上撑开竹竿,晒被子,晒衣服……

快到半塘的时候,见到吴中贝氏纪念馆,它竟然是对外开放的,这让我感到惊喜。贝氏家族出过不少名人,我只知道当今世界最著名的建筑设计师贝聿铭也出自其中。我见过的贝聿铭建筑作品有法国卢浮宫玻璃金字塔、香港中银大厦、苏州博物馆等,要评论他的建筑只要四个字“震撼心灵”。

吴中贝氏纪念馆原为明礼部儒士贝启祚妻贝程氏节孝祠,祠前有节孝牌坊。辟为吴中贝氏纪念馆之后,陈列有贝氏家谱、贝氏世系图、贝氏杰出人物介绍、贝聿铭先生简介及贝聿铭十大著名建筑图片等,成了七里山塘的文化节点之一。

半塘这个地方,历史上就很出名。宋代王安石有一句山塘绝对:“七里山塘,行至半塘三里半”,难倒了才高八斗的苏东坡。“风吹柳条丝丝长,半烟半雨垂半塘。”这是诗人眼中的半塘;董小宛在半塘居住六年,经常幽窗独坐抚瑶琴,她的人生转折点也始于半塘的烟柳中……无论从阊门出发,还是从虎丘出发,走到半塘这个地方总是要歇歇脚的。半塘之所以让行人印象深刻,还有一个原因,它恰好也是山塘街风光形态的分野处。半塘以东,川流阊门,夹岸房舍鳞次栉比,小桥流水,粉墙黛瓦,构成苏州水城的典型特色;半塘以西,地接虎丘,云霞水竹,塔影钟声,茅屋炊烟,视野舒展,心旷神怡。

即使到了今日,半塘仍然是一个交通要道,京沪高铁从半塘穿过。

红楼旧梦,诗意山水映衬人间冷暖

从半塘到虎丘,古迹渐多起来。先是看到虎丘中心小学门口的古牌坊群,上面的双狮戏绣球依然生动如初,而校内的陶贞孝祠亦在修复中。接着见到敕建报恩禅寺,寺门紧闭,从门缝往里一瞧,一片荒凉。中国的各类建筑有太多的毁灭与重生,往好里说是生生不息,往坏里说是太折腾。

远远地望见普济桥,桃红柳绿中,它那三拱石桥的流线形真有摄人心魄的魅力,比起前面看到的单拱的通贵桥和星桥,普济桥无疑是大家闺秀啊!山塘河面开阔了许多,这心胸也随之一起开阔。

苏州人最喜欢这一片山水,他们也将自己心中最崇敬的人埋在这里了。时光要追溯到明代,遥远京城的腐败统治,是苏州人反抗得最为厉害。织工大暴动,东林党人反对魏忠贤,朝廷派人在苏州逮捕东林党人时,许多苏州市民围攻府衙,有点现代示威游行的架势,让官方丢尽了面子。后来朝廷追查下来,五位勇士愿为全市人承担“罪责”,他们被杀之后,苏州人为他们立了墓碑,葬在最秀美的山水之间。

距五人之墓几步之遥,就是被曹雪芹写进《红楼梦》的葫芦庙(即普福禅寺),穷困潦倒的书生贾雨村曾在葫芦庙安身,后因甄士隐相助,他才有钱上路考中进士,做了知府。不久因贪酷徇私被革职,受聘至林如海家任林黛玉的启蒙教师。在贾政的极力帮助下,他又官复原职……贾雨村是《红楼梦》全书的一个穿线人物,透过他,我们看到了封建社会里被世俗严重污染的儒士灵魂,看到被官场熏黑的政客心灵;看到道德的沦丧,司法的腐败;看到人情的冷暖,世态的炎凉。

如果葫芦庙的故事很有戏剧色彩,那么与之相邻的张公祠(即南社纪念馆)很有文学色彩和政治色彩。张公祠是明末抗清义士张国维祭祠,也是南社成员第一次雅集的地方。南社1909年11月13日成立于苏州,是一个曾经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的文学社团,其发起人是柳亚子、高旭和陈去病等。南社鼓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倡民族气节,反对满清王朝的腐朽统治,为辛亥革命做了非常重要的舆论准备。

离张公祠不远是李鸿章祠,不过这个祠现在徒有虚名,实为苏州高等幼儿师范学校,他们都在上课呢。

终于走到虎丘!我以前来过虎丘,这里的一切景色还记忆犹新。拥翠山庄外的憨憨泉、试剑石;冷香阁旁的天下第三泉;双井桥上的西施梳妆处;还有云岩寺塔歪着身子的模样都没有改变。惟一让我感慨的是,黄昏的斜塔前游客散尽,有四位老者还在兴致勃勃地打牌,快活如神仙说的就是他们吧!

白居易为什么要修七里山塘到虎丘?从阊门的俗世繁华到虎丘的神仙生活,类似于从物质追求到精神追求的过程,莫非这位苏州太守正是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倡导市民要过健康向上的生活?

评论一下?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