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似“一步之遥”,其实“驷马难追”——姜文《一步之遥》观后
潘蕾/北京
简单来说,《一步之遥》让观众失望的原因,无非是整个故事不能令人满意。原先在观众们眼中甩开众导演好几公里的姜老师,这回似乎离众导演仅一步之遥了。
看完姜文的《太阳再次升起》、《鬼子来了》、《阳光灿烂的日子》、《让子弹飞》等电影作品之后,再看《一步之遥》,有些观众提出“觉得导演在逆向进化”。对于一个物种来说,逆向进化不太可能,但对一个艺术家而言,这种可能不只存在,而且还会时不时发生。比如作家,一往无前的进化只发生在他的识字阶段,创作之后就顺顺逆逆,评价不一了。
与国内其他导演相比,姜文的编剧团队不可谓不庞大。《一步之遥》有9个挂名编剧,观众生气以后,有人出来解释,说这部电影是10个本子的量最后拍成一部戏。这逻辑,有点避重就轻的不豪爽。一部戏,一个本子足矣,前提是,本子得足够好。
因为审映机制等缘故,《一步之遥》没能在12月8日如期上映,某中年女编剧发表文章,姿态很高,主题大约是距离自由一步之遥。她写道,看过电影之后,一则更觉出茨维塔耶娃和张爱玲的好,文艺少女闪闪惹人爱,作为一个严肃的写作者,青春期都写完了仍是文艺少女,跟夏日烤串店门口的红灯一样,但不那么惹人爱了,文艺少女的写作跟身心一样待成长;二则,审查制度造就糟糕的文艺作品,但不是所有艺术上的无能都由审查制度造就。
另一个年轻的男编剧也要写点什么,于是就写了《一步之遥》创作过程的不易。化妆、造型、演员、摄影等全部就位,本子还没出,那个焦急、无助,最后又如何涅槃、绝处逢生……对于分娩之痛的过分渲染,让我甚至怀疑尚处困境时,对策没出来,事成之后怎么用这艰难来渲染成功的想法就已瓜熟蒂落了。辛苦不吐不快,也许吐了之后反而能催促成功的到来,这是吐苦水的阴谋论。我想起《让子弹飞》里,武举人说县长的那句:“何止是愚蠢,简直是愚蠢”。事未成,提前说出来的艰难,何止是无能,简直是无能。
旁人的议论,并不妨害我们对姜文的好恶,这才是一枚电影看客该有的姿态。姜文身上是有一些编剧才华或者说特质的,比如对好的故事的感知与判断、文艺情怀、理想主义,以及一些让人无端笑哈哈、不觉泪纷纷的经典而深刻的喜剧台词灵感。但他似乎无法原创一个浑圆而扣人心弦、张弛有度的故事。关于他的一些优点,他所欣赏的编剧都有,但这一欠缺,却没人能给他弥补上。简单来说,《一步之遥》让观众失望的原因,无非是整个故事不能令人满意。
《百年孤独》的作者马尔克斯在1998年接受采访时说过一段话:“文学创作就是催眠,作家给读者催眠,让他什么也不想,只想作家正跟他讲的这个故事。想让读者长眠不醒,得要大量的钉子、镙钉和铰链。我把这个叫木匠活,也就是讲故事的技巧、写作技巧和电影制作技巧。灵感是一回事,情节是另一回事,如何将情节呈现出来,变成真正能吸引读者的文学作品,没木匠活,做不了。”
现在的姜文,很难拿自己当木匠看待了。一部好作品的诞生,并不能为下一部作品打包票。这个柜子做完了,挺好,要做下一张桌子,还得从挑选好木材的第一步开始,创作的痛苦也得从头再经历一遍,偷懒耍滑很可能晚节不保。
坦率说,《一步之遥》的编剧们才情是有的,比如“大清亡了国,咱都是暴发户”,又比如“你毙的不是马走日,是民愤”,多有洞见!不过这些精辟的洞见,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叙事来容纳,还不如去发朋友圈。一句话一条,走过路过都会点个赞。
在技术制作上,《一步之遥》的3D效果可有可无,票价过百却没得商量,多少有观众会觉得钱花得冤。其实电影本身不至于让人大为不悦,但是就日益清醒,并对物美价廉有着越来越深刻追求的影迷们来说,高票价高期待与所得之间的落差,多少让他们想把长满青藤的冤鼓挖出来,抬到姜文面前去捶。姜文是个体面人,《让子弹飞》里,张麻子递给黄四郎一把手枪让他自己结束自己时说:“你是个体面人”,《一步之遥》里马走日无法在舞台上表演砍杀完颜英,因为“完颜是个体面人”,都证明了姜文的这一价值观。体面人从不说“哪有冤哪!谁敢有冤!”这样的混账话。真的体面人,就老实本分,用电影说话。姜文在电影非议的旋窝黑洞面前,没有辩解、阐述和发布会,电影里有浓重的姜文风格,电影外,也为我们保留了姜文的一贯派头,这电影内外贯通在一起,《一步之遥》其实也对得起粉丝们多年的等待了。
身为电影人,有什么比自己闭嘴、让作品说话更体面的呢?
最后,以主观的客观来讲,这部电影也没差到哪儿去,受得了繁华,经得住凄凉,在混乱无序的大时代里,还有“闲心”去爱美、有力气与智慧去幽上一默,这些,姜文可以,其他人未必。观众不满的是原先在他们眼中甩开众导演好几公里的姜老师,这回似乎离众导演仅一步之遥了。话说回来,即使是一步之遥,有的人跑死一匹千里马也未必追得上,得用子弹飞。
逆向进化的人追过去的自己,也得这样。
(作者系时尚旅游杂志资深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