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神话与现实『互文』的感动之作

十月 30, 2019/ 0 评论

文 周思明/深圳

电影《哪吒》一经上映,好评如潮!

从特效到剧情,从人物到主题,都得到观众的点赞。这部以“史上最坏哪吒”为主角的电影,何以具有如此大的吸引力?电影《哪吒》讲述的是主角哪吒的成长故事。虽然生而为魔,哪吒却逆天而行,与不公的命运搏斗到底。

电影中我们看到,哪吒生来即是妖魔,哪吒父母的做法也招致了诸多争议。很多人都觉得从哪吒出生的那一刻就该把他除掉。面对周边人们的歧视和排斥,哪吒一时变得非常的沮丧和低落,这也是可以理解的题中之义。但难能可贵且值得欣赏的是,哪吒是善良的,就像一首歌里唱的:“我很丑但我很温柔。”哪吒虽然从未伤害过身边的人,但也正如中国一句老话所言:兔子急了也会咬人。鲁迅亦说过:沉默啊沉默,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在经历了长时间的压抑之后,哪吒终于选择了前者——他爆发了,说出一句骂人的话:“我去你鸟命!”就是这一句话,凸显了哪吒的忍耐但不懦弱的个性,给观众如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正是由于这句话,让电影《哪吒》随之火了起来。

何以一句原本简简单单且粗鄙野蛮的骂人的话竟能火遍网络,令相当多的网友由此不能淡定?究其原因,我想可能是,生活中许许多多的凡人、俗人、菜鸟之类的人们,其苍凉的命运与哪吒有太多的相似,甚至如出一辙。他们出身平凡,父母地位一般,家庭没有背景,所以他们一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没有受到世人的认可,并且遭受了太多的白眼,流下苦涩的泪水,他们的内心压抑了很大的一团恶气、浊气和火气,总想做一件令世人改变看法的事情。所以,当哪吒喊出一句“我去你鸟命”的时候,立马火遍网络。

这个效果连导演饺子都大感到意外。何也?辄因哪吒的遭遇与饺子的命运何其相似!导演、编剧饺子坦陈:创作这部电影其实就是在讲述主创者自己的故事,饺子从毕业后工作受挫到转行做动画,一路走来并没有得到世人认可,直到这一次拍摄出《哪吒》才总算让他走出了与“小哪吒”相同的逆境。可以说,哪吒就是饺子,饺子就是哪吒。

导演饺子电影创作背后的故事让我想到,1959年5月16日,郭沫若在《人民日报》发表的文章中开宗明义声明道:“蔡文姬就是我!——是照我写的。”“《蔡文姬》中有不少关于我的感情的东西,也有不少关于我的生活的东西。”戏剧家曹禺回忆说,剧本在人艺上演时,他看到郭沫若“一边看一边流泪,他对我说:‘蔡文姬是我用心血写出来的,蔡文姬就是我’。”所以,从《哪吒》里,我们看到的是真实的人生与深刻的人性。说白了,神话即现实。神话不能单纯当童话故事看。包括《西游记》《聊斋》那样的神仙妖鬼故事,讲述的其实都是人的故事,是通过神话这一载体,揭示历史现实中人们的遭遇、人性的善恶、人情的冷暖。这种借助神话想象来反映历史现实的书写,符合东方美学的委婉含蓄,是一种曲折的文学书写,它最终指向的仍是人本身。

检视当下国产神话题材电影创作,窃以为有三个不足:一是主题开掘能力不够。不少神话题材电影热衷于趣味叙事,聚焦杯水风波,渲染俗情小调,缺少表现公众性社会遭遇以及与之呼应的心理变化的主题设计。编导缺乏对时代社会、人民生活的关注热情和为其代言的使命感。

二是思想表达能力的羸弱。大量的电影作品只是就事论事,仅热衷于讲一个传奇或有趣的故事,表达一些流行观念,缺乏对人生百态的深刻思考和人性的悲悯情怀,因而使得神话题材电影精神分量很轻,这里的轻,乃是那种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观众看过之后,不知所云,没有回味,过目即忘。
三是一些电影在表现神话、魔幻题材时,只注意到了故事是否好看,是否能够抓人眼球,却忘记或遮蔽了故事背后的人文含量、人性揭橥,尤其是对底层民众、弱势群体的关怀、关爱之心缺失,显得十分冷漠,有的电影甚至有拜金的倾向。

其实,对于任何人来说,谁在初出茅庐时不是那小小不言的哪吒?谁来到这个地球上不想得到世人的认可?很多人尽管很努力、真诚,却还是免不了被否定、被怀疑;很多人很想成就一番事业、光宗耀祖,却往往一事无成甚至最终一地鸡毛。从哪吒那对黑眼圈,感同身受的观众都会联想到现今许多企业996一族熬夜加班的容颜。所以,有网友会观影思人,进而哀叹:你看到了谁的影子?你又活成了谁的样子?也许,正是《哪吒》这种虽非运用现实主义方法创作,却具有强烈现实主义精神的作品,并且戳中了人性的弱点、人心的软处。

这样一个哪吒,从出生起便成了整个陈塘关百姓惧怕的“妖怪”,一旦脱离乾坤圈束缚更会随时失去意识、变身恶魔、毁天灭地。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在他顽劣倔强外表下,其实也有着一颗渴望被爱被认可的心。就此意义上,电影《哪吒》堪称是三点(燃点、泪点、笑点)完美融合的爆款之作,也是一部打破了世俗偏见的颠覆之作。

评论一下?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