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啊,母亲 我为你自豪
文 王永奎/安徽分公司
六十年代初,我出生在淮河岸边,虽然没有经历过祖国饱受创伤、任人欺凌、民不聊生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但我见证了祖国由贫穷走向富裕、走向强大的奋勇拼搏和辉煌历程。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我想撷取几朵生活中的浪花,向祖国母亲致敬。
【食】
自古就说“民以食为天”,我虽然出生在淮河岸边,地肥水美,但囿于落后的生产关系、传统的耕作方式,人们辛苦劳作,却仍不能满足温饱要求,最多只是勉强裹腹。在童年的记忆里,我不知道吃饱是啥滋味。普通家庭农闲时每天只吃两餐,早上是稀粥,中午一顿米饭,晚上能再吃上一顿粥的,绝对是殷实家庭。农忙时节,出于补充体力的需要,才是一日三餐,早、晚半干半稀,中午主餐米饭。早晚干饭基本都是给大人准备的,因为一天的劳作体力消耗太大,孩子们只能眼巴巴地望着,大人们怜悯地从可怜的干粮中分出一点给孩子,孩子们就会如获至宝,津津有味地咀嚼着,不忍下咽,生怕口中的美味流失,这种现象直到“大包干”的出现才得以根本好转。
在农村,最开心的事就是宰狗和杀猪。有村民宰狗时,大家都端着碗站在他家门前,宰狗的村民把整只狗放在锅里,加上日常佐料,烹饪的香气四溢,烹饪好后,男女老少一人一碗,大家吃得不亦乐乎,因此有“狗肉香,飘满庄”之说。杀猪更是村民们的大事、喜事,一有村民杀猪,全村人都忙活起来,男人们逮猪、杀猪、褪毛,女人们烧水、洗菜、抹桌椅,孩子们在嬉戏、追耍。傍晚,全村人围坐在一起,品尝着主人家奉献的猪下水、猪头肉,再热上二两小酒,男人们山天海地地神侃,女人们东长西短地私语,和谐得让人嫉妒。吃过饭,人们打着饱嗝、带点微醺,向主人送上祝福,带着赊来的几斤肉,心满意足地回到自己的小窝。而今天,面对琳琅满目的丰富食品,每天不知道吃什么,很多人还在大喊:我要减肥,燃烧吧,我的卡路里。
【衣】
童年时,一条裤衩、一件背心就是夏季里的全部服装,光着膀子奔跑,光着腚裸奔的随处可见。一件棉袄、一件棉裤,则是人们抵御寒冷的全套装备。如果里面能衬上一件衬衣,外面再加上一件外罩,那种感觉比现在穿优衣库、皮尔·卡丹都自豪。布料是凭票供应的,大人们精打细算,除去春节小孩能勉强做一点新衣外,还要留一点买床单、被面,或是借给亲戚添置娶媳妇的衣物。心灵手巧的妈妈总是能化腐朽为神奇,用一点点布头点缀孩子们的服饰,画龙点睛,引起其他孩子的啧啧称赞和羡慕。大年初一,孩子们穿着新衣服,挨家挨户给长辈们拜年,长辈们拿出准备好的糖果、瓜子、花生,抚摸着孩子们的小脑袋瓜,夸赞他们又长了、更懂事了。那时,你要有一个当兵的亲戚,给你一套旧军装,比现在给一万块钱都高兴。哪怕是再不自信的人,只要穿上哪怕不合体的军装,都会立马底气十足。改革开放以后,人们告别了“黄、蓝、灰”,潮头青年穿起了“喇叭裤”,街上流行起“红裙子”。今天的人们怎么时尚怎么穿,怎么舒适怎么穿,怎么健康怎么穿,不正是因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街上才出现了这么靓丽的风景线吗?
【住】
“齐整整的篱笆院,还有一间茅草房啊”,是六七十年代我们农村的标准情形,随处可见低矮的土坯房,仅能遮风挡雨,条件差的甚至连挡雨都困难。垒房时如果能在土坯下建上一米高的砖墙,再在屋顶铺上几片瓦,那他的家境肯定是殷实的,如果全是砖瓦结构,那绝对能称得上是“村中首富”。
八九十年代,我到苏南出差,安徽境内举目所见还都是草房;过了南京,瓦房、平房逐渐多了起来;到了无锡、苏州,哇,两层小楼比比皆是,也有四、五层的,鹤立鸡群般耸立在那里,傲视着周边的“小兄弟”。不禁让人感慨:人与人的差距咋就那么大呢?改革开放后,随着人们观念的转变和生产力的解放,农村富余劳力有了对新生活的向往,他们放下锄头,打起行囊,走出大山,在建设祖国的同时,也使自己走上了富裕之路。现在,我们那里的村庄家家都是楼房,别墅每庄都有几幢,比起为房价发愁、为房贷拼搏的城市人,他们还多了一些自豪。
【行】
少年时代,人们最主要的交通方式是步行,由于当时自由的时间很少,大部分时间都在参加集体劳动,因此限制了大家的出行空间,外出也仅限于走亲访友或上街赶集。自行车还是那时的稀罕物,有亲戚或朋友骑自行车来访,对主人来说是一件很有面子的事。客人和主人在热情交谈,大孩子们则摸弄自行车,趁客人不注意时把自行车偷偷推出来,虽然骑不好,也要上去试一下,往往摔得人仰马翻、鼻青脸肿。客人时不时要出来看一下,交代“小心、别摔了”,看似是关心孩子们,其实更心疼自己的自行车,说不定还是借来的呢,摔坏可没法交代。
初中毕业后,我在县城、省城读书,主要交通工具是少得可怜的公共汽车,每天就一、两班,每天一大早就要急匆匆赶到车站,生怕错过。坐车里程也是能少坐尽量少坐,因为口袋里皱巴巴的钞票不允许我远行。八十年代到上海出差,我们开车开了一天半,第一天耗时12小时才跑到苏州,第二天耗费4个小时才进入上海。而今天,高铁、高速公路四通八达,“村村通”工程早已深入千家万户,把祖国四面八方联系起来,“千里江陵一日还”,没有强大的祖国能实现吗?城市堵车,农村也在堵车,以前你能想得到吗?
【用】
六七十年代,家里的唯一电器就是手电筒,还要节约着用,有一款收音机就值得显摆了。1979年,我们乡(那时称公社),才有了第一台黑白电视机,第一次放电视时真是万人空巷。以后不论刮风下雨,附近的村民在一天劳作后总会聚集到全乡唯一的电视机前,不论是否看得懂,都从新闻联播一直看到“再见”。我们也会在晚自习后去看看,最令人振奋的电视场景是对越自卫反击战:只见我军坦克隆隆地冲上敌方阵地,战士们有的守在猫儿洞,有的埋伏在敌人阵地前沿,更令人血脉喷张的是我军的火箭炮发射,那真是万炮齐发、震耳欲隆、摧枯拉朽。投身军营、沙场立功、报效祖国,成为我们当时的崇高理想。那时我最好的朋友是乡政府的同学,家里有事是通过他们把信息传给我,我有事也是通过他们转告父母,因此每年都和他们小聚几次,现在手机一打,视频一开,近在咫尺,你幸福吗?
夜深了,看着儿女们徜徉在静谧的梦乡,我在沉思:孩子,你可知道你今天的安宁生活是怎样得来的?你可知道世界上仍有多少人没有温饱,颠沛流离,饱受战乱之苦?是祖国母亲用她那坚强的翅膀在守护着我们。
祖国母亲,抚育了我们成长,教会我们坚强。现在,你的14亿儿女正意气风发,我们有信心、也有责任,去感恩祖国母亲的哺育。时刻铭记母亲的教诲,自强不息、振兴炎黄,让我们的中国保持最风华的姿态,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本文系华安保险庆祝新中国成立 70 周年“奋进新时代 追梦华安人”主题征文大赛优秀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