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为什么是《卡萨布兰卡》?

七月 24, 2020/ 0 评论

文 郝建/北京

《卡萨布兰卡》是一部非常耐看的作品。它有爱人的柔情蜜意,这种柔情是深邃而恒久的;它也有英雄的荡气回肠,这种英雄主义的豪情是正气浩然的。

但是,仔细琢磨品味,我们会发现《卡萨布兰卡》是一部有诸多奇怪之处的电影作品。首先让我们感到奇怪的是,在这部被研究者和观众一致公认的史上第一经典爱情片中,政治主题为何那样强?影片的前面居然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谈政治主题,两个爱人根本没有见面。我们看到人们在逃亡、逃犯在高墙下被击毙,谈论的是战争,是纳粹在抓人。让我们感到奇怪的第二点是,一部爱情片,却是以这对爱人主角的分手作为结局。但这个结局又绝不会像《相见恨晚》《廊桥遗梦》这类写爱人忍痛分别的故事那样让观众感到凄凉感伤和遗憾惆怅。曲终奏雅,观众体验的是一种圆满,一种舒畅,一种浩然之气。第三奇怪是它的视觉处理。以往的研究者和许多观众似乎都没注意到,或者没有仔细讨论过,它的视觉处理在整体上是黑色电影的视觉风格。这种视觉处理在爱情片中几乎是绝无仅有。李安导演的爱情题材影片《色戒》很自觉地使用了黑色电影视觉风格,然而那部作品的主题走向和叙事落点就是一部阴郁、幽暗的黑色电影,而《卡萨布兰卡》绝不是一部黑色电影。

反复研读品味中,笔者感觉这部作品简直就是一个神迹(Miracle)。面对它,我只能发出对一件完美艺术品的赞叹。

尽管有一个超长的建置段落,《卡萨布兰卡》还是一个经典剧作法的典范作品。它是个大情节故事,人物写得丰富、立体。

本片的剧作结构看起来是一个经典形态,它设置爱情主线和政治的副线两个线索,二者互相促进互相推动。在影片的前面部分,我们看到的都是政治事务,逃亡、逮捕、枪杀逃犯。这些设置非常重要,影片设置的情景是:死亡之地,谁能逃出?但是,剧作的精美之处在于,所有这些都为围绕着主要人物的行动来写的。在本片的建置部分,我们一个酒鬼里克,他是自己酒吧的酒客。这是一个不问政治,躲进酒吧成一统的里克,“我绝不为任何人出头”,这句话他说了三次。这个里克对朋友毫不关心,朋友在他面前被警察抓走,他丝毫没反应。这个里克对女性十分无情,对钟情自己的伊娃粗暴冷漠。他甚至对金钱也似乎无所谓,赌台操盘手告诉他钱少了,他随手写张支票让操盘手填补上。其实我们有理由怀疑是操盘手监守自盗,而里克对此也故意装糊涂。在此,我们看到一个犬儒主义的酒鬼,一个不问政治的市侩。

看到男女主人公见面,我们才明白了,大概与这个女子有关。笔者将里克与伊尔莎两人见面那个表现两人反应的正反切换称为史上第一正反打。这可谓是视听语言与演员表演和叙事功能的完美结合,完美重合。

至此,故事完成了建置。在这里,政治的题材与爱情题材汇合在一起。也是到了这里,影片建立起牢固的纠葛,这纠葛有点复杂,它与时代背景紧密扭结:男主人公里克的旧情人与其丈夫,一个抵抗运动领袖,要离开这座纳粹控制的死亡之城,而两张通行证就在里克手上。

两个旧情人见面后,编导把冲突设计得非常有张力。里克的行动目标非常清楚:他想重新得到伊尔莎的爱情。他这个动机完全是有意识的,他跟伊尔莎反复提到自己在巴黎被爽约,并不是算旧账,而是意图燃起新爱情。伊尔莎呢?她具有自己的有意识欲望,这就是帮助丈夫脱离险境,而并不是与里克重叙旧情。

终于,伊尔莎内心的无意识动机被唤醒,当她用枪逼迫里克交出通行证时,她明白了,自己依然爱这个男人。她放下枪与里克拥抱,两人“重新拥有巴黎”。这是本片故事的第二个结构上的大转折点。

影片的高潮是里克送走伊尔莎与拉斯罗,里克成为送走爱人赢得爱情的男人,我们知道,他会与伊尔莎永远相爱(我们永远拥有巴黎)。这个行动同时也是里克的政治选择。抵抗运动领袖拉斯罗与他握手“欢迎回到战斗的队伍中,这一次,我们会赢”。而在影片故事中他们两人一起鼓动大家在里克酒馆唱马赛曲那一场,我们看到里克的选择显然隐隐中有与拉斯罗的精神互动。

至此,我们看到一个精巧、互动的人物关系和剧作结构,电影的作者这样安排结局,使作品显现出一种超越性的永恒爱情和一种昂扬的政治人格。

本片的视觉处理具有一种经典风格,它具有平实和简单之美。从镜头的内部调度和组接,镜头语言与演员表演的配合等诸多方面来看,《卡萨布兰卡》的电影语言是经典电影中的优秀典范。导演多次用画面的构图来隐喻时代氛围和人物关系。在故事当中,情节和台词都没有透露伊尔莎到底更爱的是哪一个男人,但是,导演几次在将伊尔莎和拉斯罗放在一个画面中时在他们两人当中放置了一个占据很大画面的台灯。显然,导演这时已经想好最终伊尔莎的真爱归属于谁。

值得注意的是,本片的电影语言在总体的经典风格中又出现了引人注意的破格之处。在这样一部浪漫的爱情片中,这种破格可以说是很奇怪的。本片的视觉风格使用了黑色电影的处理方法。这种黑色视觉风格处理不是一处两处,而是贯穿全片,可以看出是摄影师的有意识自觉处理。大量的分割画面,用室内灯光照明,用斑驳的格子玻璃窗,用城市上空不时划过画面的探照灯光来构成对画面的切割,多数画面处于大面积的分割和明暗对比中。或许,作者们是用黑色电影视觉风格来强调这是一座纳粹军队控制的城市,是一座死亡之地,这个爱情故事发生在战争时期。这种视觉设计使得本片的爱情故事多了几分凝重和庄严。

1942年,《卡萨布兰卡》拍摄和上映。片中将故事背景设置的非常清楚,1941年12月7号之前的某天。影片探讨了暗黑时刻的爱情抉择与政治伦理。

今天看来,美国此刻别无选择,可当时美国上下有浓厚的孤立主义思潮。许多人都希望偏安一隅,不要介入欧洲和亚洲的战事。里克酒醉后说的话也许是编剧导演们对当时美国国内政治氛围的一个隐喻性评价“我打赌,纽约睡着了,我打赌,全美国都睡着了”。

当时里克和美国面临的问题直到今天仍然是一个重大难题:面对万里之外邪恶肆虐,一个人,或者一个国家是否可以孤身独处?邪恶要多严重,或者距离我们多近,才使得我们不可回避、必须奋起制止或挺身反抗?

《卡萨布兰卡》绝不仅仅是浪漫的,而是蕴含着一种令人荡气回肠的昂扬之气,一种令人掩卷深思的启迪和困局、难题,蕴含着深刻的政治哲理。

本片的深刻之处在于它的爱情选择绝不仅仅是选择爱谁,怎样爱自己的恋人。就具体戏剧情景看,本片中的爱情选择是与生命选择重合的,就人生思考来辨析,本片中的爱情主题是与政治主题紧密融合在一起的。结局时,里克为了爱情而离开爱人,转而去参加需要冒生命危险的抵抗运动,这写出了爱情、亲情与为捍卫正义而舍弃爱人、去参加战斗的悖论。

我们看到,主人公们做出的重大选择是两方面的。他们的爱情选择是内在的、个人的,“我们将永远拥有巴黎”;他们的政治选择是外在的、社会的,“欢迎回到战斗的行列,这一次,我们这边会赢”。

如果要用简略的语言来概括《卡萨布兰卡》的主控思想:正义之人才拥有真爱情,而真正的爱人,可以在分别中永远拥有爱情。呈现这个主控思想的动作是:为了爱情和正义之战,男主人公里克选择离开爱人。

(作者系北京电影学院研究所教授,现任哈佛大学费正清研究中心访问学者)

评论一下?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