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厂江湖

四月 29, 2021/ 0 评论

文·浓香/北京

琉璃厂,位于北京市西城(原宣武)区和平门外,东西走向,西至南北柳巷,东至延寿街,全长约800米。中间被新华街隔开,分成了琉璃厂东街和琉璃厂西街,不过当地百姓更习惯称之为东、西琉璃厂。随着电视剧《琉璃厂传奇》等作品传播,这个地方也名噪海内外。

其实,在老北京眼里,琉璃厂本就是个名声赫赫的去处。面积不大的琉璃厂,是文化荟萃之处,也是文化产业宣达之所。明朝时十分红火的前门、灯市口和城隍庙书市慢慢转移到琉璃厂地区,形成了日益浓厚的文化经营氛围。除了书籍和文房用品,琉璃厂还开始汇聚古玩字画。在北京人耳朵里乃至在很多中国老百姓心里,琉璃厂可是一个有文化的地界儿!文房四宝、古籍善本、碑帖拓片、古董字画……各种与文化相关的商品都在这里有交易,经过300多年的积淀,琉璃厂人文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广集天下图书、字画、古玩、文房,交易、观赏、游览、鉴宝在这儿也都能实现。虽然这是一种常见的历史现象,社会需求催生商业产业,但更让人难忘的,是当年举子们在这里买下上考场的用品,一旦高中金榜,琉璃厂也便成为他们升腾福运之所在。人情世情,冷暖游戏,使得琉璃厂的文化产业寄托了历代读书人心中的一个梦。梦所籍,琉璃厂的产业历百年不衰。

琉璃厂是文化人的江湖。今年春节正月初四下午,笔者一个人闲步至此,竟然空落无人,各种商铺大都闭门歇业。偶然在巷子深处碰到一家难得还开张营业的小店,女店主言说疫情防控的原因,大家都不营业了。因为她是附近的居民,过年在家也没事干,就到门脸闲坐。这倒让笔者静下心来,与店主细细攀谈这琉璃厂的挚爱珍宝,这里可谓是匾额甲天下:自清道光以来,琉璃厂各商店之匾额,大部分出自名家之手,字体不一,极尽琳琅壮观之致,或祖欧黄,或宗颜赵,堪称北京匾额精华之集萃。例如徐悲鸿书写的“荣宝斋”,翁同龢书写的“宝古斋”“茹古斋”,徐世昌书写的“戴月轩”等,还有启功先生书写的“荣宝斋大厦”匾额。每个书写者都与琉璃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民国时期,鲁迅先生在京居住期间,就曾光顾琉璃厂四百余次,前不久笔者在逛琉璃厂西街的中国书店时,还在橱柜中发现鲁迅先生书帖全册,据售货员介绍这是全国市面上唯一的存册。从这个意义上说,琉璃厂更像一部古老的留声机、留影机,珍贵地保存下众多文人大家、社会名流的生活片段、思想理念乃至个人习惯。至今都可以在琉璃厂古籍书店中,亲眼目睹那些远去身影的圈圈点点、勾勾画画、龙飞凤舞、真知灼见。这里也是文化人的精神家园:现如今,走在琉璃厂不长的街道上,不少文人着装做派的顾客匆匆穿梭,令人恍惚中觉得时光交错,仿佛身边正是那些举子们在高谈阔论、口若悬河,那份潇洒是那个时代的一抹绚丽的亮色;一些拖着大辫子的清末名儒,倒背着双手,踽踽独行在这里,从浩如烟海的书籍中寻找过往的辉煌,从名言至理中定位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可能还有民国大家们喧闹与沉寂,孤独和彷徨,他们在呐喊中沉沦,在挣扎中反思,在撕裂中警醒,琉璃厂的文化让他们始终拥有民族的自信,这不到八百米的所在,竟是延续华夏文明星火的文化方舟。所有耳熟能详的惊鸿一瞥,让笔者在琉璃厂的春节夕阳中,看到了如《心经》所描绘的“三藐三菩提”。

琉璃厂,也是文化产业的孵化器和保温箱。琉璃厂集中了100多家旧书店、古玩铺和南纸店,包括中国书店、北京翰海艺术品拍卖公司等名扬海内外的文化商店及公司。长期以来,这里一直是北京乃至中国文化商品集散地。琉璃厂名声贯古今,但产业却来源于“小”和“旧”。漫步在街头,大的书店与挨挨挤挤的小书摊、小文玩店、小文化用品门帘和谐相处,各有所长。想来也是,琉璃厂起家,不正是为进京赶考的举子们售卖提供笔墨纸砚吗?小小的一管笔不过几文钱,到现在也不过十几元钱;一沓20张宣纸,如今仅仅四五元。从小的物什做成了大买卖。每次去琉璃厂,或者买上一两支毛笔,或者购入一两块印章石料,花费不多,心情愉悦。旧,也是琉璃厂的特色。各种各样的文化旧品,在这里成为了顾客千寻万觅的珍品。走进中国书店,旧品扑面而来。各种古旧翻印书籍,各种原版古旧书籍、字帖、书画、书画用品等等。小众消费,在这条街上做出了特色文章。笔者偶然觅到一本思慕已久的小说,周立波先生的《山乡巨变》,当年上大学时,文学课教授称赞他的小说清新秀丽,别具一格,擅长描写农村中的生活,乡土气息浓厚,为读者所喜爱。但我一直没有读过,不失为遗憾。因为他在乡土文学的创作上的那些成就,竟可以能够跟同时期的著名作家赵树理享有“南周北赵”的这一美好的名誉。这次属于意外的惊喜,我毫不犹豫买了下来。原版书籍的价格只有几元,这个新版的价格调整为59元多。回到家,家人问买了本谁的书啊?笔者回答:周立波。家人奇怪,那个脱口秀的家伙还写书?忽然意识到,原来当今这个“周立波”名气比老作家还响。老作家弥留之际最后的遗愿是把所有积蓄捐给国家。他的积蓄是八百元。若干年后,当又一个来自上海的周立波风生水起时,财富拥有不知多少个“八百元”。大众忘掉了那位“周立波”先生所代表的作家、作品和时代。如今,大多数人熟悉的是巧舌如簧的周立波。

不过,也不要绝望甚至顿足,往后看,谁会被后人记住,还远没到水落石出的时节。

评论一下?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