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画本同体——评《画意诗情》

三月 13, 2018/ 0 评论

周思明/深圳

《画意诗情》,收入画家刘声雨的60余幅水墨画,诗人江冠宇基于对每幅画的感悟与体味,写出了60余首短诗呼应其中。画家将事物的貌相在具体可感的线条中描摹呈现,努力实现画面具象的诗意追求;题画诗人将画家的匠心用诗句呈现,形成含蓄的诗画融通之美。一如元代杨维桢的《题捻花仕女图》所体现的形态艺术美:“高髻阿那长袖垂,玉钗仿佛挂罗衣。折得花枝向宝镜,比妾颜色谁光辉。”
有道是诗画同体,密不可分。诗是无形的画,画是有形的诗。诗人江冠宇熟悉西北风物,领会画作图景意蕴,插上想象翅膀,将时空延展,画面扩容,为读者鉴赏画作提供了特别的视角和新鲜看点。刘声雨教授作为画家,对诗歌显然独有体会,他善用图形、线条、色彩描绘诗一般的意境。“画配诗”、“诗释画”的结合可谓交相辉映,相得益彰,给人以意想不到的愉悦感观。
当然,诗作与画品,虽表现的是同一现实存在,但两者毕竟是不同的艺术品类。莱辛在《拉奥孔》中曾说:“用来摹仿的媒介符号和诗所用的确实完全不同,这就是说,绘画用空间的形体和颜色,而诗在时间中发出声音。”表现手段的不同决定了两者艺术特质的差别:一个是空间艺术,以反映事物的静态为主;一个是时间艺术,多表现事物动态和过程。它们可以相互参照和渗透,但终究是两种艺术形式,具有不同的艺术规范。取一位诗人和一位画家各之所长的合作,该是一次愉快的创作联袂和审美之旅吧!
刘声雨的画,带有雄浑大气的崇高美、悲壮美,冷眼看去,莽莽苍苍,厚朴天成。每幅画皆为黑白两色,不加色彩,没有矫饰,线条粗犷,具有鲜明的形式感,葆有一种摄人心魄的魅力。画面上多为山水草木,自然造化,丰姿绰约,于古朴、迷茫中充盈着一种传统与现代交织的大地气息。
江冠宇的诗,虽是根据画作而发的“圆桌上的舞蹈”,但也恰到好处地诠释和解读着画作的故事、情节、细节以及心灵波动轨迹。画与诗,在同一时空范畴有着同一的生命律动,仿佛一曲旧日情歌,漫化成沉静哀婉的时间流水,在老唱片中以独有的韵味低吟浅唱。
赏析《画意诗情》还让我感慨:既然诗与画两者同为艺术,其生命底层必然有相通之处,那就是中国诗画中高雅而纯正的艺术精神。《画意诗情》的诗与画,是承继中国诗画多元艺术流脉,并加以融汇创造之作,集中到一点,可以“气质”谓之。何谓“气质”?我想它是人以品性留下的独特印迹,真正的诗画艺术气质,是独立、自尊和高贵的。
苏东坡曾这样评价王维的诗画:“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其实,一首好诗必会呈现一定的画境,一幅好画也必然蕴藏着一定的诗意。因为,诗当有“意象”,画应具“诗意”。在我看来,江冠宇与刘声雨的诗画集《画意诗情》,并非简单的“诗配画”、“诗意画”或“题画诗”,而是彼此独立的两个系统,两个序列,它们的关系不是一对一的匹配,而是在艺术的激荡中交相辉映。
(作者系广东省作家协会文学评论委员会委员、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评论一下?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