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迢迢,灵魂与信仰的淬炼

十二月 14, 2018/ 0 评论

文 凌芝/广西分公司

战争离我们有多远?

战争,对于我们这一辈人来说,是一个年份的区间,它存在于历史书里,“从哪一年到哪一年是什么战争”“哪一年解放”“哪一年新中国成立”……不带一丝感情色彩。

我们了解战争的渠道,大多是电视剧、电影。看得多了,开始觉得千篇一律,一时的激动没多久便偃旗息鼓。后来,我们甚至可以一边看着这些画面,一边调侃着里面有哪些不符合史实的情境,哪些镜头穿帮了,嘴角带着不屑和嘲笑。

有人说中国人是善于遗忘的民族,可悲的是,这样的观点我们似乎难以驳斥。当中华民族在战争的苦难中获得胜利,迎来解放、和平的年代,仅仅八十年后,我们正在开始遗忘——被遗忘的不仅仅是历史本身,还有那一腔热血、那一份执着,以及我们难以体会和理解的信仰。

在一部以阿富汗战争为背景的小说《追风筝的人》中,通过作者的描述,我近距离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那种把一切美好都撕毁的残忍让我心生寒意,特别是这灭绝人性、惨绝人寰的战争还在延续、并没有结束,曾经富饶美丽的土地如今在人们无助的呻吟中宛若地狱。这种不知道何时是尽头的战争,真正让人感到深入骨髓的绝望和恐惧。

突然意识到,我们其实并没有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年代,而是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国家,那些用他们的“今天”换我们的“明天”的人们呢?我们竟然快要把他们忘记了!

左力先生在“华安大讲堂”讲述红军长征事迹的时候,时而饱含深情、时而慷慨激昂、时而悲痛颤抖。即使我在相距遥远的分公司会场,即使只是视频的单向信息传输,但我们依然强烈感觉到,每个聆听者心底那一股相似的、默契的基因在慢慢苏醒,血液开始沸腾,磁场逐渐变成了几乎一致的频率,呼唤着即将喷涌而出的共鸣。

我们不应该遗忘,战争离我们并不遥远,我们要记住的、要刻进骨髓血液的,不仅仅只是关于历史的记忆,还有那更为珍贵的精神和无比崇高的信仰。

信仰的“滑铁卢”

现在大家关心什么呢?什么样的话题能够引起全民热议?网上到处充斥着明星的“爆料”——出轨、结婚、违法……真真是你方唱罢,我方登台,不一而足。明星为何可以成为千千万万年轻人心中的“偶像”?不可否认,在这些明星之中,确实有敬业的人,但是无论是拍戏还是唱歌,对于他们来说都只是一份职业。当走出这个怪圈从外向里看,明星也是在工作,为他们的职业奋斗,我们也是在工作,为我们的职业生涯拼搏,差距为什么会那么大?那些为人民、国家付出一生的科学家们,却甚少有人知道他们的姓名和事迹,这样的世界观和价值导向,是不是太扭曲了?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大多数人的信仰已经尽是铜臭味,大家忙着用位子、房子、车子、票子给自己贴满标签,用一层一层的物质包裹自己,仿佛只有这样才能证明自己。然而欲壑难填,我们越来越疲惫,也越来越沉重,当千辛万苦获得所谓的名利之后,幸福感并没有随之增长太多,于是我们又重整旗鼓,继续追逐。真实的自己到底在哪?那些被臃肿的物质包裹着的真心,那个贴满了标签的我,还是最初的我吗?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有多少人能够记得去回想战争的峥嵘岁月,有多少人愿意“苦其心志、饿其体肤”地磨练自己,用顽强的意志细细打磨信仰和灵魂。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可再等待下去了,不能再漠视大家信仰的“滑铁卢”。还好,我们庆幸地看到,国家正在努力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我们期待能够把中华民族最优秀、最崇高的“信仰”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关于“有”和“无”

关于英雄,烈士,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形容——“无名英雄纪念碑”。漫漫长征路上,埋葬着多少忠骨英灵,然而他们没有多少人留下姓名。“有”和“无”是一对反义词,在历史长河中,无数人想要青史留名。但是“无”的那一边呢?就是空空如也,什么都不存在了吗?答案是否定的,“无”包含了更多的东西,多到无法统计、难以描述。为了新中国的成立,为了我们的和平生活,我们能记住的“有”名字的仁人志士只是少数,没有办法留下名字的无名英雄烈士们,也同样值得我们铭记!他们不求留名,舍身取义,用这一世的生命和信仰,为了和平的明天奋战至生命的终结,肉体和皮囊已然化作一抔黄土,但是精神和灵魂却在残酷的淬炼中升华,凝聚成“长征精神”世代传承。

二万五千里长征中的战士,都是些什么样的人啊?他们没有比我们多两只手,多长一个脑袋,或者有着电视剧里那些上仙的法力,他们和我们并没有任何区别,甚至,很多还是十几岁的孩子,还没来得及感受过这世间的酸甜苦辣、喜怒悲欢,却被推上了残酷的战场。他们在牺牲的那一刻,是感到光荣、感到实现理想的快意,还是感到恐惧?我们难以得知。如果是我,我会恐惧,死去的人已然死去,活着的人带着一次又一次叠加的恐惧,还有未尽的遗志继续前行。越往后,越靠信念,只有靠信念,才能活着抵达漫长征途的终点。

很多时候,我们都想要做出点什么名堂,让所有人都知道我,知道我做了什么事才行。生活中如此,工作中亦然,生怕领导看不到自己的辛苦。慢慢地,我们的观念开始固化,更加肯定“有”的意义,不愿意以“无”的姿态默默无闻地付出,不求名利地做事。

这样的境界,真的很难达到。可是,想想那些无名烈士,我们的这点小小虚荣,为何不能放下?当心中不再斤斤计较一丝一毫,才会获得更大的天地,心胸宽大,才能容人容事,才能真正地做大事、做实事。“名声”是求不来的,好的“名声”更不是在斤斤计较中产生,“无”才是真正的广阔天地。

我爱我的祖国

在第一次踏到其他国家的土地时,原本以为会充满了好奇和兴奋,出乎意料的是,我反而感觉极度缺乏安全感。想到自己每走一步都离祖国更远一些,心中的不安就更浓,旅途才刚刚开始,我却深深思念祖国了,只有在踏出国门的时候,才能那么深刻地感受到自己对祖国的依恋,才意识到祖国母亲给予我们的坚强保护。

新中国成立后,这个觉醒的东方大国,在几十年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科技发展、交通便利、文化进步、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日新月异,民族自豪感从未在我心底如此强烈。这个伟大的民族经历了那么多的苦难,在苦难中淬炼着整个中华民族之魂。

在大学的时候,很多同学都积极入党,当舍友们都去升旗、过党组织生活时,我都是独自留在宿舍。当时的我认为,他们是为了就业的时候获得更好的机会而已。初入职场,就算有入党的条件和名额,我也依然没动过念头,如果只是为了更好的职业发展前景而入党,实在没有意义。在我心中,信仰是非常崇高、纯粹的,如果信仰被绑架,入党变成了一种为自己贴标签的工具,我宁可不要。与此同时,我也感觉自己觉悟不够,对党的理解不深。然而此时此刻,我却有一种顿悟的感觉,“牢记使命、不忘初心”,那些在长征路上的红军小战士们,在他们踏上万里迢迢的路途之始,想必也未能真正透彻地理解中国共产党,一路坎坷,一路成长,在磨练中才慢慢理解这信仰的深刻内涵。不走近党,如何理解党?看到这份使命和初心,看到无数前辈为之奉献的事迹和精神,难道还不够吗?关键还是要看自己,怎么能够怀抱初心,吸纳和发扬这最纯粹的信仰之魂。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现在的我,真想立即站在党旗下,举起右手、握紧拳头,充满敬畏、坚定地说出:“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

(本文系“弘扬长征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争做奋进华安人”主题征文大赛一等奖作品)

评论一下?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