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战万里,此身报家国 薪火相传,奋进正当时

十二月 14, 2018/ 0 评论

文 张冲/行政管理部

上小学的时候,每到清明节,学校都会组织各年级的学生去烈士陵园扫墓。我的家乡很小,烈士陵园也不大,这里除了安息着方平、康强、李子纯等烈士,也有在各个战役中牺牲的无名英烈们。

一年又一年,烈士陵园的工作人员会给一波波的孩子讲述红军牺牲的故事。小学5年,我听了5次,听到后来,我和同学们都不想再听了,虽然依然站立在队伍中,眼睛却在四处乱转,看蜜蜂、蝴蝶,还有初春里绽放的花朵。走过规定的流程后,清明扫墓更像是一场春游。

埋葬在那个小城边上的红军,只是数万红军中的普通一员,他们的故事可歌可泣却又如此简单,因为他们的生命长度是那么的短暂。轰轰烈烈故事背后的真实人生,我们无法得知——他们长什么模样?叫什么名字?除了拯救民族于水火之中,他们还有什么梦想?

除了坟冢,他们什么也没有留下。甚至,有些红军战士连尸身都没有留下。

非常惭愧,听着他们牺牲的故事长大的我,却渐渐忘记了他们。当摄影师左力先生“一个人的长征”全国巡回演讲来到华安保险深圳总部,与全体华安人分享他在重走长征路上,对历史的感悟以及对长征的深入解读时,我听到左力说:“长征代表着忍耐、坚强、牺牲和百折不回的意志,它锻造出了中国最强悍的一批军人,是理想和信仰的代名词,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不畏艰难险阻的远征。我们要坚信,曾经惊天地泣鬼神的历史画卷,已逐渐在岁月的淘洗中黯淡昏黄,在这个呼唤英雄的时代,我们虽不能成为英雄,但可以成就英雄的梦想。”左力在出发时,曾被不理解他的朋友质问:“你有病吗?”而左力用自己的身体力行告诉了所有人,他的所作所为并非无用,也不是作秀,而是成为了过去与现在的连接点,尽己所能地在提醒着我们——生命的意义和生存的价值多元多样,除了衣食住行和财富积累,也应当停下来想一想我们所走过的路。从这个伟大的民族全面复兴波澜壮阔的历史道路中,更加明白我们是谁?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

一、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濒临绝境的红军队伍为摆脱国民党军队凶残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转移,离开了中央苏区,开始披荆斩棘、历尽艰险、前途未知的漫漫征程——25000华里,横穿福建、江西、贵州、甘肃等11个省,翻越六盘山、乌蒙山、岷山等 18 座大山,渡过赤水河、金沙江、大渡河等24 条大河。两年后,红军各支队伍在西北的黄土高原胜利会师,为中华民族留下了革命的火种。这场史诗般的征程被称为“长征”。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时至今日,我们深刻明白长征这条红色道路所带来的,不只是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和革命事业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更是中华民族奋起的精神源泉。

84年后的今天,中国的变化翻天覆地,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政治、科技、文化,百花齐放。千年丝路文明在海陆通道上重焕光彩,C919大飞机、蛟龙号、高铁等成就让世人瞩目,绽放着东方大国的自信与荣光。当年那些抛头颅洒热血的红军战士们所期盼、甚至想都不敢想的光明未来已经到来。但是,有人说长征离我们太遥远,感受已经淡了。他们宁愿为影视屏幕上虚构的传奇感动不已,却对历史上真实的存在置若罔闻,甚至一些恶意抹黑英雄、曲解历史、肆意娱乐的言论开始出现。如果说这是娱乐至上时代的悲哀,更现实的是全民狂欢背后,是无意识的浮躁与遗忘。当历史的车轮滚滚而行,当我们幸运地成为既得利益阶层,不应该也决不能就这样忘记了英雄们走过的路。

25000里,这个数字背后是一段血与火的征程,一场生与死的进击。长征的成功所付出的代价是86000人仅剩下6000人到达延安,他们的平均年龄22岁。难以想象84年前,比我们还年轻的他们青春主题是浴血奋战的牺牲,更不敢想象如果是我生逢这段黑暗年代,又会做出怎样的选择?中华民族自救的道路就在他们的步步维艰中,越发清晰。在参加长征的红军中,年龄最小的仅有9岁,他叫向轩,如果以他为代表的小红军们可以正常长大,他们会看到五星红旗的飘扬,还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长,那该多好。

南渡乌江要图

二、愈是了解长征,愈是充满了疑问

他们吃什么?

野菜,小米,南瓜,青稞,皮带,粪便里未消化的豆米残渣……这些仅看名字就极易引起生理不适,甚至难以归类在食物的物品,竟然是红军战士们难得的、维持生命的粮食。行进中,红军专门成立了一个试吃小组。他们的任务与使命是尝百草,只要他们没有过敏、没有中毒,就证明了这种草可以吃。

他们穿什么?

在充斥荧屏的“抗日神剧”中,我们所看到的红军是军帽、军服齐备,军容良好。但在真实历史中,军服的更换根本无从谈起,他们所穿的鞋子更是在沼泽地、大雪山里就地取材,用稻草、麦秸、玉米秸、乌拉草等材料编制而成的草鞋。这样的鞋子,无从谈起舒适性、保暖性。

松潘大草地,一位已经牺牲的红军战士,赤身裸体地倒在草地上,身边却叠放着脱下的衣服,泥地上歪歪扭扭地写着一行字:送给缺衣的战友。

他们用什么武器?

86000人的所有装备是步马枪29153支,山炮、迫击炮38门,重机枪357挺,轻机枪322挺,手枪3141支,冲锋枪271支,武器装配率不及40%,仅能以携带梭镖、大刀作为补充。

美国记者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在《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记载:“一九三四年春夏……车间开始修理枪支武器,生产了新的手榴弹,从老战场找回了子弹壳,铜壳里重新装上火药和铅头。铅用完了,就用木制弹头……不是所有的手榴弹都能拉响的。”

就是在这缺衣少粮、缺少装备,堪称绝境的情况下,飞夺泸定桥、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等等一次次的胜利展现在世人眼前。

探寻长征的历史,记忆最深的是蒋介石发给刘湘、潘文华的电文,称红军:“……对人民毫无骚扰,有因饿取食土中萝卜者,每取一头,必置铜元一枚于土中;又到叙永时,捉获团总四人,仅就内中贪污者一人杀毙,余均释放……战电令,爱护民众,勿为匪所利用,为要。”

无论自身的处境如何艰难困苦,但红军战士们“所到之处,秋毫无犯”的作风令人肃然起敬。正是由于红军长征中纪律严明,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支持和拥护,为取得大会师的胜利奠定深厚的基础。

三、新时代下,我们该如何传承长征精神

“那同志一只手抖抖索索地打开了纸包,那是一张党证,揭开党证,里面并排摆着一小堆火柴,干燥的火柴。红红的火柴头聚集在一起,正压着那朱红的印章的中心,像一簇火焰在跳。”这是小学课本里王愿坚《七根火柴》中的情节。星星之火终能燎原,这不仅是火种的力量,是理想信念的力量,更是吃苦耐劳、勇往直前的长征精神。

长征于我来说,是神圣但遥远、模糊的,而深刻了解、学习、解读、长征精神后,我意识到当代青年需要在喧嚣复杂多变的时代背景中,进行一场精神与信仰的突围——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

出生在二十世纪90年代的青年无疑是幸运的一代,我们享受着祖国发展与强大所赋予的一切红利。走进新时代,奋进的意义被更加尊重,每一个青年人都拥有着无限的可能与机遇——在这个发展平台,只要奋斗,就会收获。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虽然当下的中国处在较为稳定的环境,但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加剧重塑的国际秩序,甚嚣尘上的“中国威胁论”,都在提醒着我辈青年要敢于做先锋,而不是做时代的过客、看客,需要传承、发扬长征精神,勇于抛弃、打破“精致的利己主义”。

不可否认,信息爆炸的时代下,青年人享受着前所未有的时代福利,也面对着前所未有的思想激荡、选择多样的环境,成长、失败、欣喜、彷徨、疑惑、焦虑、失落……各种经历与情绪纷繁复杂,但不必惊慌,人生并非是一帆风顺,我们所遇到的都是正常的磨炼与烦恼。我们应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告诫:“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青年时期多经历一点摔打、挫折、考验,有利于走好一生的路。”

上下同欲者胜,风雨同舟者兴。继承“长征精神”从来不是发布在纸端的慷慨宣言,而是“绝知此事要躬行”的从未止步。通往梦想的道路从来不会平坦,在新长征路上,我们还有许多“雪山”“草地”需要征服跨越。纵然前行之路荆棘密布,但只要确立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定然会有“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劲头。无论道路多险、风浪多大,终能一览“无限风光在险峰”的精彩。而这些以梦为马、艰苦奋斗的日子,将永远成为人生的宝贵财富,令人受益无穷。青春逢盛世,奋进正当时!

(本文系“弘扬长征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争做奋进华安人”主题征文大赛二等奖作品)

评论一下?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