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智辞令解窘困

十二月 6, 2017/ 0 评论

五味子/深圳

  善于辞令,有辩才的人,可以当外交家。著名的故事有晏子使楚,以机智的语言,维护了国家的尊严,可做一例。很多场合中,恰当的语言往往可以解人于窘境和困境。

战国时期,魏文侯派乐羊攻克中山后,封给儿子魏击。魏文侯一次问群臣:我算什么君主?群臣说:仁德君主。这时大臣任座说:得了中山不封给弟弟而封给儿子,算什么仁君?魏文侯怒,任座见状急忙走开。魏文侯接着再问上卿翟璜,翟答:仁德之君。魏问:何以知之?翟答曰:臣闻君仁则臣直,刚才听了任座之言,故而知之。魏文侯大悦,派翟璜召任座回来,亲自下堂迎接,待以上宾之礼。一句话,为任座缓颊。

上官桀任未央厩令时,汉武帝一次身体不适,病好后发现马匹大多瘦弱,大怒。说:厩令认为我再也看不到这些马了吗?要治他的罪。上官桀叩头说:我听说皇上圣体欠安,日夜担心,实在没有心思照料马呀!话未说完,流下眼泪。武帝认为上官桀对自己很忠心,因此十分信任,让他做了侍中,后升为太仆。上官桀后来平定莽何罗谋反有功,被封为安阳侯。当然,上官桀这句话也许不是巧于辞令,而是说的实情,但却顺理成章,使皇上释然且另眼相看,也是话语的力量。

明朝有一曹知府,自称曹操后人。一天看《捉放曹》,戏子赵生在戏中毕现曹操奸诈。知府以为有辱祖先,欲治其罪。待赵昂然来时,拍案喝道:小民安敢不跪?赵亦喝道:大胆府官见曹丞相敢不下阶相迎?知府曰:汝只戏中丞相,非真也。赵曰:既知非真,又如何治罪?知府遂罢。这就是利用对方破绽,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迫其收手。

  有时候,急智还可救人性命,尤其是在封建社会一言不慎,就可能掉脑袋的情况下。

南齐太祖萧道成能文善武,在书法上也很有造诣。朝中有位书法名士王僧虔,太祖总想与他比试,看到底是谁写得更好一些。一日闲来无事,萧备好笔墨,把王僧虔请进宫里,说好都写一幅楷书。不大功夫,都写好了,有人把两幅字并在一起,群臣围观,赞不绝口。萧问:你们看谁写得更好一些呀?大家异口同声地说:当然是太祖写得好。萧这时对王说:王爱卿,你说我俩谁写得更好些?众人把目光都集中在王僧虔身上,看他如何回答。王僧虔想,就书法而言,萧肯定不如自己,但他是皇帝,怎能比他强呢!于是急中生智,笑着回答:为臣的书法,人臣中第一;陛下的书法,皇帝中第一。太祖听罢大笑,众人也都叫好。

清年羹尧案后,雍正打击年羹尧的“朋党”。大臣史贻直为官清正,刚直不阿,但由于是年羹尧举荐,雍正也想收拾他。于是召他来问:你是否是年羹尧所推荐?史贻直答:“荐臣者羹尧,用臣者皇上。”一句话,塞了雍正之口。史贻直亦幸免罹祸。

乾隆时,某夏,纪昀在南书房赤膊纳凉,忽闻皇上来到,不及着衣,便躲到御座之下,稍待,未见动静,便探头问:老头子去耶?不料乾隆仍在,厉声责问:老头子三字何解?有说可,无说则斩。纪叩头答道:万寿无疆之谓老,顶天立地之为头,父天母地之为子。乾隆听罢,大悦不责。纪昀的话虽有拍马之嫌,却也捡回一条性命。

俗话说,话有三说,巧说为妙。说话还要分场合、时机与对象。

话说汉武帝一日到达郎署,见一老郎,鬓眉皓白,问曰:叟何时为郎,何其老也?老郎对曰:臣颜驷,文帝时为郎。文帝好文,臣好武;景帝好老,臣尚少;现陛下好少,臣已老矣,故三世不遇。武帝听了不禁感动,便提拔颜驷为会稽都尉。

一年中秋,曹操和家人一起赏月,为了考考曹植,曹操问:月亮跟幽州比,孰远孰近?曹植马上回答:月亮近而幽州远。操问何故?植曰:月亮抬头就能望见,故近;幽州抬头望不见,故远。操听了高兴,很是夸了曹植一番。第二年中秋,有几个幽州的朋友来拜访。在宴会上,曹操想起去年赏月的事,便问客人:月亮跟家乡比,哪个远些,哪个近些?客人众说纷纭,争论不休。曹操又让曹植回答。曹植环顾四周,笑着说:月亮远些,幽州近些。操闻之不解,说:去年你说月亮近幽州远,怎么长大一岁,却变糊涂了?曹植不慌不忙地回答说:月亮虽然抬 头望得见,但它却可望而不可及,所以说它远些;幽州虽然看不见,但可以彼此往来,互相沟通,所以说它近些。客人们听了非常佩服,都说有道理。曹操听了这番解释,也暗自喜欢。

曾国藩带领湘军与太平天国作战时,前期战况频频失利。幕僚写好给朝廷的战报,让曾国藩过目,曾国藩看到里边写有“臣屡战屡败”,提笔改为“臣屡败屡战”。顺序一颠倒,把未打胜仗、一路败北的战况,变成了英勇奋战,不屈不挠的战况,收到的是截然不同的效果。

当然,这些自洽的话语背后,都有很强的逻辑支撑,此外也是其见识、文化素养等方面的体现。

(作者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深圳市杂文学会副会长)

评论一下?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