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德国到欧洲:现代主义的魅力
陈文/深圳
费希特说:“独立理解和思想自由具有至高无上的价值。”对自由的追求以及理性、科学精神,最终反映在工业上,酿就了德国货在全世界长久不衰的声誉。
谈“主义”,本不是好话题,但是谈德国,“主义”却无法回避。毕竟,现在世界上形形色色的“主义”大多可以溯源至德国,从政治学、社会学到经济学、物理学。德意志人或许称得上是最乐于思考与行动的民族,擅长把“意大利的泛神论思想、法国的唯物论和英国的经验主义统一起来”,德意志民族的属性也首先是在文化思想中塑造的。这显然是区别于其他国家民族发展进程的,也正是这一特点塑造了德国人思考的世界性前提和空间。
但在谈略为枯燥的“主义”之前,先讲两个小故事,一个发生在100年前的中国,另一个发生在德国。
德国人在20世纪初占据青岛时,主持了排水系统的修建。百年过去了,老城区暗渠总长度5464米,至今沿用,拥有这些管道的青岛仍被认为是排水管网设置最为合理的城市之一。其中的雨污水井盖,不仅符号标明,还有大小之分。雨水井盖大,污水井盖小。不仅设计细致,管材质量也特别好。井盖上面印有符号K,青岛人称之为“古力”。经过百年的侵蚀,黑色的井盖依然铮亮铮亮的,没一点锈迹,来来往往的车辆从上面驶过,不曾把它压裂。
再来看一则今年1月18日的报道,德国柏林的一家银行日前惨遭失窃,窃贼通过挖地道的方式偷走了大量财物,使得银行损失超过1亿欧元。窃贼的偷盗手法相当专业,他们用消音风钻在地下挖掘了一条几十米长的隧道直通目标银行,隧道是标准的巷道作业,单从质量上讲,具有专业水准,安全性很高,盗也有术。
因此可见,德意志人在人类历史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民族, 没有他们做出的贡献, 西方文明的发展是不可想象的。它深刻影响了欧洲、日本和美国的现代化进程。其实,德意志作为一个国家符号,在19世纪后期才成型,在20世纪成为两次世界大战的主角,因此,对战争的反思影响着这个充满着智慧的民族的言行。费希特说:“独立理解和思想自由具有至高无上的价值。”对自由的追求以及理性、科学精神,最终反映在工业上,酿就了德国货在全世界长久不衰的声誉。
《德意志制造》一书赋予了德国现代主义始祖的称号,但是直到20世纪20年代,现代主义才在欧洲兴起,而德国工业产品在19世纪就获得了空前的成功,并大量向周边国家出口。1887年,鉴于德国货的巨大威胁,英国议会通过一项议案,规定外国产品必须标明产地信息,“Made In German”因此才逐渐闻名于世。之后的日本人亦步亦趋,同样使得“Made In Japan”成为优良品质的另一种符号。只不过,日本货的优势却无法在21世纪继续发扬,曾经受世人无比信赖的汽车和电子产品品牌止步不前,进而沦落,而德国货的良好声誉却一直未见消减。
当然,所有人都知道,英国才是工业革命的先驱。纺纱机和蒸汽机在18世纪就被英国工匠首先发明。但是德意志民族在完成统一后的第一个动作,就是成为欧洲或者是全世界的工业中心。二战后的德国,在德国现代工业设计之父彼得.贝伦斯、戈洛皮乌斯等人的率领下,把欧洲带进了现代主义的大道。现代主义颠覆传统,转而关注大众生活,首先从设计上向简洁实用过渡,这一点在建筑设计上的表现尤为明显。
在这个追赶当时头号资本主义强国的过程中,德国人发挥了自己思维创新的特长,祭出工业设计的大旗,把德国制造送上了世界巅峰。这里面,彼得·贝伦斯与1907年成立的德国工艺协会,大名鼎鼎的包豪斯与乌尔姆设计学院,如同接力赛一般,成功带领德国工业从黑暗时期的迷雾中突围,直至东西德统一,再次成为欧洲的发动机。
德国人为世界贡献了许多个首先和第一,不用说妇孺皆知的汽车引擎以及莱卡相机和蔡司镜头,阿司匹林是1897年德国拜耳发明并制造的,A4纸的规格是1922年制订的,踢球的钉鞋是1925年,茶包是1929年,保温壶是1903年,IC卡是1969年,咖啡滤纸是1908年,电动刮胡刀是1961年……德国车的耐用是出了名的,对于关键零部件的制造在业内称之为“过度设计”,意思是产品寿命不计成本地超出合理设计的范围,这一点和日韩工业品恰到好处的设计理念形成了很有意思的一种对比。当然,德国车的耐用并不是豪华车的代名词,这一优点在大众产品上表现得更为突出。例如,大众车在中国赚钱最多、产品生命周期最长,是品牌车“捷达”和“桑塔纳”,在中国消费者中间获得的最高评价是:皮实、抗造。
德国家具设计在世界上起着领头羊的作用,“新德国设计”运动把原本不太讲究外形的德国货披上了一层华丽面纱。德国家具核心理念在“新极简主义”的大旗下,增加了对材料、品质、功能性的追求。当然欧洲一体化和全球一体化,逐渐淹没了“德国”的色彩,反过来说,德国家具设计的原则已经渗透到整个欧洲,与其他的设计思潮相互融合。所以,我们在荷兰也看到了极简主义的影子,在瑞典的宜家家居卖场,售卖的是极简的欧洲货“Made In Europe”,消费者已经无法分辨哪些是德国制造,哪些是北欧风格。
在《德意志制造》这本书中,二位作者对德国设计的源流进行了关键词的梳理。首先提到的“卡塞尔文件展”(也有称之为卡塞尔文献展),就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高千惠女士作过一个统计,2006年底全球已经有103个双年展,每两年就有103个据点,用103个主题提出103套艺术名单,甚至展期会重叠。在这么多的展览中,最值得注意的就是卡塞尔文献大展。它一直强调卡塞尔的城市历史和德国人文经验,从展期可以看到,它一直保持着权威性和批判性所在,对西方当代艺术的发展一直具有指标性作用,吸引了很多人每五年就会去看一次,看看到底这五年中世界艺术的发展趋势是什么状况。
其实并不是所有人都赞同技术和工业的进步,有些德国人认为,机械的东西越来越强势,科技越来越发达,为生活提供便利性的同时,其负面性也越来越明显。德国人阿多诺和霍克海默就反思,为什么科学进步、工业文明没有带给人们幸福,反而进入野蛮状态,这或许是另一本《德意志制造》需要探讨的话题。
(作者系资深媒体人,长期从事企业案例分析与财经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