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灰犀牛
文 浓香/北京
美国经济学者米歇尔·沃客原创性地提出了“灰犀牛”概念,把那些明显的、高概率的危机事件,形象地比喻为“灰犀牛”。仿佛一头巨大的灰犀牛呼哧带喘,向你飞奔过来。显然,她在提醒人们对危机“视而不见”是很危险的,要付出沉重的代价。并且提示大家,危机风险不是不可防范,也不是不可避免,人们对此要有信心,有清醒的头脑、正确的决策。
生活中的危机,跟经济学家关注的世界范围、社会领域的风险是一致的,有“黑天鹅”事件,也有“灰犀牛”风险。中国古代很多思想与此类似。古民谣这样说“吃不穷、喝不穷,算计不到要受穷”,其实就是一种对不可知风险和危机的提前防范。“算计”什么呢?大概包括留一些余粮以备饥荒,所谓“家有余粮、心里不慌”;留一些余钱防病防灾,避免到时候“抓瞎”;甚至在生儿育女方面也愿意多生一些,应对当时战乱不断、疫病流行等。所有这些,都蕴含着风险防范的科学哲理。这种防范显然是针对今天所说的“黑天鹅”事件的,因为难以预测的危机和灾害,让人们不得不未雨绸缪。但是,即使是古人,对于“灰犀牛”有时候也有极其典型的“视而不见”毛病。例如,在中华民族长达五千多年的漫长历史中,分封制一直延续到清朝灭亡。《帝王世纪》称:“炎帝世,乃有诸侯。”即早在三皇五帝时期,我国就设立了“诸侯”制度。但是,分封制往往成为危及王朝安全的重大隐患。很多朝代的灭亡就是如此。像西周初年,君主为了不断扩大统治范围,稳定被征服的区域,进行了大规模的分封诸侯。武王、成王期间,先后建置了七十一个封国,同姓诸侯达四十人。东周开始,王权不断被削弱,诸侯各自为大,从“春秋五霸”到“战国七雄”,大小诸侯互相厮杀兼并,造成了天下纷争不断的混乱局面。到了秦汉时期,仍然存在割据一方、拥兵自重的安全隐患。西晋初期,分封诸侯故伎重演,利益的不均导致“八王之乱”,大规模的战争造成生灵涂炭,危机四伏,国家财力物力逐渐消耗殆尽,激化了阶级、民族等各种矛盾。甚至到了明朝初年,朱元璋也依照惯例,对功臣宗室大加封赏,一口气儿封了二十五个藩王。最终引发靖难之变。可以说,分封制成为几千年封建王朝的“灰犀牛”,但奇怪的是始终没有彻底解决。很多帝王明知其中巨大的政治隐患,仍然坚持分封。想来最主要的原因,是没有跳出狭隘的家天下思想,没有构建更加文明的制度。古代帝王缺乏对隐患根治的政治智慧和魄力,导致了跳不出朝代更替的周期律。
在平常生活中,“灰犀牛”是一种客观存在,俯拾皆是。不少人明明知道环境污染的巨大破坏性,但是在利益面前就会忽略保护环境,甚至为了一己之利、眼前短利、蝇头小利,鼠目寸光地破坏环境。其实每个人心里都明白,没有了绿水青山,经济发展迟早会停滞,人类肯定会吞下环境污染的恶果。整天生活在雾霾当中,喝着污染的地下水,看着臭气熏天的江河湖……这样的景象并不是只出现在灾难电影中。在普通人群中,个人如果出现了严重偏激的心理,对社会充满怨言、报复心较重,那么这类人对其他普通人群就有隐患存在,甚至制造极端事件的可能性很大,也是一类“灰犀牛”,社会工作者、基层党政组织就应当高度关注,积极进行心理干预和疏导。采取视而不见,“灰犀牛”事件一旦发生,往往就成为恶性事件。身为家长,对发生在孩子身上的一些问题,必须给予高度关注,并与老师密切沟通,采取有效的教育引导措施。这也属于“灰犀牛”的前期苗头,务必正确对待、点滴教育,“灰犀牛”就不会来;否则,孩子出现问题再去管,那就很难管、管不好,也管不了了。这是一个很微观、现实的“灰犀牛”理论运用。
“灰犀牛”是一种风险,更是一种社会心理的聚合效应。无视风险的存在,漠视危机的发生,反映了一种复杂的社会心态。重庆公共汽车坠江,十几位乘客遇难。起因是一位乘客与公交车司机发生争执,在司机驾驶过程中,不住地去干扰,最终酿成惨剧。实际上,车上有那么多的乘客目睹了这种极大的危险行为,但是没人坚决制止。假设有几个人出来,制止那位乘客的危险举动,绝对可以保住一车人的性命。但是大家眼看着危险发生了,“灰犀牛”踏平了一切。某个公司生产过程中有不安全漏洞,但员工们都觉得事不关己,不愿意出来反映问题。等来等去的结果是出了大事,造成巨大损失。事后总结经验教训,常常会忽略员工对安全事故苗头的积极反映,也就是对“灰犀牛”的警惕。
“灰犀牛”不是什么新理论,而是一种宝贵的提醒:告诉大家正视危机和风险,倡导理性对待,不当鸵鸟、不当摆设、不作看客,特别警惕不好的、不健康、不阳光、不负责的心态作祟。这关乎社会和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