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为美人鸣不平

六月 18, 2019/ 0 评论

文   五味子/深圳

造物者创造了男人和女人,注定要让他们相互爱慕。但似乎男人更动物性一些,贪图女人的美貌。如果是普通老百姓,喜欢一个美女,除了以爱慕者的身份追求以外,也没其他更多办法了。但如果是皇帝则不同,他天下第一,有地位,有权力,有资源,要得到中意的美女,比老百姓容易得多。在古代,帝王占有美女,如囊中探物,唾手可得。

而纵观历史,古代帝王尤其是继任的、末世的,普遍昏庸又偏爱美色,结果往往或亡国,或身死,或既亡国又身死。于是乎,“红颜祸水”论几千年来汹汹不绝。而历史也似乎总在不断地为持此论者提供更多依据。试看,夏桀(夏朝最后一代天子)的宠妃、号称“千古第一狐狸精”的妺喜,桀有了她之后,纵情声色、不理朝政,很快被商所灭。而商的最后一任天子纣王也重蹈覆辙,常常与妃子妲己在鹿台通宵达旦饮酒作乐,恣意享受,国家则政治腐败,后为周所灭。西周的最后一任天子周幽王为得褒姒一笑烽火戏诸侯,最后惹来国破身亡。之后,又有春秋的西施,西汉的赵飞燕,三国的貂蝉,北齐的冯小怜,南陈的张丽华,唐代的杨玉环……

其实,仔细想想,说亡国缘于这些女人,大多是诬蔑不实之词,是为帝王的昏庸背了黑锅。看看这些帝王的作为吧:夏桀,不修内政,骄奢淫逸,“筑倾宫、饰瑶台、作琼室、立玉门”,从各地搜寻美女,藏于后宫,日夜饮酒作乐,重用投其所好的小人,排挤忠言逆耳的贤臣;纣王,造酒池肉林,用炮烙之刑,听谗言,囚贤人,害忠良;周幽王,在位期间不理朝政,任用虢石父这样的败类,竟然把点烽火的国家大事当成儿戏……诸如此类,完全是秉政者昏庸无道,岂是一个妺喜、妲己和褒姒的女子唆使或蛊惑。以此类推,后来的那些女人也大致如此。美色何辜?耽溺于美色不是美色的问题,而是帝王的问题,他们大权在握,胡作非为,荒淫无度,而到了后来却把那些亡国败政,要一个身边的女人来负责,岂不让人笑掉大牙。

历史上,历朝历代都有诗人咏及这类题材。持红颜祸水论者大有人在。例如,李白的“勾践征绝艳,扬眉入吴关。提携馆娃宫,杳渺讵可攀。一破夫差国,千秋竟不还”(《西施》),晚唐诗人鱼玄机“一双笑靥才回面,十万精兵尽倒戈”(浣纱庙》),北宋诗人郑獬“十万越甲夜成围,宴罢君王醉不知。若论破吴第一功,黄金只合铸西施”(《嘲范蠡》)。这些诗固然是在赞扬西施,但反过来,就必然又是“红颜祸水”的证据。然而也有眼光犀利独特的诗人,跳出了因循的窠臼,唐末罗隐的《西施》:

家国兴亡自有时,
吴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倾吴国,
越国亡来又是谁?

诗人的这个诘问简直是太厉害了!你说吴国灭亡是由于西施的缘故,那么越国灭亡又是由于哪位美女呢?既为西施辩诬,也让人们信服他的判断——国家兴亡自有时,这个时,就是时势,包括非常复杂的内部与外部原因。

同样是唐朝诗人的崔道融,写过一首《西施滩》,表达得更为直接:
宰嚭亡吴国,
西施陷恶名。
浣沙春水急,
似有不平声。

宋代的王安石,对此也有诗云:“谋臣本自系安危,贱妾何能作祸基。但愿君王诛宰嚭,不愁宫里有西施。”这首诗和崔道融的诗,都指出亡国的责任应该由担任要职却又营私舞弊、谮害忠良的宰嚭来负,而不是西施。但他们也只说对了一部分。唐人陆龟蒙的《吴宫怀古》,直则指问题的根源:
香径长洲尽棘丛,
奢云艳雨只悲风。
吴王事事堪亡国,
未必西施胜六宫。

这就不但指出了吴王才是亡国的祸首,也为西施做了辩白。除了为西施打抱不平外,历史上很多诗人对同为四大美人的杨贵妃也寄予了深深同情。晚唐(公元880年),黄巢攻陷长安,唐僖宗沿着当年玄宗西逃的老路,跑到成都。后来李克用击败黄巢,僖宗又像玄宗一样“幸蜀”归来,一样途经马嵬坡。诗人罗隐有感而发,写下了《帝幸蜀》:
马嵬山色翠依依,
又见銮驾幸蜀归。
泉下阿瞒应有语,
这回休更怨杨妃。

诗说马嵬的景色还是那么迷人,唐朝的天子又一次从成都逃难回来。已在地下的玄宗(唐玄宗李隆基的小名叫阿瞒)这下可不应该又怨杨妃了吧!同样是晚唐的诗人韦庄也依此事写了《立春日作》:
九重天子去蒙尘,
御柳无情依旧春。
今日不关妃妾事,
始知辜负马嵬人。

唐末诗人徐夤在《开元即事》中亦表达了同样的意思:“未必蛾眉能破国,千秋休恨马嵬坡。” 后世吟咏马嵬惊变的诗甚多,大都比较一致地为杨玉环抱屈喊冤。例如,宋代的杜佺“世间绝色何代无,玉环之死真无辜”(《题马嵬山下粉》);清赵长龄“不信曲江信禄山,渔阳鼙鼓震秦关。祸端自是君王启,倾国何须怨玉环”(《马嵬诗碑》)等等。

而清代的大才子袁枚的诗,更是别具一格。他认为这些悲剧是因为美人遇人不淑。假如遇到贤君,结局就会大为不同。同样写马嵬,他却是这样说的:“一样邯郸同走马,慎夫人遇汉文君。”意思是汉文帝虽也宠爱慎夫人,但他贤能,善听臣下谏议,不废政事,故能天下治平,而慎夫人亦得善终。在另一首诗《张丽华》中,袁枚表达了同样的意思:“结绮楼边花怨春,青溪栅上月伤神。可怜褒妲逢君子,都是周南传里人。”张丽华是南朝最荒淫奢侈的后主陈叔宝的贵妃,因美貌为陈后主所宠,住在极度奢华的结绮楼上。后隋军攻克建康,俘获了躲入井中的陈后主与张丽华,杨广下令将张丽华斩首。所谓“周南”,即《诗经》的十五国风之一。“传”为解释《诗经》的文字。《周南》开首几篇都是赞美贤淑后妃的诗。因此袁枚借此说,如果张丽华碰到有才德的国君,也是会成为《周南》里所吟诵的贤淑后妃。

当然,面对一个朝政败坏时期又被恣意恩宠的女人,诗人们有时也持矛盾的态度。一方面为美人叫屈,一方面又认为美人还是有乱政祸国的问题,崔道融在另一首诗中又是这样写的:“苎萝山下如花女,占得姑苏台上春。一笑不能忘敌国,五湖何处有功臣?”认为西施还是起了破坏吴国的作用。罗隐也一样,他在《马嵬坡》中写道:“佛屋前头野草春,贵妃轻骨此为尘。从来绝色知难得,不破中原未是人。”意思是导致国家祸乱的,不是杨贵妃还会是谁呢?诗人出现自相矛盾的表达,可能是在不同时期,看待问题的认知存在差异吧。

(作者系中国散文协会会员,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

评论一下?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