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攀登者”
文 陈丽云/河北分公司
“你们温州人很有钱吧?”闲聊时,别人会问定居外地的我这个问题,一半是好奇,一半是戏谑。我会非常认真地回答:“没有的事。能吃苦、很勤快倒是真的。”作为八零后的我,童年还有贫困的记忆:番薯丝是主食,吃到白米饭兴高采烈;住的是平房,下雨天雨水从瓦片缝隙滴下来。和我年纪相仿的伙伴们的童年基调也是贫困,直到八十年代末,我们的父辈放下锄头,开始走出去,走到外省,走到国外,从去外地走街串巷兜售毛毯开始,开始经商,终于变得富裕起来。于是,温州人成为一个特殊的群体,被赞美,曾经也被妖魔化。
温州人身上的标签很多,经济学家钟朋荣曾将“温州人精神”概括为四句话:白手起家、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不等不靠、依靠自己的自主精神;闯荡天下、四海为家的开拓精神;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创造精神。我深以为然,这些形容词是他们的真实写照,这些精神在我的父辈、邻居和亲友们身上或多或少地闪着光、发着亮。
一、一直在路上的杀牛哥
杀牛哥今年四十一岁,开有两家牛肉铺,一家卖生肉,屠宰、批发零售一条龙;一家售熟食,堂吃、外卖都可以,生意很是红火。看他的朋友圈位置定位,经常是出人意料的地方,比如尼泊尔,比如澳大利亚。他说是考察当地牛肉去了。我们好奇初中文化的他怎么出国交流,他说靠手比划呗。
杀牛哥从小胆大,上完初中就不上学了,跑到外地跟着别人学杀牛,一天六十多块钱的工钱。杀牛哥干活麻利、为人磊落,从不干往家里顺点牛肉的偷偷摸摸之事,深得雇主的器重,年年主动给他加工钱。干了几年,他觉得开农家乐有钱赚,提出辞工。雇主说愿意出本钱,利润四六分成。
于是,杀牛哥在山脚下开起了农家乐,重金请了一个大厨掌勺,主打菜是牛肉牛杂系列。那是周边第一个上档次的农家乐,火的时候需要提前一周预定,隔壁镇的人专门开车前往。农家乐火了三年后,杀牛哥把股权转了出去,说周边农家乐开了太多,要另找出路。
他先后开起了两家跟牛肉有关的店铺,远近有名。因为他的牛肉不注水,自制的卤牛肉味道独特。杀牛哥的生意都围绕着牛肉做,因为他说自己就懂牛肉,其他玩不转。他也有遭遇滑铁卢的时候,曾经去国外倒腾了价值上百万的冷冻牛肉,不知什么原因滞留在海关腐烂。他消失了几天,又出现在店铺里忙活起来。
最近听说他要去印度,又考察当地牛肉去了。
二、咱们煎包婶有力量
想到煎包婶,别人想到了什么呢?我想到了“有力量”这个形容词。对,因为她早期干农活,形体健硕、手劲颇大,给人力量感;更重要的是,她一路走来,以一己之力,推动自己、推动家庭,往前进、向上走,有力量。
煎包婶原来在老家种田,没上过一天学。她勤快得很,下地干活、上山砍柴,闲时还养猪养鸡补贴家用。为了能让一双子女接受更好的教育,煎包婶搬家到了县城。县城生活对目不识丁、不会普通话的她也是个挑战,但是很快,她连比带划,已经能去菜场讨价还价了。
有一天,煎包婶哭着从银行回了家,第二天就报名了妇女扫盲班。每天晚上,煎包婶忙好家里的家务,就匆匆赶去上课。对快四十岁的人来说,学习拼音异常困难,有一阵听我妈讲,煎包婶学习得头痛欲裂,天天喝天麻汤缓解。后来得知,煎包婶去银行取钱,新来的柜员要求她签名,她像往常一样拿出了印章被拒绝,柜员还轻蔑地讲:“不识字来银行取什么钱?!”她天天在香烟壳背面练习自己的名字,一个月后,她在儿女的护卫下去银行取钱,已经能签名了,虽然因为字体太大,超出了书写区域。慢慢地,她能看得懂电视剧的字幕,听得懂新闻联播了。
去了县城,无法种田的她,开起了煎包店。煎包很好吃,从最开始的一个小条桌,到租了一个门脸,雇了三个帮工,煎包婶的买卖越做越好,她家的日子也越过越好。她现在会发朋友圈,会发微信,能自己记账。
她的儿女现在都在杭州上大学,她给儿子女儿都提前买了房子。她说,等儿女落脚了,她就去杭州继续开煎包店。
三、从头再来的水果叔
“辛辛苦苦已度过半生,今夜重又走进风雨……我不能随波浮沉,为了我挚爱的亲人,再苦再难也要坚强……”水果叔在酒店为他的新房摆酒请客,这首《从头再来》的歌是背景音乐,这首歌简直是为他创作的。他的名字当然不叫水果,不过大家都叫水果叔,因为他曾经摆摊卖水果。
水果叔不卖水果前,非常有钱。后来不知道什么原因欠了很多债,债主们在除夕夜坐在他家不走。过了几日,他的大女婿通知债主们还钱,别人问怎么突然有钱了,女婿笑得很尴尬,连连说:“你知道我爸脾气的”。水果叔一直没露面,很快大家发现,他在街边摆起了水果摊,还卖起了桶装水,兼营煤气罐配送。
刚开始,大家不好意思,都绕开他的水果摊走,他看见了,远远地追出去,说:“还指望你们光顾呢。”后来大家才知道,他把自家房子抵给了大女婿用以还债,不顾女儿女婿的恳求,和老婆搬到了出租屋。大家都觉得水果叔有担当,那年头生意失败、欠债不还钱的人太多了,卖房还债的人并不多。
大家也习惯了光顾他的水果摊,打电话让他送煤气罐、桶装水。他的生意好,水果不缺斤少两,价格大方抹零,品相不好的水果经常送给街坊邻居。慢慢地,水果叔从一周进货一次,到隔天进货,最后从水果摊升级成水果店;再后来,水果叔不再亲自扛煤气罐,他雇了帮工。
最后呢,水果叔重新买了房子。于是水果叔成了一个励志的故事,我们那鼓励失意的人多了这么一句话:“别发愁,大不了像水果叔摆摊卖水果,把卖掉的房子又买回来。”
四、不走平常路的强哥
别家的大学酒,父母都是喜气洋洋,而强哥考上重点大学后的大学酒现场,面对亲朋好友的祝贺,他的父亲却是笑容勉强,因为他儿子报了畜牧专业。这一场面多年后还被邻居们津津乐道。当强哥的父亲知道高考成绩上重点线的儿子填报了畜牧专业后,气得几天不跟儿子说话。
他的名字里有个强字,所以叫他强哥。他爸爸是养鸡的,从小就给他树立了人生目标,上重点大学,不要养鸡。街坊领居安慰他:“这个专业好,可以去农业局当公务员,管养猪养鸡养鸭的。”毕业后,强哥没当公务员,他自己成了养牛的,因为他跟他爸宣布,经过他四年的研究,老家那片山坡气候、水源最适合养殖奶牛,还是那种荷斯坦牛。
强哥的养殖奶牛之路就这样开启了。强哥很快在县城开了牛奶店,专门出售自家产的牛奶,接着又开始多样化经营:在店里卖起了面包等西式点心。那年头,我们那卖包子、炒年糕的早餐店很多,主打牛奶产品的餐饮店还真没有。强哥的牛奶店马上成为那几年的时髦场所,大家会相约在牛奶店见面,喝喝鲜奶。很快,强哥的牛奶店开出了第二家、第三家……
强哥的牛奶店越开越多,店里的牛奶产品也越来越丰富。当大家以为强哥会专注于卖牛奶时,强哥打算进军牛奶休闲旅游业了,他要打造一个牧业休闲和创意农业为一体的牧场。下一步,强哥会带着他的奶牛们走向何方?我们不知道。但我们知道,他一直在路上。
五、我们都是攀登者
儿时,我在山脚下看到在羊肠小道上,很多人结伴往峭壁爬,速度很慢但是手臂有力、脚步很稳。我妈说是因为山脚下、半山腰的树都被砍光了,不得不去山顶砍柴火。就像我的家乡和乡亲们一样,当时一穷二百,没有出路,因此只能当个攀登者,往上走,向外走。
杀牛哥、煎包婶、水果叔以及卖牛奶的强哥,他们都是我身边的普通人。干着普通的职业,不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人士,但在自己的人生路上一直是一个攀登者和奋斗者的角色。用“走遍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尝遍千辛万苦”的“四千精神”,努力攀登,攀登着属于自己的“珠穆朗玛峰”,闯出了自己的一番天地!
(本文系华安保险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奋进新时代 追梦华安人”主题征文大赛一等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