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红色传承,读书行路追梦未来
文 陈磊/河北分公司
无数次看到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在天安门前、在学校操场上、在奥运会赛场中,无数次听到国歌奏响,脑海中满是红军长征路上的草鞋与泥泞,抗日战场和解放战争中冲锋号响起的冲锋和闪亮的尖刀,朝鲜战争中志愿军阵亡前的义无反顾。
和平年代,仍有暗流涌动,科学技术的竞争和贸易纷争背后,汇聚无数国人的辛勤汗水和默默付出。只是,再多的世事纷扰,再多的汗水、泪水、血水也抵不过我们对心中五星红旗的情感,他始终在引领我们前进的方向。历史的长河中,这短短七十年中不断的转折与突破,让我们不得不感叹——我们的共和国“七十年,正青春”。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古代大儒的精神信仰,从古训中,我们看到彼时中国贤者之追求,其实也是个人与国家之间关系的辩证思考——“修身”何尝不是在“平天下”,“齐家”又何尝不是在“治国”!我,愿做此时中国的一粒沙,以自身之努力发展铸就国家之伟岸。
何为“修身”,我以为读书最能修身。读《鲁迅杂文集》,让我看到一位文学家对中国现状的不满和以笔为刀,深入剖析旧中国弊病,对中国之未来的希冀;读《资治通鉴》,让我对古代中国有了更真实的感受,尤其是司马光的个人论述,时隔千年依然闪耀着智慧光芒;《旧制度与大革命》充满哲学思辨,让我对西方政治史有了新的认识,深刻感触不论西方还是东方,在社会层面都涌动着人民的力量和正义的力量,这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基石;读《国富论》让我对财富的生成和积累有了认识;《传习录》充满东方智慧的魅力,我在半年多的时间里都沉浸其中,那简直就是“修身”的方法论;读王利明老师的《法学方法论》则提升了我的法学专业素养,在处理问题时少了青涩和恐惧……
读唐诗宋词让我们领略中国文字之美和文化之美,读中国历史让我们体会“中华”形成所经历的残酷以及民族融合之不易,深刻认识身处中国盛世的我们,更要有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即使做的是最基层的工作,也要付诸全力,用满满的“正能量”去影响彼此。
何为“修身”,我以为,行路也是“修身”。李白《蜀道难》之“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行路难》之“行路难,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王勃《滕王阁序》之“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范仲淹《岳阳楼记》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让我们看到古人在“行路”中的“修身”。
近代中国最伟大的“行路”,无疑是红军的两万五千里长征,毛主席在瓦窑堡会议上评价道:“讲到长征,请问有什么意义呢?我们说,长征是历史纪录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可以说长征是在修“一党之身”“一国之身”。这是“红色传承”在中国的伟大闪耀,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伟大转折。
因为岗位的需要,我走过许多地方,这些地方是河北、河南、山东、山西的一个个县城,一个个村镇,一垄垄田,一亩亩地。伴随的是暴雨、洪水等自然灾害和重大交通事故对一个个家庭带来的灾难,这些行程让我更深知生活不易,保险的大爱,也让我更坚定做好本职工作,保障万家灯火的信念。
全面了解一个人然后仍爱着他,你才是真正在爱这个人,而爱国何尝不是如此,你不了解他的历史,不了解他的国情,不了解他的山川、陆地、海洋、湖泊又何谈爱国!曾几何时,懵懂少年时的我,会挥动手中旗帜,在国歌响起时热泪盈眶,然而当年岁渐长,才体会到之所以热爱,是因为在书中,在路上,对他的更加了解,能让我们的爱更加真挚。
习近平主席在今年的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发表了主旨演讲,其中“今日之中国,不仅是中国之中国,而且是亚洲之中国、世界之中国。未来之中国,必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以更有活力的文明成就贡献世界。”让我更感震撼。如此的高度,如此的中国,我要用怎样的心态去和他同行?今天的我们,是否真的可以作为一粒沙,匹配的上国家的高速发展和共产党人对未来伟大期许?我这一粒沙与伟岸国家的连接点在哪?
“有些事,可能需要做一千遍、一万遍甚至更多才能磨砺出他的精气神”,这是此时此刻,我想到的唯一一句话。在发展的大潮中,中国保险业正不断夯实他的筑基,而作为华安保险的一名基层员工,一名客服条线的老兵,我既要有做基石的担当与觉悟,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眼界,树立更高的目标,因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对于未来,有所期许,对于未来,才能追梦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