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升企业运营效率

十二月 31, 2020/ 0 评论

文 黄斌/信用保证险事业部

部门之间相互推卸责任、上司安排的工作不能及时完成、自我意识太严重没有团队荣誉感、对工作总是马虎了事、团队成员之间工作衔接性差、重复性工作繁多工作效率低……一旦出现这些问题,这家企业就不会有凝聚力,企业运营效率就会低下。如何提升企业运营效率,结合公司推荐的这两本书,我想谈谈自己的看法。

在学习《华为执行力》的过程中,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事后回顾,并获得改善”一章。华为在内部管理上,不仅注重过程管理和执行的态度,同时还强调学会事后回顾。华为的AAR(After Action Review)管理,又称行动后反思,是指通过对项目的反思,发现优点和不足,进而在接下来的项目管理中获得改善。

从企业管理的借鉴意义方面来看,我认为《华为执行力》这本书对我们的借鉴意义更大。
实现工作规范化管理,是解决部门间相互推卸责任和团队成员之间工作衔接性差、重复性工作繁多且工作效率低的有效措施。任正非说:规范化就是工作模板化,就是我们把所有的工作做成标准的模板,然后按模板来做。华为经常组织自我批评活动,反思工作中各种投机取巧等不按标准操作的行为。

工作规范化,各部门之间的工作就会变得有章可循,按照规范的要求,执行每个固化的标准,不仅仅扯皮的问题少了,效率也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在我们日常工作当中,也有一些非常明显的案例。

例如2019年之前,我们的信保授信执行还是在分部进行操作,在这一环节,具有两方面的职能:一是对客户进行面审或者电核,二是要对客户推送放款的材料进行复核,确保放款材料的准确性。业务流程当中,设计落地分部的环节,除了授信执行之外,还有客户经理的面签环节,而面签是并行流程,即客户经理可以选择在主流程进行的任何节点,去完成面签任务。但如果客户经理与分部的风控人员协调不好,就会意味着客户可能要来两次分部,才能把一笔业务办理完成。对于总部来讲,产能的转化才是最重要的,因此,在做全流程的业务跟踪时,我们发现很多业务都停在分部那个授信执行环节,积压了很多业务,每天都要由业务科室,让分部负责人督促才能加快处理时效。我们想通过增加考核指标的方式去考核分部的风控人员和客户经理,但处理时效这一指标一制定出来,客户经理和风控人员都有意见,分别站在不同的角度:客户经理不愿意承担时效这一考核指标的原因是,他们并不能控制风控人员的时间,如果风控人员时间不确定,就没有办法预约客户过来办理面签,因为如果不同时完成两个落地工作,客户就要再来一次,体验感更差,客户更加不配合。为了不影响客户体验,客户经理情愿把沟通的成本和时间,花在与内部风控人员上,这样客户就只需要来一次。而风控人员不愿意承担的原因是:客户的预约都掌握在客户经理手上,如果客户经理不预约客户,时效也没法保证。双方各持一词,好像都有道理,却导致这个问题一直没有办法很好地执行下去,暂时还只能通过每天让分部负责人去督促的笨办法去解决。

出现这类问题的原因,其实就是工作的规范化不够,客户经理的面签没有做到流程中,导致这项工作有较大的自主性和可发挥的空间,授信执行的标准不明确,各地差异性较大。找到这一问题后,总部推动个金业务做新流程改造,把业务流程重新梳理,不仅优化了流程,还把每个环节的工作进行了规范化,严格按照每个环节的标准执行。新的流程上线后,发现客户经理与风控之间在流程方面的扯皮没有了,每个岗位对自己的工作都非常明确,自己该处理的工作,也没有办法因处理不好而推脱给下一环节的人,以前员工之间的一些小矛盾,也因工作规范、标准明确而解除了,整个团队氛围也融洽了很多。大家目标一致,都是要最大限度的转化产能,与总部关注的结果高度统一,运营效率得到很好提高,凝聚力也得以增强。

但目前又出现了新的问题,条线与条线之间缺少关联度的联接,导致某些条线完成得比较理想,但整个业务线的经营结果却又是不达标的。如何把工作规范化的问题,再进行深入的融合,形成合力,这是我们接下来要重点研究和考虑的问题。

塑造不依赖于人的执行文化,任正非说:“我相信这些无生命的管理体系,会随着我们一代又一代人的死去而更加丰富完善,几千年后,不是几十年,这些无生命的管理体系会更加完善,同时又充满活力,这就是企业的生命。”

对于塑造不依赖于人的执行文化,我认为更多的是通过搭建一套完善的机制和制度来管理企业,不管是管理者还是执行者,都按照既定的规则和制度来完成公司赋予的使命。只要机制和制度在,不管人员如何更替,企业都会在规范化的机制和制度下,可持续稳定发展下去。
目前对于信保工作而言,管理规范较以前已经有了极大提升,各项制度正在逐步完善,特别是制度执行理念慢慢向全员渗透,执行过程中,可能还存在着一些教条主义,对制度的掌握和理解缺乏一定的灵活性,但这都是从0至1的过程,实现了这个突破,后续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相信会获得更大进步。

目前在执行层面而言,信保管理已经具备了较为完善的体系。但火车跑得快,要靠车头带,现在我们在战略层面,个人认为目前还缺乏一些标准化的企划规范。分支机构的经营单位或经营主体,实际上是非常需要明确总部的战略发展方向的,这样大家才能根据发展方向,制定当地的策略,匹配相应的资源,也就是我们常说的3-5年的规划。规划一旦确立,就会形成一条主线,随着市场的变化,可能会产生一些变化,但主线是不能轻易改变的,不然,之前投入的精力和资源,就意味着要重新开始。因此,在战略层面而言,形成一套相对标准或者相对明确的评估方法,来确定未来一段时间的发展方向也很重要,如此,可以形成较为明确的阶段性或终极目标达成评价体系,各经营主体与总部之间的信息也会更加统一。

评论一下?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