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制造现场,重塑价值产业链
文 胡艳丽/深圳
“创新”是时代热词,开放式创新、颠覆式创新、万众创新都曾各领风骚。在时代华灯下,人们将更多的目光聚焦于实验室里的源头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以及天才企业家们的灵光闪动,而忽略了万业之基的制造业在微笑曲线底部的努力,以及产生的巨大社会推动力。
灰色地带的创新花朵
由林雪萍所著的《灰度创新:无边界制造》,从制造工厂的视角,审视制造业的创新来源和创造出的巨大市场价值。书中提出“灰度创新”是指由制造业与上下游产业结合地带而产生的创新,在上游主要体现在与研发实验室、院校、个人的创新结合,下游主要延伸至销售链及最终端的用户信息反馈。
它意味着一个制造企业需要通过知识交换,不断地与它的外部组织相互结合,成为一个创新共同体,打造出无边界制造体系。这里的创新不再是一个企业的单打独斗,而是一个以制造为核心,上下延展的系统工程。这里的创新未必拥有明晰的产权、专利,可能只是一个事关实践的具体操作、一个为终端用户体验而改进的外观、一个为当地用户特色需求而调整的产品功能,但它们却能启动广阔的市场,让创新在实践中迸发新的价值。
以书中一个示例来说明“灰度创新”的重要性。德国VENSYS能源有限公司成立于2000年,是世界上研制大型直驱永磁风力发电机组的先驱之一,拥有可提升发电效率的直驱永磁技术,但由于技术落地尚需一些现场解决方案的配合,而使该公司的研发“英雄无用武之地”,直到2003年,中国最大的风机制造商——金风公司的介入,才一举改变了这种局面。德国的创新技术和中国制造实践能力产生了积极融合的效果,双方在市场上都取得了巨大成功。
中国制造的最大特点之一便是创意多,现场工程师拥有丰富的实战经验,拥有变通解决问题“曲线”技术突破的能力,而相对完整的产业链及原材料配套体系,可以解决各种技术落地的疑难杂症。例如在本案例中,当时市场上给电机浸漆一般采用滚浸工艺,但对于VENSYS设计的大尺寸永磁直驱电机,这种方法则面临生产效率低、材料成本高等诸多现实问题。金风工程师拿着这个大尺寸的设计图纸与电机制造厂商反复协商,最后决定投资建设一个大型真空浸漆设备,让电机定子整体进行真空浸漆。这个围绕设计而量身制造的机器在现场端彻底解决了大尺寸的生产工艺。一双车间摸机油的黑手,使设计师的天才想法得以在现实空间绽放,研发的价值在产品落地转化的那一刻才被凸显,没有生产制造企业的成全,任何一项伟大的发明创造都只能停留在图纸以及实验室中。
这就是设计研发企业与制造企业的完美结合,在设计与制造之间的灰色地带,两家公司联手破局,拓展了行业发展的新疆域。正如作者所言,灰度创新就如同创新银河系中一颗不被人注意的恒星,它不像源头创新那么光彩夺目,而是呈现出一定的隐蔽性和低感知度,这令制造业在产业链中的价值被严重低估。
来自消费现场的需求珍珠
来自研发现场的设计多有“天马行空”的浪漫,带着学术的气息,需企业进行落地改良;而来自消费现场的使用需求,则如同矗立在远航灯塔上的夜明珠,指引着企业生产制造的航向,需要企业进行定向开发。如作者所言“制造企业与上下游的联合创新处在一个交叉地带,它位于企业之间的结合部。”制造企业需要平衡从实验室到现实应用的所有难题。
制造业的生存、发展需要众多的条件,包括相对成熟的技术转化经验、丰富的原材料、零配件资源、机械加工资源,以及可以灵活变通的制造业工程师,还有宽松健康,允许适度“灰度”文化存在的市场环境。一家具有“灰度创新”文化的企业,一家能够与外部开放合作,平衡各种关系,打通企业内外无界之门的企业,将在这个复杂、多变的市场上获得更多发展机遇。
比如位于深圳的一家创立不过5年的高科技企业深圳市神州云海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在今年11月举办的第二十二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上,便携公益彩票、医疗、清洁等行业解决方案在一号馆亮相,艾娃机器人成为展馆中颇具人气的“明星”。这个看上去“萌萌哒”的智能机器人,在疫情期间,曾化身“问诊大夫”进驻医院与市民无障碍交流,还应“后疫情时期”防疫需求“进化”出“无接触式全自主清洁和消杀”功能。这家企业的成功正是源于与其与院士团队的合作,以及与医院、机场、商场等用户单位的不间断互动,通过持续的产品升级,以应用现场连动源头创新,让科研攻关更加接“地气”,才拥有了越来越多的应用场景,目前艾娃机器人已经在全球100多个城市落地应用。
在现实中,灰度创新远比想象的复杂,它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良好的商业土壤和社会信用体系的支持,需要在产业集群建设相对完善的产业链条里才能实现“设计-制造-销售”的无缝连接,结出落地应用的甜美果实。作者指出“在工业发达的国家,许多初创企业尽管有着良好的源头创新,但由于制造环节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在还没有来得及积累足够用户的时候,就可能已经夭折在创业途中。中国制造广泛而多样化的土壤则提供了孵化创新技术的大量可能”。
中国曾被视为低成本的世界加工厂,但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开放,越来越多的外国学者认识到中国制造业崛起的原因,并不仅止于丰富的劳动力和低生产成本,反向设计、模仿与优化、跨区域的企业网络协同也发挥了作用。这中间仍有至关重要的一点被忽略了,也就是中国企业内外拓展相互协同的灰度创新能力,以及由此织成的细密产业“互联”网,也正是这种能力,成为中国企业抗拒外部风险的减震带。令中国经过数十年发展即使失去了低成本优势,却依然拥有留住制造业大规模迁移的护城河。周边国家并不能在一朝一夕间,建立起如中国般复杂的产业系统,用以支持各项基础制造及精益制造。即使是如服装类劳动密集型产业,仍然有不舍中国的理由,例如优衣库,这里不仅有庞大的消费群体,还有成熟的灰度创新机制在背后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让制衣业这种小幅却快速技术迭代的企业,可以在中国实现快速试验、快速更新。在中国,纺织业任何一种细小的细节需求,都可以在市场上得到响应,灰度创新几乎时时都在发生。
重塑产业价值链
好的制造企业就如同设计的催化剂,催生具有现实生存土壤的技术创新。它从生产制造的角度,为上游设计研发团队提供建议,让所有的创意最终都在实践环节得以转化,让设计从源头就杜绝生产成本过高、不符合现实逻辑、在销售端难以收获用户等先天问题。同时,生产制造环节也是一个反馈器,连接终端消费者的真实需求,这种源于市场的鲜活声音,往往暗藏着巨大商机,可以激发无限创意。
在中国,有一家世界知名的制造企业,即富士康。他以“代工”名扬世界,是苹果等巨头的深度合作伙伴,但人们忽略的是作为一个成熟的跨国大企业,他本身并非不具备创立自有品牌的技术及营销实力,而是选择了一种在更广域范围内与众多伙伴合作,在无数的灰度创新之中积蓄自己独特竞争优势的发展战略。由此可见,即使从代工发展的角度来看,用现有的制造技术去反推源头创新,吸收用户反馈的信息,也能沿着传统制造代工向更高的价值曲线上游发展。这意味着外包或代工制造商的价值定位也需要重新挖掘,优秀的代工制造商在市场中并非没有话语权,也并非不会提供高附加值,甚到成为上游企业产品质量保证的根基。制造现场所创造的价值正在逐渐重塑产业价值链,重构社会价值分配体系。
灰度创新当然并不是只发生在中国。每个国家的制造业中都存在着这样的大量案例。只是,在全球化专业分工愈发明显的当下,中国制造业贡献了全球近三分之一的产能,这使得中国制造与各个国家之间,以及内部结合部之间所形成的灰度创新尤其显眼。在“新冠疫情”肆虐的今天,中国相对完善的产业体系,强大的生产制造能力,为应对疫情“一夜间”喷薄而出的各种医疗及防护器具生产产能,再次向世界证明了中国企业间协同创新、在应用实践现场快速解决问题的能力。
正如作者所言,制造从来不是孤立的,它本来就是创新的一部分。当制造处于孤立一环的时候,就是它最弱小的时刻;当它与上下游产业有机结合,则将释放强大的动能,拉动上下游产业链发展,共同缔造产业链价值。
灰度创新在现实中还面临着诸多挑战,书中指出“信任失灵”“‘非我所创’综合征”“行业缺失共性技术研究院”“生产加工深度过长”等问题,也在困扰着制造企业灰度创新的触角。一个企业的力量终是有限的,一所公共研究院在现实中会遇到诸多知识产权纷争,而过于坚固的企业与企业之间的技术高墙、企业内部部门间的条块分割,都足以让灰度创新“出师未捷身先死”。
要想让灰度创新的种子在企业与企业之间萌芽,这需要更多来自社会的支持,例如关于联盟知识产权的界定、递进式的互利伙伴合作关系,以及健康完备的市场环境等。需要注意的是,灰度创新生存于制造企业与科研机构、合作伙伴以及消费者之间的结合地带,需有规矩制度的限制,但更多的是需要一种宽容信任的合作氛围,过多的条条框框终会扼杀创新的活力、市场的活力。
全球经济风云多变,中国企业在培养自己独立创新、灰度创新能力的同时,也需提升自身应对动荡环境的免疫能力。在与国际伙伴合作的过程中,合理掌控独立知识产权与联合创新的边界,立足自身优势,培育中国企业独特的核心竞争力,掌握产业链上的更多话语权和自主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