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保险助力构建深圳金融科技发展新生态

八月 25, 2021/ 0 评论

万鹏/深圳

2021年3月,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健全知识产权保护运用体制,并特别提出要实施知识产权强国战略。《规划纲要》还提出,鼓励金融机构发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科技保险等科技金融产品,支持香港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亚太区国际法律及解决争议服务中心、区域知识产权贸易中心。知识产权保险有望成为金融科技企业融资增信和专利风险保障的重要支柱。

一、中美科技斗争演变趋势

近年来,中美斗争正在走向全面化、长期化、复杂化,从贸易不断向科技、金融、教育、政治、外交、军事等领域延伸,特别是科技领域正逐渐成为中美斗争的重要焦点。2017年8月18日,美国宣布正式对中国发起301调查,于2018年3月22日公布了调查报告,并通过“实体清单”等手段不断加强对我国科技领域的制裁。2018年8月,美国进一步通过《出口管制改革法案(Export Control Reform Act of 2018,ECRA)》,将管控范围扩大至“新兴技术和基础技术的出口、再出口(转出口)或转让”。2018和2019年,美国商务部产业与安全局实施了约350次实体清单管制措施(包括对同一实体发起两次管制通知),涉及71个国家和地区约330家实体。其中,中国大陆地区实体有110家,约占33%,仅2019年就有96家大陆地区实体被列入清单,占2019年全年总量的43%。2020年以来,美国商务部先是更新《出口管制条例》,加大科技输出管制范围,多次更新实体清单。目前,有近400个中国大陆实体被美国商务部产业安全局列入实体清单,近30个被列入未经证实名单,近20个被列入被拒绝人名单,涵盖军工、科技、芯片、核电、安防、AI人工智能、网络安全等多个领域。

2021年6月3日,拜登政府将7家中国超级计算机实体列入美国商务部的黑名单,超算领域成为大国角力新战场。虽然拜登政府对特朗普时期的对华科技政策的全面审议工作还未完成,但近期美国在科技领域动作频频,除加大对美国研发的投资外,拜登政府还推行科技关键领域对华“脱钩”战略,并联手盟友组建科技联盟,确保美国在技术和供应链上的优势。科技领域已经成为中美竞争的主战场之一。
中美贸易战表面上是贸易之争,实际是大国崛起的制高点之争;表面上是贸易顺差之争,实质是高科技产业之争,是以知识产权为代表之一的科技实力之争。在新发展阶段,如何将中美科技斗争造成的挑战转化为机遇,实现新经济、新科技的大发展,亟待破题。

二、金融科技发展的形势与方向

在时代发展的大潮中,中国金融科技企业也取得了长足发展。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逐步从概念转向实践,大数据风控、智能获客、机器人自动化流程,全面精准覆盖营销获客、智能欺诈识别、智能客服、刷脸支付等成熟应用已经开始为金融机构日常运营赋能并降本增效。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金融科技产业营收规模为1.44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8.1%。截至2020年9月,全球有65%的金融科技专利来自于中国,其中专利最多的技术是AI与区块链,逐渐成为中国金融科技企业的重要支柱。但是,中国内地金融科技投融资活动已经在降温,经历2018年307亿美元融资的高峰后,2019年融资额仅为45亿美元,2020年上半年甚至只有6.1亿美元。在很大程度上,融资额的减少阻碍了金融科技企业的创新进展。

与此同时,中国金融科技企业较为注重商业应用,在“野蛮生长”过程中滋生了一些隐患,消费者数据被过度采集、非法共享、随意滥用等现象层出不穷。部分科技公司利用市场优势,过度采集、使用企业和个人数据,部分科技公司通过爬虫技术过度采集用户数据,甚至盗卖数据,这些行为没有得到用户充分授权,严重侵犯企业利益和个人隐私,一些企业已经被警方查处。还有金融科技企业利用技术优势进行大数据“杀熟”,一些企业主甚至使用人工智能来评估员工绩效,管教员工。

中国金融科技企业还面临着国际竞争者以及专利公司的知识产权诉讼风险等多种外部风险。结合当前的市场实践看,2019年中国专利进出口逆差410亿美元。中国科技公司每年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获得知识产权许可,随着5G技术、人工智能等领域的高速发展,国内金融科技企业与欧美公司之间的知识产权纠纷日益增多。更重要的是,中国还有大量的中小科技企业,这些企业受到自身发展规模的限制,面临知识产权侵权攻击的风险非常大。

2021年3月,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健全知识产权保护运用体制,并特别提出要实施知识产权强国战略。《规划纲要》还提出,鼓励金融机构发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科技保险等科技金融产品,支持香港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亚太区国际法律及解决争议服务中心、区域知识产权贸易中心。知识产权保险有望成为金融科技企业融资增信和专利风险保障的重要支柱。

三、美国知识产权保险助力金融科技发展的经验借鉴

长期以来,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将知识产权保护作为夺取和保持科技、经济领域国际竞争优势的一项重要战略措施。美国越来越多的企业将知识产权风险管理工作全面贯穿到企业技术开发、经营管理和防止侵权与诉讼的活动中,知识产权保险则是其中的重要环节。

知识产权保险的发源地在美国。知识产权保险包括防御型和进攻型等类型,防御型知识产权保险主要承保应对诉讼而支出的法律费用,进攻型知识产权保险则承保为维护知识产权而支出的法律费用。1973年,美国保险服务局(Insurance Service Office,ISO)推出的商业一般责任(Commercial General Liability,CGL)保险明确提出“广告活动侵犯专利权”的保险责任纳入“广告侵权”(Advertisement Injury)条款,成为专利保险的发展里程碑。1986年,修订后的CGL保险首次将“侵害他人著作权、商标或标语”纳入保险范围,成为世界第一款版权保险产品。与此同时,1986年的CGL保险不再包含专利保险,促使专利保险专业化发展。美国知识产权保险服务公司(Intellectual Property Insurance Services Corp.,IPISC)是知识产权保险市场上的主要参与者。1990年,IPISC已经开始提供知识产权声明保险(Abatement Insurance)、侵权辩护费用补偿保险(Defense Insurance)、多风险因素知识产权保险附加(Multi-Peril)、非授权泄密保险(Unauthorized Disclosure Insurance)、法律责任管理(Litigation Management)、早期干预(Early Intervention)等全方位的知识产权保险服务。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美国知识产权保险制度体系相当完善,知识产权执行险等进攻型保险和知识产权侵权责任险等防御型保险完备,对美国科技创

Business metaphor. Isolated on white

新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减轻了科技企业的负担。

总体看,由于美国的一般商业责任保险通常不含基于知识产权的诉讼引起的损失责任,在科技创新日新月异的新时代,知识产权保险产品快速发展,成为科技企业日常运营中的自我保护与多元化发展的利器。由于知识产权之间的争端愈发激烈,随之增长的法律成本、时间成本愈发高昂,知识产权更为保护中小科技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生存下去的重要工具。

四、知识产权保险助力深圳金融科技发展模式探索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疫情常态化防控持续,中美科技斗争趋势尚不明朗,国家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金融科技监管环境持续深化变革,金融科技企业正面临着发展的重要转折点。国家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从设立知识产权法院、发展知识产权保险等多个角度采取措施,提升国家和行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和能力,这也将从根本上增强金融科技企业的实力和竞争力。数据显示,“十三五”时期,全国知识产权保险的保障金额突破200亿元,惠及4295家企业。2020年9月,国家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中心广东分中心、广东省海外知识产权保护促进会成立,不断探索建设海外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平台。目前,海外知识产权保护服务网络已覆盖6大洲63个重点国家和地区,为开展知识产权海外侵权责任保险工作做好服务保障,提升企业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能力。

长期以来,深圳是金融科技发展重镇,《深圳市贯彻落实<关于金融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意见>行动方案》更提出要将深圳打造成为全球金融科技中心。与金融科技发展同步,知识产权发展也是深圳在全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是打造城市竞争力和融入国际市场的刚需。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0-2025年)》更强调,要将深圳打造为保护知识产权标杆城市。

Paper cutout figure with Intellectual Property thought bubble

在实践中,深圳保险业积极发挥保险保障和风险管理优势,通过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保证保险业务帮助深圳金融科技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通过专利保险为金融科技企业增强知识产权涉诉风险保障。2016年8月,国家知识产权局确定在全国72个地区和单位开展为期3年的专利质押融资、专利保险试点示范工作,深圳是专利保险示范区和专利权质押融资试点区。此外,平安财险还单独成为专利保险试点单位。其中,专利权质押融资是指企业或个人将合法拥有的专利权作为质押物,向银行申请融资。专利保险是指投保人以授权专利为标的向保险公司投保,在保险期间,保险公司按照合同约定向投保人为专利维权而支出的调查费用和法律费用进行赔偿。

2020年,国任保险联合深圳南山区知识产权促进中心、浦发银行、深圳农商行推出了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保证保险业务,率先帮助两家中小型科技企业获得实际融资成本仅2.73%/年的770万元贷款,大幅降低了科技企业的融资成本。国任保险已开发专属保险产品14款,2019年以来为20多家科技企业的知识产权提供了超4.8亿元的风险保障金额,充分发挥了知识产权保险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加速器”作用。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以来,深圳市场监管局推出疫情综合保险方案,以专利质押融资贷款保证保险的方式为科技企业提供融资服务。2020年,深圳推出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建设专项资金,提供深圳市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补助项目、专利保险保费资助项目等13个项目,最高资助200万元,以支持保险机构开发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履约保证保险产品,支持企业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工作。发布《关于积极推进知识产权领域支持企业应对疫情困难落实帮扶措施的通知》,对已经投保专利保险且该险种已向市知识产权主管部门备案的企业给予实际支付保费金额的60%资助,最高不超过20万元。

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知识产权保险保障作用也在日益凸显。2019年,平安产险推出知识产权(版权)维权保障计划,提供败诉险和执行险两种保险保障方案,并提供提示诉讼风险和提供专家智慧等诉前服务,以及组建维权团队和承担维权费用等诉中服务。2019年9月,平安产险与深圳知识产权局共同发布了平安专利被侵权损失保险“深知保”为小微企业提供专利维权保障和服务。2019年10月,国任保险、横琴人寿等机构发起成立深圳市知识产权金融联盟,到2020年底,联盟会员增至25家,平台入驻企业单位202家,实现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保险业务26笔,承保金额近亿元。此外,人保财险广东分公司推出高额知识产权海外侵权责任险保单,最高可为企业提供1000万元的海外知识产权涉诉赔偿。

在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过程中,金融科技发展必将是重中之重,知识产权保险也将在金融科技企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有望成为深圳保险业发展的亮点。

五、知识产权保险助力金融科技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是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险生态体系

当前,我国知识产权制度尚不完善,社会各界乃至一些金融科技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仍不够强,保险公司难以从单方面开展知识产权保险业务。建议健全政府主导,保险企业承办,专业中介机构为纽带,金融科技积极融入的知识产权保险生态体系。在生态体系内,国家和地方政府可以出台指导意见,建立知识产权保险生态规范;保险公司提供专业的融资增信、保险保障及风险管理服务;专业中介机构着力建设知识产权数据库,发挥保险和科技双特长,打通保险公司的供给和金融科技企业的需求;金融科技企业根据自身所处领域和发展阶段明确知识产权保险需求。知识产权保险生态将从根本上助力金融科技高质量发展,更快实现科技强国战略目标。

二是制定出台知识产权保险专项制度

知识产权保险是极具正外部性的保险产品,在服务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但是,以市场化手段建立知识产权保险制度的难度较大,英国、日本也都采取了政府支持的措施。借鉴英国、日本的实践,建议国家出台知识产权申报保险制度和知识产权再保险制度,通过适度的强制性,将知识产权保险嵌入知识产权产生的各个环节,推动知识产权保险加速推广,为金融科技企业创新发展保驾护航。

三是优化完善知识产权保险专属政策

目前国内知识产权保险的发展仍然十分缓慢,这在很大程度上与我国知识产权数据有限、风险大、知识产权保险供给不足紧密相关。建议监管机构进一步出台知识产权保险专属政策,简化审批程序,鼓励保险公司创新开展知识产权保险业务。同时,建议国家进一步加强对知识产权保险的支持力度,给予购买知识产权保险的金融科技企业政策补贴,适当减免开展知识产权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的税收。推动保险公司和金融科技企业加强合作,共同推进知识产权保险发展。

四是创新开发知识产权保险产品

在当前车险市场综合改革深入推进的背景下,财产保险公司有必要大力发展非车险业务,优化产品和业务结构体系。随着国家科技强国战略的推进,知识产权保险业务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建议保险公司参考美国、英国保险同业的实践,创新开发知识产权声明保险、非授权泄密保险等产品,不断丰富知识产权保险产品体系,挖掘长远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点。

五是培养发展知识产权保险专业中介机构

知识产权保险是专业性极强的保险产品之一。在知识产权生产过程中有大量的风险点,开展知识产权保险需要具有科技和保险的双重专业性。但是,金融科技企业和保险公司往往都只在本领域有专业积累,特别是保险公司的人力配备制约了其对知识产权领域的深挖程度,在开展知识产权保险业务时面临着较大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建议金融科技和保险行业共同组建专业的知识产权及科技风险评估公司和信息技术公司,由风险评估公司出具专业的知识产权评估报告,由信息技术公司提供知识产权领域的底层数据及分析支持。最终,发挥知识产权保险专业中介机构的优势和特长,实现知识产权保险和金融科技行业的双螺旋式发展。

(作者系深圳金融创新研究会首席研究员,深圳市人民政府“粤港澳大湾区保险中心建设模式与路径研究”课题组成员。)

评论一下?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