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之洞和他的乡亲

六月 11, 2023/ 0 评论

文·浓香/北京

如今和张之洞攀亲,成为一种时髦。据说他老家河北沧州地界上一下子冒出很多张氏子孙,几乎凡是姓张的,都称自己是“张南皮”,是香涛(张之洞号香涛)的宗亲。那种莫名的自豪感,令人感慨良多。

严谨地说,目前可以推定属于张之洞乡亲的,大概可以从姓名排序上判断出来,一是其家族上几代名字严格按照张之洞先生叙辈诗要求排下来。张之洞前后共生了13个儿子,他为此创作了一首五言叙辈诗:“仁厚遵家法,忠良报国恩。通经为世用,明道守儒珍。”二十字代表二十世,今后子孙后辈依序排名。他的13个儿子中,有5个是正妻所生,称之为“嫡子”,分别是大儿子张仁权(张权)、九子张仁侃、十子张仁宝、十一子张仁乐、十三子张仁蠡。十三子张仁蠡就是今年初去世的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泰斗级人物张厚粲先生的父亲。二是祖籍为张之洞家乡所在地为河北省南皮县双庙村以及县内个别地方。相传,河北省沧州双庙村建于明朝初期(大约公元1400年左右),张氏迁居此地立村,因村东有两座庙,故取名为“双庙”。清末的两广总督、太子太保、军机大臣张之洞为双庙村人,死后葬于村后,现建有张之洞出资的学堂和张之洞墓。

张之洞是清末朝廷重臣,在他身上呈现着张氏子孙和乡亲们的一些特质。

公道直谏是最大的特色。在张之洞一生的为官从政生涯中,他秉持着“公道正派,为民做主”的情操,为维护国家主权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建言献策,对那些危害封建统治和社会秩序的人进行无情的鞭笞和打击。有着“遇事敢为大言”之美誉,这源于他清流派的“青牛角”,也是本性本色。在张之洞出任四川学政之时,四川东乡发生了官兵肆意伤害平民的恶劣案件,而当时官官相护,即使有官员想要主张正义,但迫于强权的威胁,也只能默不作声。张之洞在了解了这件事情后,极度愤慨,连续向朝廷上了三封奏折,希望朝廷能够重视此事,重新审理官兵滥杀平民的惨案。在张之洞的公道直谏、不畏强权的坚持下,四川东乡滥杀平民的惨案得以重新审理,那些被冤死之人得以公道。直到今天,双庙村人身上依然有着追求公道、彪炳正派、敢于说话的特点,他们这种脾气被称作倔毛驴性格,遇事爱较真,说话不会拐弯,直来直去,与临近村子的村民温顺、好脾气很不一样。

学习不辍,是成功的秘诀。张之洞的一生都在为建功立业而努力奋斗,即使位极人臣,也从没忽视过对从政能力的完善,努力提高自己的治理水平。在这位重臣身上,表现出了卓越的领导才能,以及开拓创新、兴利除害的工作能力。在张之洞出任四川学政的一年多时间里,他走遍省内15个府、10个直隶州、5个直隶厅。对这些地方进行深入考察,然后大力整治贪污腐败现象,使得当地的士习风气焕然一新,考试秩序也变得井然有序。在工作方面,张之洞始终保持勤勉的态度,不惮任何劳苦。根据《石遗室文集》(卷一)《书广雅相国逸事》记载:“公日凌晨兴,披阅文书,有事则迟明。余初见公,约迟明往,堂上燃烛以待,寻常辰己见客,午而罢,然后食。”张之洞撰写的每一份公文奏稿,都是自己亲手所写,甚至为此废寝忘食;如果遇到一些重要事情,他还会谢绝外面的应酬,对手中奏稿进行反复推敲。

学习是一种精神境界,一种生活态度,一种自觉追求。各个年代的人们都应该努力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只有夯实自己的基本功,才能够做到水滴石穿,让自己的人生发生质的变化,实现奉献社会的最高价值。比较附近几个村,双庙村出大学生是最多的,好学上进、刻苦努力是鲜明的特点。张之洞自费兴建的家乡学校,名叫“慈恩学堂”,意思是蒙慈禧太后的皇恩浩荡兴办的家乡子弟学堂。这个学堂后改造成南皮县第一中学。这个学校的历届学生,都以学习刻苦为本色。建校百年之际,很多老校友回忆在校读书的艰苦感慨道:因为在“南中”苦过来了,经历过艰苦对意志的磨砺,所以在此后的人生历程中始终不忘学习和完善自己。

勤政清廉,是人生亮色和精神节操。虽然出生仕宦世家,又身处腐败娇奢的晚清社会,但张之洞并没有被世风所左右,始终以历代“贤臣廉吏”为标杆,遵从儒家的仁义忠孝智勇。张之洞逝世之后几乎没有留下任何财产,办理丧葬的费用都是由他的门生和同僚一起资助。但就算这样,在他临终之前,把几个儿子召至床前,反复叮嘱“进诸子,勿忘国恩,勿坠家风,比明君子小人之辨,勿争财产,勿入下流”。作为张氏族人,我从没有见到过张之洞聚敛过巨额财富,相反,他给后人给家乡留下了两袖清风,只希望能够有多读书、多为国家做事情的印象。张之洞的直系孙子张遵燕后来文革期间下放到老家双庙村,他跟祖父一样,秉持着良好的品格和节操,在大是大非面前宁可不说话也不说违心话,在劳作之余看书看报,不忘充实自己,在涉及公家和集体财物面前毫不沾便宜,受到家乡人尊敬,我的父母都和他有过交往,对这位张之洞嫡系后人十分认可。

中华传统文化中,积极上进与平和中庸,公正廉洁与官场周全,十分和谐地融合在一起,这是一种非常珍贵的思想包容,是几千年古老文化的特质和自信。张之洞本人和后人,无论成就大小,遵循了一些基本的处世之道,这些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被以家族续辈诗的形式固化下来,代代相传,成为一种精神的延续。它并不像南方一些族群,喜欢以祠堂、家庙、宗祠等建筑的形式记录下家族的教导铭记,而是用姓名标记这种无言、无形、无实物的教诲提醒,规矩后人,这就是一代清末重臣的智慧和思考。上百年的发展史证明,张之洞的苦心没有白费,他的后人、宗族基本遵循了他的提倡。当然,随着社会变迁,族人慢慢不再用那些“过去式”的姓名字体了,但续辈诗仍然在一代代相传,这是家族的承继,也是家族精神的绵延不绝。

不是人人都能够成为晚清时期的张之洞,但每个人都可以拥有别样的人生,自己的人生需要用继承和规范去创造。

评论一下?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