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跳出信息茧房,实现“壁垒突破”?
近几年,许多短视频等社交平台利用大数据和算法推荐技术,以精确的个性内容推送俘获大量忠实用户。个性化内容推送深得用户之心,但从另一方面来讲,也断绝了用户了解其他内容的可能性,给用户划定了一个圈,你想了解的信息,圈内便为你提供了,但圈外的更多信息却无法进入你的视野,更不要说了解学习。久而久之,大家全面看待事物的思考力可能因此衰退,并且这种变化是难以被自己所觉察,就像将自己包裹进了一个茧中,与外界产生隔离。
其实,不仅仅是互联网社交,在我们从小到大的生活环境里,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当我们在某一个群体久了,行为习惯、认知水平就会相对固化。在一个行业工作久了,也会形成职业惯性和圈层壁垒。面对牢固的“信息茧房”,怎样才能不被自己习惯、熟知的知识领域所束缚和限制,在新的知识领域有所突破,探寻人生更多的可能性?你有什么看法和建议?你也曾有过挑战自我、大胆“破圈”的切身经历吗?本期“辩·观点”邀请您一同来分享。
我认为这需要我们保持发自内心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怎么做到这点?我觉得要时刻剖析自己,认识到自身的优点及不足,明确改变及进步的想法。怎么去改变?我认为要多角度看问题,多维度参与学习,比如可以通过看书、看新闻、听取多方观点,与不同行业、不同类型的人适时开展交流与辩论。通过这样的日积月累,大脑的容量终会由量变到质变,从而改变自己,也改变身边的人,最终实现共同进步,扩大视野,实现“圈层突破”。
目前,我经历过的最大挑战应该是在40岁的时候跨条线工作,从干了十几年的业务条线换到行政及合规条线。最开始我是畏惧的,大脑也是懵的,改变确实需要勇气,但既然必须改变,就必须要做好准备。对此,我认真跟同事交接工作,加班学习新知识,不懂就请教部门同事,有机会就亲自参与具体事宜,在实战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很庆幸,在这个优秀的团队,我适应得比较快,能很快适应新角色并成功转型。当然,从中我也意识到还有很多需要学习的地方,未来我将继续学习各种新信息,努力做好本职工作。
——梁丽/四川分公司
高频使用网络社交平台,特别容易造成固化思维,猜你喜欢,推送你想看的。要想突破这些信息茧房,我自己会多看一些书,尤其是历史类书籍,看历史可以明理,同时每隔一段时间要求自己学一项新技能,或拓展自己的一些知识面,也会多和孩子、年轻人聊天,看看他们最近关注的是什么?和老人聊天,听听他们经历了什么?
我在大学学的是财务专业,毕业后做了8年财务后转行做人力工作,我发现除了薪酬和财务沾边外,人力是一门完全不同的学科,于是我用了两年的时间学习人力知识,考取相关证书,在日常工作中,也充分利用所学知识,从人力的角度观察公司。现在觉得越做越有兴趣,每个模块都有很多不一样的知识,越学越觉得自己要学习的内容还有很多,学无止境。
——黎素君/甘肃分公司
想要“突破圈层”,成本最低的方式就是读书,读不同的书,学习不同的知识,读深层次的书,让自己对于本身已经了解的知识,更加理解深刻;其次,是去不同的场合接触不同的人,当然这是有条件的,也比较难以达成;第三,学习新课程,线上也好,线下也好,都会有助于增进新知识的理解,当然我认为线下学习更好一点,面对面的沟通交流效率更高,而且可以认识一起学习的同学。
做到以上的前提是,我们需要主动去想要突破圈层,如果一个人安于现状,那上面说的都白费。不被信息茧房所圈住,首先得自己意识到自己被圈住了,想要主动跳出来,突破茧房。比如读书,从小到大我都不爱读书,但是我发现越不读书,越是脑袋空空,网络用语使我的语言匮乏,所以我开始培养读书的习惯,尽量读一些有营养的书籍,对我来说,文学类的书比较好入手,所以我先从这一类书开始读,比如:《天才在左,疯子在右》《云边有个小卖部》《撒哈拉的故事》……现在我已经基本上养成了看书的习惯。
其实,任何一件事,开始这一动作是最难的,其次是在做这件事的时候要排除干扰,比如你可能会控制不住地去看手机。所以,每当我想让自己看书,但迟迟没有行动,我会一直告诉自己:“先把书打开,把手机放下。”做到了这一点,后面的动作会更加顺畅,我也会把手机调成静音,尽量控制自己不去看它,先控制十分钟不看,再二十分钟不看,如此循序渐进。
——蒋雯/浙江分公司
被熟悉的和感兴趣的内容所包围,如同温水中的青蛙,舒适且自在,但其中也暗藏危机。长此以往,我们接触的都是相似、雷同的信息,而这些信息同样会反向塑造我们的眼界、世界观、价值观和对外界事物的看法。在不知不觉中,我们的世界会变得狭小且封闭,可是外面的世界是如此精彩,我们不能因为一片树林而放弃广袤的森林,所以我们要敢于突破,走出信息茧房,寻找人生更多的可能性。
现在,网上学习资源异常丰富,我们要合理运用互联网平台,拓宽自己的眼界,比如:关注行业大咖,了解各行各业的最新动向和实时资讯;小红书、微博、B站等平台上有很多经验分享和视频资源可供大家利用学习。互联网拉近了大家的距离,打破了知识壁垒,突破了空间限制。每个人都有无限的可能性,请大家保持好奇心,不要放弃对未知领域的探索,要知道人生不是轨道而是旷野。
——刘娜/江苏分公司
在信息不断快速传播迭代甚至根据用户习惯被精准投放的当下,我们很多人常常主动或被动地不去关注自己不熟悉的领域,不去听不同的声音,不用常规的思维、视角判断一件事,把自己牢牢地关在信息茧房里。如何冲出“信息茧房”?我认为中西古人两句话很有借鉴意义:“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歌德,“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张九龄。在我看来,做好这两件事是相对成本最低但却最有效果的方法。我们可以通过阅读不同领域、不同观点的书籍、文章、论文等,接触到不同的思想和观点,开拓自己的认知范围;与不同背景、不同经历、不同专业的人交流,可以了解到他们的思想和经验,获得新的知识和见解。或许我们每天只要花费2-3个小时做好这两件事,跨越距离与认知的障碍,便可使我们迈向更高的圈层。
——夏菀琳/浙江分公司
要打破“信息茧房”壁垒,看见一个更真实的世界,我有以下建议:
1、保持终生学习状态。身处互联网时代,如果你选择“躺平”不去主动更新知识,用不了半年,就会发现自己落伍了。纵观那些每天持续学习的人,很快从原来的“小白”成长为“高手”。现在学习一门新技能的时间,大约需要9-12个月。所以,无论你在何处,都需要保持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和学习欲望。你可以借助诸如在线课程、书籍、论坛、播客等资源,自主学习不熟悉的领域,不断扩大知识面和理解深度。
2、信息来源多元化。尽量从多元化的信息来源获取信息,以防止被单一的观点或信息源塑造。假如你一直关注的都是科技类新闻,那么你可以试着关注一些人文或艺术类的新闻。如果你经常关注的媒体对某个问题持有一种观点,那么你就可以尝试阅读持有不同观点的媒体或作者的文章,这样一来,就会形成自己的判断,而不是觉得每种观点都说得有道理。
3、批判性思考。当你接收到新信息或知识时,第一步是理解这些信息的来源和上下文。谁是信息的提供者?他们的动机是什么?信息是在什么上下文中产生的?不断提出问题,可以帮助我们评估信息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当你形成了一种观点或看法时,还需要评估这种观点的根据。不断对自己的观点进行批判性思考,也是挑战自我、促进个人成长的重要步骤。这样的思考和反思过程可以挑战我们的思维习惯,加深对这个世界的理解和认知。
4、尝试新的经验。踏出舒适区,尝试新的活动、体验和挑战。这不仅可以帮助你获取新的知识和技能,还会让你有机会了解和理解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5、寻找并接受新的挑战。还可以设置一些个人成长目标,不断接受新的挑战。比如,可以挑战自己在一个新领域里达成一个项目,或者学习一种新的技能。
总之,在信息时代,如果不想被禁锢,那么就要选择做一个开放的人。
——庞新乐/山东分公司
怎样才能突破信息茧房?我认为,首先要改变自己的习惯,例如:扩大读书的范围,放大交友区域等,并且要有自己的看法和意见。虽然有点老生常谈,但现在很多人其实都是生活在别人的影子里,遇到问题不是找“度娘”就是问他人,没有自己的主观意见。其次,不破不立,要打破自己原有的一些惯性的生活因素,才能塑造新的生活,而这其中,任何一种打破都需要内在动力。最后,要有居安思危的想法,不需要完全肯定,也不需要完全否定,我们要学会做回本质的自己。
每个人在工作中都可能会遇到跨界的经历,我也不例外。我学习的专业是工商管理,在进入保险公司之前,我对汽车结构其实不是很了解。记得有一次公司进行岗位调整,把我调整到查勘理赔岗,对汽车一窍不通的我需要快速学习新知识。一开始,我查找到汽车相关的书籍,但是发现书里的知识和现实中的工作实际运用还是有很大差距。正好我们查勘组有两位同事是汽车专业毕业的,他们平时都很忙,只有下班后有点时间,那时候我天天缠着他们给我讲,跟着他们去现场查勘定损,在短短一周内,我对汽车的原理、结构有了初步了解,虽然还不够专业,但工作已经基本可以正常开展。随着更深入的学习,对汽车查勘的了解也越来越多,后来我还成为了查勘组的组长。回想起来,这确实是一个很煎熬的过程,一开始什么都不懂、不会,但日常工作节奏还不能断,那时候就只有不断给自己打气,坚持不断学习,提升自我能力。
——刘玉军/甘肃分公司
人生中第一次突破自我的经历是跨专业考研,从广告学跨考法律,对于一个不具有专业法律知识的人来说,还是挺困难的。
刚开始报考的时候,我也很迷茫,也看了网上很多劝退贴,但是我衡量了一下整个文科的考研现状以及就业趋势,法律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就业形势要比文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纯粹人文科学的学科要好很多,而且我本身也对法律很感兴趣,所以更加坚定了想法。但是整个考研的过程又是让人不知所措的,因为考研没经验,又是零基础,不知道自己该如何开始,甚至不知道要考哪几科,用哪几本书,我翻遍了各种经验贴,也不断试错,后来才逐渐找到了自己的学习节奏,进度也跟上了,并顺利考上了自己理想的大学。
总的来说,挑战自我、大胆“破圈”一定要痛下决心。怀着一种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的心情去坚持,可能要放弃很多本来可以拥有的东西。其次,一定要有恒心。要耐得住情感和生活状态上的孤独和寂寞,有特立独行、坚持不懈的勇气把这条路走到底。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当你不知道要不要做的时候,Just do it!星光不负赶路人,付出终将开出硕果,也许现在看不到结果,但会一直厚积薄发,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要没有放弃,就已经比别人强很多了。所以,请相信自己,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陈晓仙/江苏分公司
在同一行业待久了,经验指数蹭蹭上涨的同时,思维也很有可能固化。为了不被自己习惯的知识和领域束缚和限制,在企业发展方面,我认为要多吸纳新鲜血液,引进高学历人才,推进企业产业链转型升级,不断革故鼎新,向科技化、高效化方向发展。而在个人方面,我则认为要保持良好的学习习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走出固有社交圈,多结识不同行业背景的朋友,通过沟通交流,窥探不同的人生。人生不止一条路,但个人的成长经历,成长环境会限制一个人的思想高度,实现“圈层突破”谈何容易,不断吸收新知识才能不被社会淘汰,不断充实,不断反思,才能最终成为“我自己”。
月初回母校我遇到了在校念书时仅有几面之缘的学姐,她现在在老家小县城附近当基层公务员。我惊讶地发现她比两年前憔悴很多,和她聊起近况,才了解到她经过好几年的备考才成功进入体制内,结果发现并不是自己憧憬的样子,基层事项繁杂,培训事项众多,目前她正准备继续尝试考到别的单位。作为从典型文科政法类院校毕业的学生,周围几乎所有同学都在备考公务员,用上大几年时间备考的比比皆是。听到学姐反复说羡慕我留在了省会城市,自己这几年来庸庸碌碌,过得很枯燥乏味时,我心情复杂。学姐还聊起她刚参加工作时,同事问起她的母校,多数会说一句:“你们学政法的就只知道考公。”她说完后是良久的沉默。不禁感叹,我们好像是装在套子里的人,很难打破圈层,教育环境,成长过程限制了我们的认知差异。
其实,什么才是“上岸”?是成功高考,成功考研,成功考公,然后在“合适”年龄结婚,顺利生下孩子吗?中国人好像一生都在水里,一生都致力于追求“上岸”。世俗意义上的“上岸”为何被热捧?我想大概是因为这一套模板是适合“中国宝宝体质”的平稳生活。可生活不止一个选择,百种人生,百般滋味,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我们不要被固有的思想圈住,过于美化自己没有选择的那条路,而是要放下执念,想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走自己的路,发自己的光。
——蓝蓝/甘肃分公司
“突破圈层”首先是要突破自我,不安居一隅。无论是观念上、知识上、习惯上,都要以包容和学习的心态来看待。尽可能对世界保持一种好奇心,并且乐于去探索和学习新事物。
入司以来,我一直在从事行政工作,同时兼任了一小部分辅助性的人事工作。我记得刚入职重庆华安的时候,需要提交一份人力培训总结报告,当时我真的非常焦虑,因为涉及到自己没有尝试过的领域。但因为自己属于比较要强的性格,遇到问题,总是会勇于尝试,慢慢地发现很多东西并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难,只要踏出第一步,后面的环节就顺理成章了。后来,我正式转岗到了人力条线,并且在正式转条线当年就通过了初级专业技术考试。
回过头看,人的潜力真的是无限的,只要自己愿意尝试。目前我还正在做更多的尝试,无论是工作上还是学习上,希望可以不断提升、挑战自我。
——陈恪芳/重庆分公司
我认为,信息茧房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个体没有主动获取想要信息的愿望和能力。个体在这个信息大爆炸时代,面对巨量信息,无所适从,但是信息却无孔不入,在这样的情况下,手握信息终端(手机、平板、电脑)的用户就被流量变现、意识形态植入、娱乐至死的操控者牢牢掌控着。这些信息推送者掌握着最强心理认知、最强算力,通过汇集个人信息,再对个人搜索数据进行分析,实现精准推送是再轻易不过的。这样,用户就被一根一根信息之丝束缚,直到这些丝变成密不透风的茧房,就再也难以突破了,要知道,这么舒服的房子,里面有的都是自己想要的,为什么要出去呢?
那么,如果要避免被信息茧房束缚住,最简单的做法就是,让大数据和算法为己所用,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什么,而不是对推送的信息没有分辨力。我们主动去获取想要的信息,而不是被动接受推送的信息。
这说起来简单,真正要实现起来,却需要长期积累的素养。也就是说,我们要主动地去学习各种领域的科学知识,才不会被各种虚假推送所蒙蔽;只有内心有坚强的信仰,才不会被其它的意识形态所左右;只有认为人生是有价值的,才不会娱乐至死。
——李雪/黑龙江牡丹江中心支公司
我认为,随着人生进程的推进、个人社会经验的积累,我们会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奋斗目标和成长需求。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要拥有大胆“破圈”的勇气,积极向内思考、向外探索,才能不断拓展能力边界,一步步迈上新台阶,去看更辽阔的风景。
在我从小生活的城镇,普遍都有:“只要能进个好单位,拥有一份稳定工作干到退休,就是人间逍遥乐事”的老观念。在这样的氛围之下,我就业时也在父母的期望中如愿考取了当地媒体单位的一份“稳定”工作。刚毕业的我是个“小白”,对社会民生百态充满新鲜感,作为一名一线记者,每天奔走于不同行业采写新闻,对于当时的我来说也算是一次次的“破圈”体验,也一定程度上历练了我的“眼力、脑力、笔力”。而几年工作积累之后,我开始意识到瓶颈,看到了伸手可及的天花板。行业发展形势、地级市就业机会、社会生态等现实因素,仿佛形成了一堵严实的围墙,墙内可以待得安心舒适、游刃有余,却限制了个人视野和成长空间,导致与墙外的人拉开越来越大的差距。于是,经过一番深思熟虑,我决定放弃这份“稳定”工作,跳出原来的圈子,来到一线城市深圳找寻新的发展路径。踏上新征程,换城市、换环境,跨行业到保险公司,从零开始接触品牌宣传和企业文化工作,迎面接踵而来的,便是一系列大大小小的挑战。但好在信念坚定,公司包容度也比较高,工作渐渐上手之后,我也欣喜地发现我的决定没有错。如今,在全民追赶“深圳速度”的大环境之下,我面临着更繁杂的事务和更严格的工作要求的考验,也有了更多展现自我的机会和更广阔的发展天地。至于在这一赛道能跑多久、跑多远,目前无法预知,但是,我觉得,我们永远不要安于现状,不为自己设限,而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打开视野,以期下一次“破圈”成长。
——蔡僖婕/行政管理部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在生活、工作、交往中仍会过多依赖于习惯性,置身在自己的圈子里,如果要有所突破,首先要学会主动搜索。其次,遇到一件事、一个事物或者现象,不要轻易、随意下决定,要多方面去进行调查了解,在验证事件真实性的同时,也很好地锻炼了我们的思维逻辑,不要自我认为,也不要随波逐流,打破认知,才能探索更多可能。
在我不多的人生经历里,有过跨专业学习的体验,也有跨行业求职的经历。在那些对自己不自信、对未来不确定的岁月里,我经过了无数的挣扎和深思熟虑,最终在自我坚定和反复坚持中渐入佳境,成为现在更好的自己。跨专业、跨行业其实没有那么可怕,那些所谓的专业不对口、工作不适合,也只是给想要待在舒适区的人找的借口。所以,去学习、去挑战吧!勇敢跳出圈,你会发现,人生的道路上,有太多的可能在等待着我们。
——马莎莎/青岛市南支公司
要想突破信息茧房,我们必须主动接触多元、复杂甚至异己的事实和观点,不断地让新鲜的思想和知识冲击我们固有的思维,打破思维结构原有的平衡,容纳异己的观点和看法,形成全新的思维平衡。主动学习新的知识,拓展自己知识的多维性,坚定自己的立场观点,提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辨析是非的能力,不被推送的信息和观点牵着鼻子走,对于自己长期看的同一类型的新闻,可以减少点击频率,多关注一些其他类型的新闻,拓宽知识面才能够打开新的知识领域。
作为一名曾经的人力资源专员,现在转岗为行政专员,一开始我心理上还是难以接受人事工作和行政工作的落差。人事和行政虽说都是文员后勤类的工作,很多人说人事行政不分家,其实细化来说,还是有很大的差别。人事工作是一个较为系统的工作,有工作模块限制,日常工作事项可以通过工作计划很明确地列举出来。而行政工作是一份比较繁琐的工作,总是给人一种“事事沾边”的感觉,经常要为细节、琐事耗费时间和精力。认识到这些不同,我也积极转变心态,以认真负责的态度投入工作,事无大小,小事情处理好也是很锻炼人的综合素养,渐渐地,心理失衡就不存在了,也就能更好地应付自己负责的行政工作了。
——姜媛媛/江苏分公司
要想实现“圈层突破”,在新的领域有所突破,探寻人生更多的可能性,我认为应该走出现有的圈子,认识和了解不同的圈层。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人无数,而不是满足于现有生活状态,沉浸在自我世界。只有这样,才能开拓自己的眼界、打开自己的心扉,接纳更多的新事物,探寻人生更多有价值和有意义的事。
作为90后妈妈,对待孩子教育,我一直坚持自己的教育理念,老公和父母却总有不同的观点。因为这件事,家里经常“火药味”十足。一开始,我一直坚定自己的想法,也翻阅很多教科书材料,便于反驳家人的教育之道。我坚信的就是所谓的“一胎照书养,二胎照猪养”模式,后来却发现这样的生活方式让自己很压抑。于是,我到小区健身房,每天坚持去健身跑步、练瑜伽、游泳,以运动方式转移注意力、排解心理压力,也因为这次行动让我开阔了眼界。原来我认为去健身房的都是单身人士,然而我错了,这里更多的是宝妈、宝爸、大叔。我也经常和几个同龄人一边健身,一边聊天,聊孩子教育,聊各自的兴趣爱好、聊工作情况、聊生活琐事、聊我们彼此都不知晓的事情。通过这样的方式,转移了自己全身心投入孩子教育的精力,回家也和家人分享别人家的教育模式。因为经常交流,家庭关系也变得更和睦,自己每天也开心很多。这也让我意识到,我们应该多和别人交流,多获取自己认知之外的其它信息,而不是活在自己的圈层里,多感知外面的世界,方能进步和突破。
——赵恒丽/贵州分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