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技术在保险行业风险管控中的实践应用探索
文/王君 长沙
在当前国家高度重视基础设施建设的大背景下,对基建工程的投入与监管力度日益加大。基础设施不仅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更是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基石。因此,对于基建工程中可能出现的重特大事故,其应急处理及防灾减灾工作显得尤为关键。为提升基建工程的安全管理水平,政府不仅加强了法规建设还在积极推动科技创新,力求在风险排查、预警及应急响应等方面实现新的突破。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低空经济逐渐崭露头角,各地纷纷出台制度,不断推动低空经济全产业链布局和产业创新能力提升,积极培育推广低空飞行应用示范场景。而无人机与AI技术的结合也为众多应用领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比如,在基建工程领域,浙江保亿家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旗下的保险公估板块就引入了无人机调查与AI分析技术,为工程的安全管理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显著提升风险排查和预警的效率和准确性。
一、无人机技术应用于保险行业路径探索
(一)技术研发
无人机红外探测技术的优化与升级:针对保险行业的特点和需求,对无人机红外探测技术进行改进和优化,提高其精度、稳定性和可靠性。
保险风险管控系统的设计与开发:基于无人机红外探测技术,设计并开发一套适用于保险行业的风险管控系统,实现对潜在风险的实时监测、预警和评估。
应急管理快速响应机制的构建:利用无人机红外探测技术,构建一套快速响应机制,确保在应急情况下能够迅速启动并有效应对。
(二)应用场景拓展
财产保险领域:利用无人机红外探测技术,对财产进行定期巡查和风险评估,及时发现潜在风险并采取措施进行防范。
人身保险领域:结合无人机红外探测技术和医疗健康数据,开发个性化的人身保险产品,提供精准的健康风险评估和保障服务。
农业保险领域:利用无人机红外探测技术,对农作物生长状况进行实时监测和评估,为农业保险提供科学依据。
(三)人才培养与交流
组织保险行业从业人员参加无人机红外探测技术培训和交流活动,提升他们的技术应用能力和行业竞争力。
邀请高校、科研机构等专家参与项目研发和应用推广,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合作机制。
二、无人机技术应用与保险行业案例
无人机具备高空视角和灵活机动性,能够对重点基建工程进行全方位的航拍勘察。通过无人机的高清摄像头和传感器,可以快速获取工程现场的实时图像数据以及温度、湿度、风速等环境参数。基于无人机红外探测技术的保险风险管控系统,能够实现对潜在风险的快速识别和精准评估。通过构建无人机红外探测技术在应急管理中的快速响应机制,提高应急管理的效率和效果。
在通过无人机技术获取大量原始数据后,AI技术通过机器学习算法和深度学习技术,能够对图像数据进行自动识别和分析,发现潜在的裂缝、变形等风险点。同时,AI技术还能对环境参数进行实时监测和预测,提前预警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这种智能化的分析方式大大提高了风险排查的效率和准确性,降低了人为因素导致的误判和漏判。
目前,该技术已经在浙江某高速路段建设的风险评估当中得到运用。作为国家重点工程,各部门都对安全管理要求极高。通过无人机航拍和AI分析,评估团队识别出了多处潜在的安全隐患,并及时提出相应的防范建议。这不仅避免了潜在的安全事故,还为项目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力保障。
该工程施工标段编号WZTJ007位于隧道口周边,通过无人机现场实时反馈并对采集数据分析,评估人员迅速全面了解此标段概况并给出风险管理防范建议:
隧道口处丘陵地貌松软,放炮作业易导致土质松动,强降雨时山体滑坡风险高,可能破坏农用地。施工地拌合站积水区水位高,暴雨时易发生泥浆外溢、河道淤泥堆积,威胁桥梁安全。简易办公区靠近山体边缘,存在安全隐患。
沿线地带便道施工频繁,周边农房密布,河流众多。便道多为临时道路,承载能力低,超重车辆碾压易导致道路下陷、坍塌,进而引发河道堵塞、排水困难。
作业点路堑边坡在雨季易受地表水下渗影响,导致土体含水量增加,边坡稳定性降低,可能引发山体滑坡、泥石流等风险。
并针对风险应对提出措施建议:
①拌合站防汛措施应重视排水系统的清理和维护,及时排除积水,避免堵塞和漏水。
②暴雨天气需减少生产负荷,暂停生产,加强设备和电力系统的检查维护。
③滑坡预防方面,需设专人观察上游山坡变化,及时记录分析并处理滑坡隐患。
④排水是整治滑坡的首要任务,需修建排水沟以拦截地表水。
⑤削坡、加固是边坡稳定的关键,避免过陡放坡和切割坡脚。
⑥在雨季施工中,应确保施工便道排水畅通,成立防洪防汛小组,优先处理不良地段,避免全线大挖大填,遇雨及时排除路基积水,确保施工安全和质量。
另一处施工标段WZTJ009,无人机在飞行过程向地面操作人员反馈整个标段即时数据,做到现场评估风险点并提出防范建议:
隧道口为丘陵地貌,土质较软、坡度较大,周边河流支干、农用梯田较多。在开展放炮(火药爆炸)作业时,容易引起土质松动;在强降雨的冲击下,作业山体滑坡概率较高,造成农用地损失破坏、河道支流堵塞,排水困难。
作业地带便道施工较多,周边农房错落。便道多为大型施工车辆通行,且多为临时道路,道路承载能力不高,在超重土方车反复碾压下,容易产生道路下陷,发生坍塌事故,从而出现房屋结构破损,居民财产损失增加。
作业点存在一处路堑边坡(五级边坡),高边坡附近有地方道路,电力线路。高边坡开挖时,存在落石、滚石对道路通行车辆、村民的物体打击风险。在做好基础防范工作的同时应特别重视雨季地表水下渗造成土体含水量增大、边坡自稳能力下降从而引发山体滑坡、泥石流等风险。
风险应对措施建议:
①在雨季,需专人监测施工场地及生活区上游山坡的雨水汇集区,及时发现并处理滑坡、泥石流等灾害。
②排水是首要工作,需修建排水沟以拦截、引排地表水,同时按一定坡率削坡、加固,确保边坡稳定。
③斜坡地段开挖时需由上而下、分层开挖,避免边坡失稳。
④ 在有地表滞水或地下水作用的地段,需做好排、降水措施。
⑤施工中还需避免在坡顶堆土和存放建材,以减轻坡体负担。
⑥在雨季施工中,需确保施工便道排水设施得当,保持畅通。
⑦同时,成立防洪防汛领导小组,积极应对。
⑧根据现场情况,优先施工不良地段,采用分段突击方法,避免全线大挖大填。
⑨施工中遇雨需及时检查,排除路基积水,确保施工安全与质量。
三、总结
未来,无人机+AI技术配合搭载L波段遥感测绘设备能够运用到更多的重大风险防范领域。L波段信号具有波长长、穿透性好的特点,不受云雾影响,可以更高效地获取地表信息、部分次地表层信息、地面高程信息和地表形变信息,实现高精度、全天时、全天候监测,满足我国尤其是南方多云多雨地区的对地观测需求,服务于重大地质灾害应急调查,为地面沉降、滑坡、地面塌陷、地震变形等灾害的勘查和防治提供数据支撑,形成地质灾害对重大工程影响的快速反应能力,有效提升地质灾害监测能力与防治工作水平。
科技赋能保险业风险管控已经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建议保险企业密切关注无人机红外探测技术的最新发展动态,及时评估新技术对项目的影响,持续迭代保险科技;也应加强与行业内企业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拓展应用场景,共同推动无人机技术的更新迭代和保险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作者系保险职业学院金融保险学院副院长,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