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情愫
文/浓香
一个并不很强大的少数民族,却用自己纯天然的刚强性格,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注入了自己的鲜明风格。
匈奴人的起源,通常被认为是夏朝人的后裔,商汤伐夏后,一些夏朝人逃到草原,形成了匈奴。这种说法来源于《史记·匈奴列传》,里面说“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后世通常都采信这种说法。然而,近年来的史学研究表明,始终没有确凿有力的实物证据证明夏王朝的存在,所以匈奴的来源也更无从说起。但是这并不妨碍这个神秘民族在中国几千年历史上,以特有的形象和作用,引起历代统治者和史学家的高度关注,其鲜明的行事风格,也给浩浩汤汤的中华文化注入了粗狂彪悍、勇猛无敌、纵横驰骋的血性基因。
匈奴人,对中国封建王朝历史产生过深刻的影响。秦始皇修长城对付的便是匈奴。秦末匈奴称雄北方,对北方汉族造成巨大威胁,有时还侵犯到黄河以南,汉人对匈奴总是束手无策,统治者也感到头疼。公元前215年,匈奴再次占领河套地区,秦始皇大怒,令蒙恬将军带领30万兵力征讨,将匈奴北逐800里,然后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修长城,主要是对付匈奴人的入侵,大约安定了20年。因对付而修建的长城,千百年来,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成为世界华人团结一心的心灵纽带。西汉霍去病大破匈奴。公元前129年,匈奴屡犯边境,汉武帝转而采取攻势,对匈奴实施大范围反击,派卫青和霍去病(卫青的外甥)攻打匈奴。卫青带兵进入漠南,打败匈奴右贤王、左贤王;霍去病突击河西地区,斩杀很多匈奴王族,几大战役打下来,干掉匈奴15万人。浑邪王只得率4万余众归汉,汉朝控制了河西地区,打通了西域道路。公元前33年,匈奴王呼韩邪单于向汉朝称臣归附,多次进长安朝觐,向汉朝求亲,自请为婿,宫女王昭君请求出塞,被封为匈奴王后。呼韩邪单于在西汉的支持下控制了匈奴全境。汉朝每年赠与匈奴大量财物,汉匈关系趋向稳定,维持了60多年的和平。霍去病在抗击匈奴中所表现出来的“匈奴未灭,无以家为”的爱国精神,激励着中华儿女每遇外侮,辄誓死抵抗,这种以身许国的民族气节令万代敬仰!东汉窦宪大破匈奴。东汉光武帝时,匈奴分裂成南匈奴和北匈奴:南匈奴向汉称臣,被安置在河套地区;北匈奴仍留居漠北,但生性难改,仍经常骚扰边境。汉和帝刘肇派大将军窦宪带领5万人马收拾北匈奴。北匈奴带领部下向北方逃去,汉军追了上去,斩杀了1万多匈奴人。第二年,窦宪再次率领大军攻打北匈奴,南匈奴为了表示诚意能够灭了北匈奴,还派8000个骑兵与汉军一起去征讨。窦宪兵分为东、西两路包抄北匈奴,大破北匈奴主力,俘虏北匈奴太后。据说窦宪是可以作为影响世界的人物,他所赶走的匈奴人逃往了中亚和欧洲,甚至改写了世界历史。唐朝李世民消灭颉利可汗。漠北匈奴的阿史那、阿史德部落建立以游牧为主的部落联盟国家,随后成为突厥汗国。突厥趁着八王之乱入主中原;隋朝还把公主嫁到突厥和亲,说明突厥还是很有实力的。突厥的颉利可汗趁李世民登基未稳,发动了对大唐的侵略;李世民派出尉迟敬德与突厥军打了一场恶战,浑生擒阿史德部乌没啜,击毙骑兵1000余人,但颉利可汗的部队依然突击到了渭水河畔,直逼长安城。当时长安兵力空虚,李世民只身带6人到渭水河畔与颉利可汗对峙,责问颉利可汗为什么负约?颉利可汗非常害怕,以为李世民精兵将至,于是求和,李世民和颉利可汗杀白马为盟,大唐的危险局面得到化解。两年后突厥发生了分裂,于是大唐进攻突厥,俘虏了颉利可汗,灭了东突厥,匈奴地界也就没有了。在与匈奴以及突厥的征战中,汉族与之的联系不断加深甚至相互融合。
匈奴的纵横驰骋、豪迈无敌的性格,无形中迫使汉以及汉以后的历朝历代,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政治斗争智慧。匈奴利用中原大乱、楚汉相争的时机,南下长城,对今山西、陕西、河北北部和黄河河套一带进行侵扰,这对刚刚建立的西汉王朝造成极大的威胁。公元前200年,汉高祖刘邦发动对匈奴的反击,结果高祖被围在平城,最后用陈平之计——疏通阏氏才得以脱险。该役奠定了汉初匈奴强盛而汉朝孱弱的局面。汉高祖采纳刘敬的建议与匈奴进行和亲,以宗室女嫁给匈奴单于。和亲成为西汉初汉朝和匈奴关系的基本国策。“和亲”成为历史上,匈奴与内地王朝之间特有的关系处理方式,并演绎出了丰富多彩的历史故事。客观说,“和亲”作为历朝民族总政策的一个组成部分和一种民族关系的表现形态,贯穿于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对历史发展有着或隐或显的影响。一直到清代,几乎所有的朝代都有次数不等、缘由各异的和亲。
掩卷长思,历史舞台是缤纷多姿的。一个并不很强大的少数民族,却用自己纯天然的刚强性格,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注入了自己的鲜明风格。更加令人惊诧的是,在和匈奴纠缠往复的岁月里,中华民族留下了那么多让人向往的故事、让人神往的艺术、让人动容的英雄、让人感叹的人生。
可以说,匈奴是中华民族历史长卷的“飞来之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