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的“知行合一”

十月 14, 2024/ 0 评论

文/王骆 安徽铜陵中心支公司

明正德三年,王阳明因反对宦官刘瑾被贬至贵州龙场驿,在这个偏僻之地,他经历了深刻的哲学思考,最终悟出了 “心学”思想。王阳明的“心学”是指每个人都有圣人之心,只需在心上用功,把物欲扫除,做到这一点,就能成为尧舜那样的圣人。正如李光荣组长在全系统干部大会上讲话所提到的“做难而正确的事”“坚持正确的理念,把握客观的理论,保持操作的理性”,如果我们在工作中,理解每一项任务和目标背后的道理,明白该做什么,并且付诸实际,继续前行,其实就是在践行王阳明所说的“知行合一”了。

王阳明还有一段经历也让我对“知行合一”有了更深认识。他在庐陵做县令时设身处地地为百姓着想,百姓的难处就是他的工作内容。例如,他在庐陵县城视察时发现庐陵房屋的建造材料都是木材,巷道狭窄,又没有砖墙相隔,一旦失了火,那将是灭顶之灾。于是,他就要求那些临街民居退进三尺,以拓宽街道用来做防火带,疏散人口;店铺店屋退进二尺,做防火巷;每户出一钱银子,用来为临巷道的房屋建砖墙,隔离火势。从这些举措可知,他是真的以百姓心为己心。

但王阳明在此之前从未有过在基层工作经验,按照朱熹的说法,你没有工作经验,就不可能知道这份工作的道理,那你就无从下手。你必须先通过书本或者是前辈的工作总结“格”出你工作的道理,才能胜任这份工作。王阳明则用事实诠释了自己的独特理解:我之前所以没有显露在基层工作的那些道理,是因为我没有碰到这个机会,而今我碰到了这个机会,那些道理就显现出来了。那究竟“道理”是什么呢?其实就是用心,只要用心为百姓好,就能想到为百姓做任何好事的道理,然后去做就是了。这也正如他对弟子徐爱所言,孝顺父母还需要去外面学什么?只要你有孝顺父母的心,就必然知道,冬天来了要给父母添衣服,夏天来了给父母打扇子。我以为,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其基点在于“道理”每个人都是懂的,重点是要去实践,不然就如同“枯禅”。而“实践性”,亦是马克思主义的本体与基本观念。

书中有一段提到“朱陆异同”,当王阳明向门徒黄绾阐述心学要旨时说:“人的心能知是非善恶,一个恶念发动时就克掉它,一个善念流行时就保持它。”黄绾很吃惊,问道:“您这不就是禅宗吗?禅宗说,人人都有佛性,佛向心头做,莫向心外求。禅宗说顿悟,您说狠斗私心一念间,没有任何区别啊。”王阳明摇头说:“我说了‘在心上用功’后,必须去实践。” 黄绾又道:“这还是朱老夫子的‘去万事万物上格真理’啊?” 王阳明又摇头说:“朱熹说是去实践中寻找真理。而我认为,真理已在我心中,我去实践,只是去验证这个真理,其实最终目的就是磨炼我们的心。”

结合实际的实践,我也由此想到了今年以来,日渐增多的投诉案件的处理体验,尤其是涉及网约车的案件,不仅在承保的时候,我们就要严格遵守监管、客户、公司三方的要求去推进工作,在发生投诉后与网约车客户的多轮沟通和解释也十分繁琐。同事评价说是因为我性格好,处理投诉时候和客户说话很得体,所以解决得好。但我复盘经验,其实就是缓和客户的情绪,让客户理解投诉不是为了泄愤,重点在于解决问题。和客户沟通前我也会面临很大压力,也需要给自己做一些心理建设,但身在所属岗位,对于分内的工作,就不能去推卸、去躲避,始终对自己说“为什么就不能学呢?”很多时候,我们无法去要求别人,只能要求自己,不逃避、勇实践,“在心上用功”,一直做心中“正确的事”,确实很有裨益。

其实人心就像一面镜子,要时刻保持不染,禅宗说要勤擦,也就是在心上擦。而王阳明也说要勤擦,但要以实践为指导,不能枯坐在那里。是否有恶念,是否内心强大,都得去实践中验证一下,如果不去实践,就会流入枯禅的境地,于工作,于生活,也是如此。

(本文荣获华安保险“开卷兴企,阅见未来”征文比赛优秀奖)

评论一下?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