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民族保险业的生存与发展之道》
文/ 杨洋 湖南分公司
再读《民族保险业的生存与发展之道》,已经由“曾经娇容满怀志”的大学生,变成了“而今半鬓显沧桑”的中年人。但当公司发展的一幕幕通过文字的方式再现眼前,我的心底依旧是激情澎湃、斗志昂扬。
从机构调回分公司已有一个半月,按照公司领导的指示,我也正在对照职责和履职要求“坚持干什么就学什么,缺什么就补什么”,因为只有练就能打硬仗、能接重活、能攻下难关的真本领,才能更好投身公司建设。书中有这么一个故事:鹰要活70岁,就要在40岁的时候要把自身的喙、趾甲、羽毛全部更换,才能长出“新的装备”。这个故事,也让此刻已经人到中年的我,更觉振奋。还有书中所倡导的——学习“晋商的霸气、晋商的硬气、晋商的底气和晋商的义气”,在与公司经历过这些风雨之后,又有了不同的领悟和理解:
一、志存高远,做迎风奋起的翱翔者
《民族保险业的生存与发展之道》一书中,李光荣博士指出:国家利益至高无上。我们做企业的最终目的就是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国家利益就是我们的根本利益。我们还要进一步自觉做到:国家需要的,赔钱也做;不利于国家民族的事,赚钱再多也不干。这些观点,也许在当年初入社会时,年轻的群体还很难理解,但而今回顾中国近年的发展与变化,复盘并比照成功的企业与案例,我们更能领悟为何需要国人“文化自信”“志存高远”。而今,华安保险的发展方向已经无比明确,虽然依旧面对险阻,但作为一名华安人,我们同样需要成为华安保险的一部分和公司的发展血肉相连,在公司遇到困难时勇敢去做迎风奋起的翱翔者,将“四新”文化的号角声传播出去,把“三理”理念的内涵执行到位。非常时期,勇当责任,舍我其谁?此刻的我们,应该有这样直面困难的霸气。
二、从理念、观念、源头上认清事物发展的本质
德国诗人海涅曾写道:“观念先于行动,犹如闪电先于雷声。”坚持正确的理念,让我们知道要干什么;把握客观理论,让我们知道怎么做;保持操作的理性,才能躬行而实践。李董在书中反复强调:做金融,务必要遵循金融的客观规律,金融必须服务社会、助推经济,为百姓、为客户谋利益,为社会进步做贡献。只有认清事物的本质规律,我们才能为善去恶,不弄虚作假,不狗苟蝇营,不营私牟利;只有切实发挥“三理”的指导作用,我们才能做到专业胜任、勇于当担、奋进创新;只有真正理解“三理”内涵并以此外延扩展,我们才能行金融之大道,风清气正、坦坦荡荡、精进前行,真正实现“四新”文化。此刻的我们,应该有这样坦荡前行的底气。
三、要心存敬畏、艰苦奋斗、勤勉务实、勇担责任
身处管理风险的保险行业,我们所面对的风险无处不在,也在反复提醒我们敬畏规则。正如书中所说,晋商在明清数百年间长盛不衰,得益于其有序的科学管理。管理背后折射出的晋商“硬气”,主要体现在制度和用人上,即在制度方面一视同仁、不搞特殊,并严格执行;在用人上坚持任人唯贤,以事实说话、以本事说话、以业绩说话。这些年公司风险频现,赵权书记和光荣组长都在各种讲话中都为我们进行了鞭辟入里的剖析和解读。也对我们提出了要求,就是要践行“四新三理”,坚持“利润导向、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坚持“四个四”说话,心存敬畏,勤勉务实、勇担责任。对该坚持的要始终坚持,对该反对的要坚决抵制,对一切不合法、不合规的行为,敢于说不,要做华安的卫士、做事业的卫士。此刻的我们,应该有这样敢于担当的硬气。
四、要诚实守信、以义取利、稳健审慎、守正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在金融系统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诚实守信、以义取利、稳健审慎、守正创新、依法合规,守好中国特色现代化金融体系的根和魂。”
有两个很有名的实验此刻也想和大家分享:一个实验是让水分别听音乐、读文字、接受电磁波、看图片,给它们不同的意念,然后在冷藏室冻两小时,通过显微镜观察结晶的冰。结果竟发现,水的结晶会因为听到、看到、收到的信息和意念是好是坏,而呈现出不同状态。另一个实验则是在一个房间里放满了不同频率的音叉,如果振动其中一个音叉,另一个和它振动频率相同的音叉也会被引动,形成能量传播。
现阶段的华安保险,更要大力推动诚信文化建设,倡导并坚持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作为保险企业,我们要始终坚持摆正四个关系,正确对待和处理国家、社会、员工、股东四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作为一名华安保险的管理干部,要以利他的思维对待工作,诚实守信、以义取利、以身作则,共同打造一支阳光、正面、利他、理性的团队,为公司创造价值,与公司共成长。此刻的我们,应该有这样风雨同舟的义气。确实,就如李董所说,《民族保险业的生存与发展之道》的许多章节都是华安人自己书写的,回到那篇《华安是我们大家的》:“公司是我们大家的事业……光靠管理层几个人拼命干没有用,要调动所有员工的积极性,我们的事业才能兴旺、发达。” 借用这句话,也与大家共勉。
(本文荣获华安保险“开卷兴企,阅见未来”征文比赛优秀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