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切笃实 弘扬四新 省察克治 知行合一

十月 15, 2024/ 0 评论

文/钟晓起 湖北分公司

被梁启超誉为儒家两个半圣人之一的王阳明,在当代似乎名声不显。究其原因,依个人愚见,大概与他低调的行事风格和他终身悟道的生活状态有些关系,但更重要的恐怕是他对学说的传承着重口传身授,并不靠著书立说来博人关注。不过,好在他的学说,特别是其“知行合一”的哲学观点,至今,虽不至妇孺皆知,却也广为流传。

“知行合一”这个词,我之前以为是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旧时说法,后来了解,却不完全是那么回事,而是“知”便是“行”,“行”即是“知”,“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也有说“知行合一”是针对朱学而发,为了纠偏程朱理学“知先行后,将知行分为两截,认为必先了解知,然后才能实践行”的论调。

自认才疏学浅,不敢妄议大儒之高下,但说来有趣,起初对王阳明感兴趣,却源于一本网络小说,作者把王阳明的历史地位排得极高,我对自己的孤陋寡闻深感惭愧,于是也买了他的传记来读。近期,光荣组长推荐的书单里也有王阳明,于是有幸再读。读到“龙场悟道”,那可真是置之死地,绝境之中王阳明悟了,不仅悟了“道”,也因此“道”得以自救,绝处逢生。现下的华安保险也可算是濒临绝境,公司作为一个整体,能否如王圣人般在绝境中悟道,以实现自救?从近期公司的种种举措来看,大家都在全力以赴,也特别期待这种可能性在不久的将来变为现实。

知行合一,先要解决“知”的问题,就像领导说的“做难而正确的事”,先要知道什么事是正确的事情。在公司经营中,正确的事情是什么?是简单拉一家同业或兄弟公司去对标?是只看结果不问过程?还是只讲主观不讲客观?我认为,对标并非不可,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但数据的成因是极其复杂的,例如一家保险公司保费规模的数据,背后包含市场总规模、公司在当地市场竞争力、公司的销售队伍和资源状况、市场及公司业务品质等等一系列影响因素。如果简单拿数字去对标,会有什么样的后果,我们都已经看到,毋庸赘述。

只看结果不问过程,是某些人对“结果导向”的解读,我认为“结果导向”主要是针对“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而发,要治这两种病,需得是这种药。但如果在公司经营中采用这种导向,有一句满含贬义的话正应景——就极有可能变成“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出现问题只讲主观不讲客观,就会带着浓浓的鸡汤味,只讲内因不讲外因,忽视事物发展的外部条件,也是片面的。所以知行合一, “知”的问题,于华安保险而言,就如李董所言,最根本的是“国家、社会、员工和股东利益最大化”,可谓“良知”。而“致良知”就是我们的每一个决策、决定、措施等等行为,必须真正与这个目标一致,有助于实现这个目标,而非只是有助于个人或小团体的利益,这也就是常说的“大局观”,其实也体现了是否“知行合一”。“合规地经营盈利”为“知”,为此而做出的各种动作为“行”,二者若能合而为一,自然无往不利。若是心口不一、言行不一,就会如圣人言:“知而不行只是未知”,这个“知”也就失去了效用。

“知行不一”在我们日常工作中的表现形式也有很多。例如那句“用数据说话”乍一听很科学也很务实,但事实上数据是死的,说不出话,说话的始终还是人,有“话语权”的人。在众多数据中拿出什么数据来说话?即便是同样的数据中也可以看出不同的问题,说出不同的话,得出不同乃至截然相反的结论。不惟因角度不同、站位不同,更多缘于心思不同。

王阳明注重自身体悟,不愿意著书立说,就是因为他认为自己悟到的“理”才是真实不虚,而这种体验若是诉诸于文字,就难免成为套语、变成口号,谁都可以滥用,舌绽莲花却用以谋取私利。最怕这种挟有私心的“拿来主义”,专捡于己有利的“为我所用”,甚至不惜断章取义、穿凿附会。这种情形大概就是守仁兄所谓的“知行被私意隔断,知行不能合一”。如果在我们的工作中存在这种情形,危害不言而喻;如果不幸存在于上级公司,那危害恐更将呈几何级数增加。

今年三月以来,公司提出“四新三理”,作为一名华安人,也特别诚挚期望在“重塑新认识、抓实新规矩、彰显新风气、成就新作为”“坚持正确的理念,把握客观的理论,保持操作的理性”这些“知”的纠偏与引领下,大多数华安人都能自觉或不自觉、或主动或被动地朝着这个正确的方向执着行进,形成一股新的潮流,涤瑕荡秽,压缩那些“溜须拍马的人”“夫唱妇和的人”和时刻打着自己小算盘之人的生存空间,推动公司向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当然,也更希望越来越多的华安人能够省察克治,变被动为主动,明觉精察、真切笃实,最终知行合一,共同创造华安保险新的辉煌。

(本文荣获华安保险“开卷兴企,阅见未来”征文比赛优秀奖)

评论一下?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