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之洞的官声臧否
文/浓香 北京

李鸿章曾言:﹃从前有许多言官,遇事弹纠,放言高论,盛名鼎鼎;后来放了外任,负到实在事责,从前芒角,立时收敛,一言不敢妄发;迨至升任封疆,则痛恨言官,更甚于人。』
张之洞是河北沧州南皮县刘八里乡双庙村人。在他46年的官场生涯中,历任教习、侍读、侍讲、内阁学士、山西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两江总督(多次署理,从未实授)、军机大臣等职,官至体仁阁大学士。他为官清廉、为国为民,支持洋务运动,在政治、经济、教育、军事等多个领域都进行了深入的改革和探索。他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积极引进西方先进科技和文化,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近年来兴起张之洞热,有些文章和媒体为了抓眼球和博流量,对张之洞大加吹捧,甚至到了罔顾历史事实

的地步。作为他的后人,家乡人对张之洞一直秉持着钦佩其一代重臣、赞赏其哺育乡梓、认可其洋务改革的赫赫成就,对其所谓好人还是坏人、好官还是坏官并不置词,多少显示了家乡对这位沧州儿女、南皮俊杰、双庙骄傲的宽容和务实评价。
首先,张之洞政治生涯中的所谓身段灵活,被不少同僚吐槽。《庚子西狩丛谈》记载,李鸿章曾言:“从前有许多言官,遇事弹纠,放言高论,盛名鼎鼎;后来放了外任,负到实在事责,从前芒角,立时收敛,一言不敢妄发;迨至升任封疆,则痛恨言官,更甚于人。”李鸿章褒贬的人,就是张之洞。张之洞是翰林出身,后来依附清流党的李鸿藻,是清流干将“翰林四谏”之一。当时李鸿藻等人自诩“清流”,反对的就是搞洋务运动的这股“浊流”,所以当时李鸿章办什么事,第一个跳出来谏言的就是张之洞等人。李鸿章的意思是说,张之洞是不当家不知柴
米油盐贵,只会在那书生之见,大放厥词。后来你张之洞自己当督抚了,知道你们言官有多讨厌了吗?还有一件事,慈禧希望废掉光绪,得到地方大臣的支持,于是征求刘坤一和张之洞等人意见。考虑到慈禧曾对己有恩,张之洞不想公然得罪慈禧。虽然一开始答应和刘坤一联名上疏反对废帝,但发出去后又后悔了,派人把奏折追回来删掉自己名字再报上去,自己两边不得罪。《国闻备乘》记载,刘坤一得知此事后,对张之洞很不屑地说:“香涛见小事勇,见大事怯,姑留其身以俟后图。吾老朽,何惮?”
其次,张之洞所积极兴办的洋务运动存在诸多局限。例如管理不善:张之洞在兴办实业时,虽然投入了大量资金,但管理上存在明显问题。汉阳铁厂从开始建设到投产花费了600多万两白银,但因为选址不当、技术落后和管理不善等,最终产量和预期相差甚远,质量也不理想。再就是效率低下:在张之洞的经济管理思想中,对资本主义物质文明的热切向往和对旧制度威严的深深敬意相互交揉着。这就使得他必然要牢牢抓住“官权”这根绳索,而这根绳索的另一端又拴在封建衙门式的管理方式上。在他创办的工厂中,先进的技术装备与封建管理方式存在着尖锐矛盾,封建官场的腐朽作风淹没了企业的规章制度。贪污贿赂、铺张浪费之风日炽。主事官员缺乏经济常识,不用经济手段管理经济。还有对技术的依赖性强:洋务运动主要依赖外国技术,这就使得洋务运动在技术层面具有很强的依赖性。张之洞主持购买的两座高炉和两座贝塞麦转炉为主体的全套钢铁厂设备,因大冶铁矿含磷量高,转炉不能去磷,造成的钢轨质脆而不能用,不得不借外债更新设备。引进设备后,又不注重消化吸收,既不仿造更不研制,结果陷入了买设备—用设备—再买设备的恶性循环之中,摆脱不了对外人的依赖。
第三是张之洞后代的教育出了问题,有两个儿子的汉奸言行令其一生的高光黯然失色。一般来说,老子英雄儿好汉!中国历史上,有太多这样的事例,比如王翦父子、李冰父子、周勃父子、孙坚父子、杨业父子、岳飞父子……不过,凡事都不会绝对,“老子英雄儿混蛋”的事例也不少,例如狄仁杰父子、李靖父子、杜如晦父子、龚自珍父子,以及下面想说的张之洞父子:张之洞的一生中共有13个儿子,其中不乏佼佼者。但是,其中的张仁乐和张仁蠡二子,却彻底败坏了他的名声。
张仁乐是张之洞的第11个儿子,在父亲庇佑下长大并前往日本陆军学校留学。从日本留学归来,张仁乐加入奉军投靠张作霖。“九·一八事变”后,日军悍然发起了侵华战争,很快就占领了东北地区。为了实现以华制华的目的,清废帝溥仪被扶持建立起伪满洲国,而张仁乐则出任伪满吉林实业厅厅长。由于曾经的留日经历,张仁乐非常推崇日本文化,对其奴化教育和压榨政策非常支持。1935年5月,他升任伪满的外交大臣,开始在国际舞台上为日本侵华张目,为“大东亚共荣”张目。日本投降后,张仁乐因为汉奸罪被国民政府逮捕,关押在北平的监狱中。他的夫人名叫龚安惠,积极委托章士钊出面说情才提前释放,之后移居日本再也无颜回国。
张仁蠡是张之洞的第13个儿子,也是最小的一个。“九·一八事变”后,他攀上了大汉奸殷汝耕,协助对方在冀东一带成立“冀东防共自治政府”,妄图脱离国民政府。后华中日军有意邀请张仁乐出任武汉市长,以便利用张家的威望统治湖北。由于当时的张仁乐正在北平协助土肥原贤二,不愿前来武汉担任市长。于是,作为弟弟的张仁蠡毛遂自荐,兴高采烈地出任了武汉特别市市长,死心塌地为日寇效忠。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将张仁蠡和张仁乐都以汉奸罪逮捕。他的兄长非常幸运,在四处打点后出狱远渡日本,而他则被判处无期徒刑关押在北平监狱。1951年,人民政府对一批罪大恶极的汉奸和战犯进行了重审,张仁蠡因为对抗改造而被判处死刑,走完了数典忘祖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