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的社会怎么样

四月 17, 2018/ 0 评论

过去的一年,全面彰显了中国政府建设新型社会的宏图大略。

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当代中国政府领导人心目中的国家和社会是什么样子,那就是“和谐”。这个词,对于中国历朝历代的治国大家来说,并不新鲜。西汉文景之治,唐朝贞观之治,明末国家繁荣,清朝乾隆盛世,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社会的各个环节处在一个相对比较顺畅的环境里,政治比较清明,社会矛盾相对缓和,社会财富迅速累积,经济发展持续稳定。那时候虽然不提和谐,但是用了许多反映和谐景象的词汇,比如风调雨顺、国富民安、政通人和、安居乐业等。

然而,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和”不同。不同时期的“和谐”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我们今天所谈论的“和谐”是一个什么概念?首先,和谐的目标是要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参照国际社会的发展轨迹,未来社会的形态具有比较量化的经济指标,人均GDP要达到多少美元。当然了,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克服社会严重贫富差距、农村贫困严重和东中西部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等不协调问题。其次,和谐的灵魂是科学发展观,而科学发展的最本质特征是可持续发展,是完成中国社会发展的一种质的转型。第三,和谐的手段是自主创新,创新的最终检验是看能否走出了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路子。第四,和谐的集中体现是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协调的政治机制、公平的社会秩序、开放的意识心态、丰富的物质享受共同构成了和谐社会的美好愿景。

 保监局吴定富主席会见美国国际集团来华访团2 

在和谐的引导下,诸多不和谐因素和环节成为当前社会攻坚的焦点。那么,保险可以为解决不和谐做什么努力呢?刚刚召开的2006年全国保险工作会议对此做了清晰的阐述。全保会报告指出,“十一五”时期,我国的进一步发
保监局吴定富主席会见美国国际集团来华访团展面临来自经济和社会的双重挑战,一方面,需要满足基础设施建设对资金的巨大需求,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随着老龄化趋势的发展,社会保障体系供给不足、资金短缺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保险业在解决这些问题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如何来认识这层意思?“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国民经济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比2000年翻一番;居民消费结构逐步升级,产业结构调整和城镇化进程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社会政治保持长期稳定。这些新的变化都与保险密切相关,需要保险业的支持。其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保险业的积极参与。保险的本质和功能,决定了保险业应该而且可以在服务“三农”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随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的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步伐加快,农村改革不断深化,农民收入不断提高,农民对保险的认识将逐步加深,对保险的有效需求也将逐步增强。大力发展“三农”保险,在服务“三农”的同时合理开发农村巨大的保险市场,对保险业来说是一个重大机遇。同时,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需要保险业发挥更大的作用。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口老龄化和家庭小型化趋势的发展,依靠土地和家庭的传统养老方式逐步弱化,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需要保险业从多方面发挥作用。通过为社会公众提供商业养老与健康保险,可以提高整个社会保障体系的覆盖面和保障水平。运用商业保险将市场机制引入社会保障管理,可以提高社会保障体系的运行效率。

“和谐”是一个并不容易达到的目标,在中国这么一个大国,实现一种社会均衡和顺畅有太多的难题需要克服。举一个例子,来自央行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人民币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已经突破14万亿元,创造了历史新高。同时,另一组经济数据却在连年下降。近5年我国居民最终消费率持续走低。十年来,我国最终消费率平均为59.5%,比世界平均消费率低接近20个百分点。这样的数字说明一个道理:越来越富裕的中国人正在变得越来越不敢花钱。
愿不愿意花钱其实是个人小事、私事,但是对于国家来说,如果成为了一种突出的社会现象,就是大事、大问题了。为什么?国民消费下降得厉害,必然导致内需不足,影响经济发展。老百姓捂紧钱袋子,原因很多,主要是三点:首先是消费信心不足。居民对未来收入和支出的不确定性预期提高,消费信心的缺乏,使得老百姓在考虑收入的支配时,预防意识明显增强。同时,住房、教育、医疗已经成为不能承受之重。据常州市城调队2005年的抽样资料,家庭培养一个大学生,19年共需投入基础教育费用约13.1万元,比1999年的测算增加了5.1万元。另外,不断上涨的房价已经超过了居民生活的承受能力。比如,目前在杭州、宁波和温州的市区,一套80平方米的住房价格是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7.54倍,大大超过了国际认定的发展中国家一般在4倍至6倍的标准。另有资料显示,目前我国80%以上的劳动者没有基本医疗保险,85%以上的城乡居民没有医疗保险。还有一点,真正需要消费的人,口袋里没有足够的钱。我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基尼系数也在不断上升,目前已经达到0.447,明显高于国际上收入贫富差距0.4的警戒线。这表明不断递增的财富并不是平均分配给每一个百姓。

本栏目过去一年中,分析了中国经济发展特别是财经领域的一些耐人深思的事件或者观象趋势,用媒体上的一句话说是“有破有立、有悲有喜、有放有收”,从宏观调整到微观“革命”从上层愿景到民间愿望,从金融改革到审计风暴,从社会秩序到保险定位.

再说微观点的一个问题——医疗改革。综合分析,当今社会医疗存在四方面的主要矛盾,突出表现在:一是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任务艰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不够健全,尤其是在农村和基层,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和应急救治能力不强;二是中国正面临着疾病谱的快速转变,新发传染病和人畜共患病不断出现,原有传染病、地方病的防治形势依然严峻,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人数又不断增加,疾病预防控制面临巨大挑战;三是医疗资源配置存在结构性矛盾,优良资源过多集中在大城市、大医院农村卫生和社区卫生发展严重滞后,不适应群众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需求;四是公立医疗机构的运行机制不合理,公益性质淡化,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的倾向严重。专家说,今后卫生事业发展必须要实现城乡之间、区域之间、预防与医疗之间、中医与西医之间、医疗服务与医疗保障之间、不同层次的卫生服务之间协调均衡的发展,特别要把发展农村卫生和社区卫生作为重中之重。可见,和谐社会建设,都会涉及到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无法回避它们。

除了社会消费和公共服务领域里的问题,产业结构调整也是需要和谐的重点。和谐对于一个地区来说,应当体现因地制宜,根据自身特点发展某项产业。但是,在现代社会中,有些产业具有的地域特色并不明显,许多地方都有大力发展的可能,于是出现某种失衡。比如金融业、保险业,目前北京、上海、天津、广东、深圳都把金融业、保险业的发展当作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纷纷出台各种优惠政策,大力支持金融、保险特别是金融保险总部经济发展。也难怪,北京2005年金融、保险业发展对于整个GDP的贡献几乎占到了三分之一,北京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翟鸿祥今年春节前夕在拜访保监会时连称“服务不够”,她的话表明了北京对于金融、保险业的发展将会更加重视。但是,与此同时上海等其他地方也积极发展金融保险业,甚至不约而同地都有打造中国金融中心的梦想。由于中国地域大,各地发展金融保险业也是符合当地经济发展的,但是是否都要搞成金融中心,就需要综合协调。北京、上海已经具有中心的规模和态势,其他地方不如发展成某个地域性经济带或者某类项目的资金管理中心或者流转中心,也未必不是一种恰当的定位。

时光荏苒。本栏目过去一年中,分析了中国经济发展特别是财经领域的一些耐人深思的事件或者现象趋势,用媒体上一句话说是“有破有立、有悲有喜、有放有收”,从宏观调整到微观“革命”,从上层愿景到民间愿望,从金融改革到审计风暴,从社会秩序到保险定位,试图通过纵横分析、表里证明,阐述2005年诸如人民币汇改“破冰”之旅、股权分置改革艰难登场、房产新政“革”炒房者命、中国“家底”增二点三万亿、国有商业银行“乙酉变法”、个税调整国家让利于民、能源吃紧中国觅解决方案、松花江污染掀起“问责风暴”、特大矿难频仍重典频出、纺织品贸易战“柳暗花明”等的一些鲜亮之处。如用一句话概括2005年的财经大势感受,那就是“发展改革喜忧参半,喜也增加忧也增长”,2006年将会如何,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要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让我们拭目。

 

评论一下?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