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尔本,那些复活的旧时光

八月 14, 2025/ 0 评论

文/黄橙 厦门

墨尔本是个“魔术”之都。19世纪50年代之前,还是一个无人居住的蛮荒之地,直到当地发现了金矿,才迎来它的黄金年代,百年之后它已经是人口达500多万的繁华都市。更让人惊奇的是,如此急速的发展,居然没有造成当地生态的破坏,还年年被评选为“世界上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城市”。

被唤醒的疏芬山金矿小镇

追寻墨尔本的发家史,必然要离开墨尔本市区,去到离它110公里的疏芬山金矿小镇——巴拉瑞特。1851年,疏芬山发现了金矿,并引发全球范围内的淘金热,吸引了来自欧洲、美洲和亚洲的众多淘金者们。开采50余年,黄金矿产枯竭后,这里一度成了被遗弃的工业废墟。直到上个世纪70年代旅游业兴起,巴拉瑞特才全方位修复了淘金岁月的历史场景,重现19世纪50年代至19世纪末的繁华景象。

让人倍感亲切的是,旧场景里的人不是没有生命的蜡像,而都是友善热忱无比生动的人,可以向他们问

路、购物、合影、开玩笑……行走其间,如同穿越时空,所遇之人皆从维多利亚时代而来,女性大多戴着白头巾,身披深色斗篷,内搭花纹连衣裙,显得非常优雅;男性则大多穿着黑色长袍或西装,戴着高顶礼帽,手持手杖,颇有绅士风度。

我走进希望面包店(Hope Bakery),买了一块牛肉蘑菇馅的派,肉香浓郁,皮脆肉嫩,店员告诉我这是用淘金年代的旧炉子和老技术烤的。在老邮局门口,三位男子正以小提琴、吉他和手风琴演奏英伦怀旧歌曲《Yesterday》,忧伤的曲调并没有传播很远,屋檐下那堆燃烧的炭火给演奏者和听众带来了温暖的气息。

接着,我路过了铁匠铺、蜡烛工坊、饭店、戏院、学校和酒吧等,见到了“坚守”在19世纪的各色店主,甚

至还与巡逻的警员打了个招呼。当鼓声响起,红衣卫兵列队走过街道,人们蜂拥来到小镇广场,观赏英军士兵的鸣枪仪式。

与淘金相关的旅游项目,要么乘矿井车深入地下180米深的古矿井探险,感受当年矿工的工作环境;要么在淘金区的溪边亲自拿上工具淘金,试试看是否有幸从沙粒中觅得闪闪发光的小金块;要么去工坊欣赏熔金表演,制作金条的过程或许能让你看清财富的不同形态,算算自己要辛苦多久才能获得一块3公斤的金条。当然,黄金博物馆也是必去的,可以从珍贵的历史图片中了解金矿小镇的兴衰。

巴拉瑞特有个中国村,里面复原了当年矿工的帐篷、杂货店、草药店等生活场景和关帝庙等信仰场所。帐篷里,除了床铺之外,有生活工具竹箩筐、陶酒壶等,桌上祖先牌位前还供着三炷香,柱子上拉绳晾晒着衣服,满满的生活细节,宛

若矿工是刚出了门去了矿井。遥想当年,中国人出国干苦力活,都是怀抱着宁愿自己受苦,也要让亲人过上好日子的志向,总是令人唏嘘不已。

巴拉瑞特四处充满了生活气息,虽然我知道这是在淘金遗址上修建起来的人工景点,所遇之人皆是演员,却无比享受这样的梦境穿越。

传奇的美术馆与美术馆的传奇

大凡问墨尔本人,当地最值得去的景点是哪?十有八九都会说维多利亚国家美术馆。它是墨尔本乃至整个

澳洲收藏最丰富的艺术殿堂,展厅很大,宝贝很多,值得花半天一天去细细鉴赏。

维多利亚国家美术馆是澳大利亚第一座美术馆,因为淘金潮使得维多利亚首府墨尔本成为澳大利亚最富有的城市,居民就开始有了精神需求。维多利亚州政府顺应民心,从1861年开始,多次拨款购买英国及维多利亚艺术家的作品,举办展览,不断扩建美术馆规模。眼前这座美轮美奂的维多利亚国家美术馆是1967年完工落成的。蓝色的美术馆大楼倒映在清澈水池

中,屏墙上的水流顺着玻璃倾泻而下,形成无比空蒙的艺术视觉。

馆藏最为丰富的是17至20世纪欧洲的艺术作品,宗教风格浓厚但艺术造诣高超,有绘画、木雕、瓷器、彩绘玻璃等等。让我最有文化亲近感的无疑是亚洲艺术区,有来自中国、印度、日本的各类艺术珍品,来自中国的金代水月观音像、唐三彩以及宋徽宗真迹《猎鹰图》……都让人忍不住徘徊其中。

维多利亚国家博物馆最具传奇色彩的是毕加索名作《哭泣的女人》的失而复得,整个过程比波诡云谲的侦

探电影更为精彩: 1986年8月2日正在展览的《哭泣的女人》失踪了,展墙上空无一物。盗画者开出了赎金数额和条件,但是美术馆不妥协,勒索未成,当大家都以为名画将化为灰烬时,盗贼主动通过神秘电话供出名画所在(斯宾塞街火车站227 储物柜里),之后便销声匿迹了。

38年过去了,这起震惊全球的盗画案仍未告破。此案最令人意料不到的是盗画的目的看起来还挺正义,一个自称“澳大利亚文化恐怖分子”的组织宣称是他们策划了该次行动,并表示是为抗议当时的维多利亚州政府宁愿花巨资(160万澳

元)购买一幅名画,对本土艺术家却极为轻慢,要求为年轻艺术家设立每年奖金为 25000 澳元的艺术奖作为《哭泣的女人》的赎金。

如今,《哭泣的女人》作为维多利亚国家美术馆的镇馆之宝常年展出。我仔细看了画作边的文字说明:1937年毕加索以他的情人朵拉·玛尔为原型创作了《哭泣的女人》,画中她的面部特征被扭曲和切割,表现出强烈的悲伤。这幅作品被认为是毕加索融合立体主义与超现实风格的代表作,是毕加索最具实验性和影响力的肖像作品之一。

我们都要庆幸盗画者的迷途知返,否则世间将少了一件毕加索的杰作。也许正是因为失而复得,再看这幅

画时,总觉得这个女人的忧伤不是静止的。

奔跑的古董电车餐厅

澳洲有什么?羊毛、袋鼠、金矿……或许可以念一大串下去,就是念不到美食。在许多人眼里,澳洲是乏味的,是西式快餐的重要领地,连一盘“双炸”(炸鱼条和炸薯条)都被吹得天花乱坠。然而,细心的旅行者仍然可以从澳洲的英伦遗风中品味到时光深处隽永的滋味。

墨尔本大街上跑着祖孙三代有轨电车,从最古典的老爷车型到最先进的“子弹头”太空车型,其叮当的音韵

构成了全世界绝无仅有的都市乐章。从窥一斑而见全豹的角度看,说明这座城市一直是有序地发展着,推倒重来的豪迈从来不是墨尔本的性格。

来到墨尔本,我的心愿之一就是坐在古董电车餐厅上,边吃饭边观赏缤纷的街景。这个会奔跑的奢华餐厅,红色绒布灯罩垂挂着金色的流苏,那是百年前的时尚,有一种隔世的美。车窗内是旧梦重圆,窗外是梦幻时空;百年的时光仿佛一晃而过,又好像从来没有消逝。

每节车厢都有一名戴着白色高帽的厨师,他在非常局促的空间里变魔术般烹调出各种美味。两名服务生穿

梭于长长的车厢内,倒酒,端菜,帮客人拍照……忙得不亦乐乎。洁白的桌布犹如电影屏幕,上演着水晶杯、香槟、红白葡萄酒、白瓷瓶康乃馨、鹅肝酱、烟熏鲑鱼、奶油慕斯的杯觥交错。

一杯开胃酒,两样鹅肝酱,我开启了这个夜晚的神秘。将粉紫色的鹅肝酱抹在咸味饼干上,将米黄色的鹅肝酱抹在甜味饼干上,味蕾已经欢舞。我开始明白法国人为什么要将鹅肝酱视为文化遗产,那真是美食中的尤物啊!此前,我吃过不少用鹅肝酱爆炒的菜肴,这是初次像抹果酱一样将它用刀涂抹在饼干上吃,舌尖上掠过的渐渐消融的美,从此铭刻在记忆里。据说,

这种吃法才是最法国式的吃法。将鹅肝酱加热,在法国人看来是在暴殄天物。

温馨的灯光将两样鹅肝酱映衬得像对焦不实的美丽倩影,我左右逢源地细细品味着其中的美妙。即使他们不再上菜,不给我烟熏鲑鱼、奶油慕斯,我也会说这个电车餐厅好。

当停下刀叉,举起酒杯时,车窗外时尚斑斓的世界就扑入眼帘。古董电车餐厅从南墨尔本的Normanby Road出发,途经Toorak Rd.(以卖名牌产品著称)、Kilda Road(以慵

懒闲适闻名)、Luna Park(有百年历史的游乐园)、Collins St.(19世纪墨尔本最繁华的街道)……

一路上,看不完的维多利亚式建筑、雄奇的教堂;赏不尽的衣香鬓云、遍地绮罗。这是一个精心策划的知味旅程,目的是让食客不仅为酒香菜香所陶醉,更为这座城市的炫目华彩意乱情迷。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行走103国,出书22本)

评论一下?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