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瓜苏瀑布滋润下的那片土地
五月 16, 2018/ 0 评论
野鹤/厦门
在南半球,巴西是第一大国,不仅有葱郁富饶的辽阔国土,还有勤劳勇敢的亿万人民。这样的描述听起来很耳熟,因为曾经很长一段时间,中国人也这样描述自己的国家。如果换一种表达方式,我会用色彩斑斓、热情奔放、奇异神秘等词汇来形容巴西。
在依瓜苏瀑布小镇上住一夜是无比惬意的享受,不仅是三国歌舞的激情演出,也不仅有巴西烤肉可以大快朵颐,而是与世界最大瀑布为邻的那种氤氲感觉,那份夜空飘着无数看不见负离子的寂静。
从空中看依瓜苏瀑布,最耀眼的是无边无际的绿野上,那一条蜿蜒曲折的白色河流,它叫巴拉那河,是巴西、阿根廷、巴拉圭三国的界河,在这条河流上还诞生了两个奇迹:一是依瓜苏瀑布,二是伊泰普大坝。
依瓜苏瀑布的季节变幻
依瓜苏瀑布是世界自然遗产,名列全球三大瀑布之首,然而,看到它的第一眼是很让我失望的,因为五月的依瓜苏瀑布不再激情澎湃,它最美丽的时候是在二月,4公里长的瀑布群将所有走近它的游客弄得半梦半醒,如履天堂。
此时,我面前的依瓜苏瀑布七拼八凑估计也达不到1公里了。我相信,1541年西班牙探险家德维卡来这里时,比我更不幸运,这个最早发现依瓜苏瀑布的欧洲人以非常平淡的口气描绘它:“溅起的水花比瀑布高,高出不止掷矛两次之遥。”
好在被称为“魔鬼之喉”的瀑布依然保持着青春的风采,一道灿烂的虹霓稍稍安慰了我的视觉。来巴西和阿根廷之前,我做好接近不了“魔鬼之喉”的准备,带了雨具和防水相机,现在都用不上了。然而,透过时断时续的水流,依瓜苏的美丽是可以想象的。当地人说,在中国最冷的季节来吧,那时是依瓜苏瀑布群最气势磅礴的时候。再来一次谈何容易,二十几个小时的空中旅程,黑白颠倒的时差……与一些风景的相遇,就像与一些人的相遇,我们无可选择。惜缘的人会说,茫茫人海中能相遇已经不错!
当整体的美让人失望时,不妨去发现细节的美,这样的美不震撼,不张扬,却是隽永的,亲切的。旅行是有缺憾的,生命也一样。我们奔波万里、穿越时空,都是为了寻找快乐的感觉,这一点我牢记在心。
三国边界的万千风情
巴拉纳河有三大重要支流,伊瓜苏河是其一。在巴拉纳河与伊瓜苏河的交汇处,恰好形成了巴西、阿根廷、巴拉圭三国交界处。这里河流纵横,水光涟漪,丘陵起伏,山色秀丽,加上地理位置奇特,自然成了一个旅游景点。
最有趣的是三国的界碑都以各自的国旗主色调来装饰。巴西的界碑是上半截绿色,下半截黄色的锥形石碑;巴拉圭的是上红中白下灰的三色柱形界碑;阿根廷的是两头浅蓝中间白色的锥形界碑。
巴西与阿根廷隔伊瓜苏河南北相望;巴拉圭与巴西隔巴拉纳河东西相对;阿根廷与巴拉圭则隔巴拉纳河鸡犬相闻。像这样的“三不管”或“三都管”的地带特别容易滋生犯罪或引发争端。巴西导游一直提醒游客在这里旅行一定要提高警惕,据说曾发生过抢夺和偷盗,因为是跨国作案,罪犯很快就会消失在巴西以外的地方,从而逃避了当地法律的惩罚。
在靠近巴西的河流上有一个水上议事亭,据说发生纠纷或有事相商,三国就会派人到这里来协调。作为游客,我们只是将水上议事亭当作建筑风格独特的景点来观赏。
伊泰普大坝的奇迹
在三峡大坝没有建成之前,伊泰普大坝是世界第一,是年发电量可达750亿度的巨无霸水电站。它著名到什么程度呢?凡是到巴西或者巴拉圭访问的各国领导人基本上都会将参观伊泰普大坝列入行程,而且都会兴致勃勃地在名人植物园里种上一棵树。在这里,我看到了江泽民、李鹏、朱镕基种植的友谊树。
世界第五大河巴拉那河被7744米长的伊泰普大坝拦腰截断后,形成了库容290亿立方米的人工湖。电站安装了18台发电机组,总装机容量为1260万千瓦,溢洪道最大泄洪能力每秒6.2万立方米,相当于40个伊瓜苏瀑布。从坝底仰望,18台发电机组犹如18根擎天巨柱,头抬得再高,也难望其全貌。伊泰普水电站生产的电力通过天网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巴西和巴拉圭两国的工业基地和各大城市,极大地满足了这些地方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
安第斯山以东的南美诸国,是地球上水利资源最丰富的地方,亚马孙河、拉普拉塔河、巴拉那河等流量充沛的水系滋养着流域的文明富庶。南美第二大河巴拉那河穿越南美大陆经过巴西、巴拉圭、阿根廷三个国家后注入大西洋。以前河水经常泛滥,给原住民带来了灾难。直到上世纪70年代,巴西与巴拉圭联手共建伊泰普大坝,并于1982年建成后,河水泛滥的历史才得以改观,而两国电能匮乏的状况也得以全面改善。
葫芦里的马黛茶
在伊瓜苏地区,当地人喜欢喝一种叫做马黛的茶,是用冬青叶晾干后做成的茶叶,和中国茶叶不同的是,马黛茶不经过“炒”这道工序,所以喝起来有一股淡淡的烟草味。
喝马黛茶有三样东西不能少,一是葫芦雕刻而成的容器——库亚,把葫芦切开再掏空刮净制成,为了美观,库亚外壳通常雕刻有各种民俗花纹;二是过滤茶渣的金属吸管——泵吧,通常由不锈钢制成,头部是扁圆的,也有勺状的,上面遍布许多小孔,起到滤网的作用。使用的时候,扁平的一端插入水中,水通过小孔进入管内,吸入口中,茶渣则被滤网挡在外面;三是冬青叶制作而成的马黛茶叶(呈绿色粉末状)。
泡制马黛茶有一些技巧:先把库亚润湿,之后倒入大约2/3容量的茶粉,一手抓着库亚,一手用纸板或皮垫将库亚的口封住,然后再将库亚倒置,摇上一摇。接着慢慢把库亚翻转过来,约成70度,保持这个角度不变,加入大约七八十度的水,静下心来等待水慢慢渗透进茶里,就可以享用了。讲究一些的品尝者,还可以加入砂糖、蜂蜜等调料。超市里卖的马黛茶,还有香料型的,也就是加入一些香草植物的成分,例如薄荷、菊花,也有加入柳橙、葡萄柚的果皮。
南美人喜欢饮用马黛茶,最重要的原因是能提神、助消化。然而,我初尝这种茶是不大适应的,因为它太生涩了,而且泵吧过滤茶末并不完全,所以有细细的茶末与茶水一起入口。然而,移民巴西十多年的华裔导游告诉我,他如今像当地人一样一天不喝马黛茶都觉得有点失落,因为马黛茶是身体健康的调节器,对喜爱吃肉的南美人来说更是如此。
关于马黛茶,当地原住民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天,月亮女神和云彩女神下到人间游玩,却遭到了美洲虎的攻击,一个老人救了她们。作为报答,女神送给老人一种植物,用这种植物可以做出代表友谊的饮料。在南美,好朋友总是共用一个泵吧享用一杯茶。通常是吸到泵吧发出咕噜咕噜的声响后,再注满热水,传递给自己的亲友或尊贵的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