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能继续被遗忘的村落
六月 12, 2018/ 0 评论
黄家双/湖北
过了岩滩之后,山势变得略为平缓,驾驶也顺畅起来。这时是下午4点多钟,山的背阴面吹来阵阵山风,带着一种落寞的刺骨寒意。我们把车窗升起,继续向正西方向进发,经过大大小小的连绵山峦、路边的溪流、安静的村庄,终于在5点多的时候到达了巴马县城。
这个位于广西河池和百色交界处的瑶族自治县与一般的县城毫无二致,我们并不打算在这个毫无新意的县城过夜,我们的目的地是县城27公里外、世界人均寿命最高的村落——甲篆乡巴盘屯,不满500人的人口中生活着6位百岁人瑞的长寿之乡。但这时在东兰的朋友打来电话,告诉我们今天正是地方政府举办的节日。这样的所谓节日对我们毫无意义,但却使我们陷入恐慌之中,担心着就连巴盘屯的每一家农舍都会客满。踌躇再三之后,我们决定放弃晚餐继续前行,并做好了连夜开到80公里外的凤山县的准备。但幸运的是出县城没多远,我们就迎面遇到了赶回县城的大批旅游大巴。
最终我们没有到巴盘屯住宿,因为半路上就有一个农业旅游开发的示范村——坡纳,清一色的三层小楼规划得很整齐,电视、热水、住宿一应俱全,40元一夜的双人间连带一张1.5米的床。楼房后有柑橘果园和一座台阶蜿蜒的山峰,楼房前则是一小片成熟的金黄色的稻田、深色的马路、碧水荡漾的红水河以及远处连绵的山峰。这简直太棒了。匆匆用过旅店提供的晚餐之后,我们拒绝了主人和主人朋友拉我们一起来一杯的好意,虽然他们一直声称这是免费的,但我清楚少数民族同胞们的热情,更清楚他们的酒量。
晚上才8点多钟,气温就变得很冷。一条默不作声的狗跟着我们,走过稻田、旅馆背后的小小道路,在我们跨越马路到达江边散步之前它才消失在夜色之中。这时,一个很大的月亮从对面的高山上渐渐显现,投下明亮而冷清的光辉,为江边的茂盛而修长的竹子带来斑驳的阴影。红水河在月光下安静地流淌着,山风带着江水和夜露的气息拂过,竹叶沙沙作响,各种昆虫和青蛙的鸣叫起伏不休。偶尔一部摩托车从马路上飞快地经过,橙黄色的灯光照亮一小块漆黑的夜晚,之后又消失在山的那一面。我们踩着自己的影子沿着江边漫步,呼吸并享受这难得的夜晚。
第二天一早,旅店主人端上了特意为我们做的火麻粥。火麻粥、香猪肉、油鱼,这都是当地值得称道的食物。50元一斤的香猪肉相对昂贵,这样的小店备不起。而这时水位大涨,油鱼捕捞不到,因此也没有供应。但幸而火麻粥还是吃到了,火麻看起来比谷粒稍小,颜色黯淡,没有气味,只有在巴马的深山中才有出产。将它用石磨磨碎,然后在水中过滤几道,和大米一同熬粥,或者和芥菜一起做火麻汤,都是很棒的。何况我们这粥是用骨头汤熬成,喝起来加倍的香滑,我一口气喝了4碗。
新的一天旅途又开始了,我们动身前往甲篆乡的巴盘屯。甲篆乡政府所在地离坡纳并不远,这个镇子上的四海酒家闻名遐迩,除了菜做得有些地方特色之外,据说主要原因是店主人珍藏有一张400多人集体裸浴的照片,深受广大驴友喜爱。裸浴的风俗在这样的少数民族地区是毫不足奇的,但这样场面浩大的裸浴就颇值得一观。可惜它店大欺客,区区两个人的晚餐就恕不提供,我到底还是没有见着那张照片。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镇子上也显示出了一种五湖四海的色彩,操持着全国各地口音尤其是东北口音的人比比皆是。这些人并非游客,而是变成了当地的土著——他们领着老家的退休金,在长寿之乡定居以安度晚年,满心希望能比所有的人都活得长久一些。至于活得好不好,这恐怕倒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之内。
即便是在巴盘屯,这样来自五湖四海的迷信者、对长寿抱有持久激情的偏执狂也为数不少,这让我极其困惑。关于这个穷乡僻壤的、从岩石缝隙中种植一点儿玉米而赖以存活的长寿之乡,我很早之前就听到过这样的笑话。游客向一位110多岁高龄的寿星打听长寿秘籍:你每天早上吃什么?答曰:玉米粥。中午都吃什么呢?答曰:玉米粥。晚上吃什么?答曰:玉米粥。这位游客顿了一顿,接着问:那你白天都干些什么?寿星告诉他:白天我上山种玉米……一般而言,这个笑话就到此为止,但在这个笑话的加长版本里,这位游客还接着问:你最喜欢吃的是什么?老寿星腾地就站起来,大声说道:我想吃肉!
虽然这是一则笑话,但我们都坚信这是真的,因为在贫穷的山区里,往往只有过年才能吃肉——他不想吃肉才怪。素食、禁烟、戒酒、不近女色、摈弃一切享乐、坚持一种所谓有规律的节制生活,每天折腾自己的肉体使自己气喘吁吁满身大汗,就能长寿么?即便可以,我也不认为这样的长寿有太深远的意义,特别是终其一生都面对着石头山、玉米地和玉米粥的漫长岁月。如果可能,我倒宁愿醇酒美人、香车宝马、花前月下,有许许多多丰富的值得回忆的经历,然后在60岁就美妙地死去。
在村子里,我们见到了很多位100岁以上的人瑞,现存的最高寿的一位男寿星达到了110岁,而另一位105岁的女寿星则正在用一把铲子翻晒地上的玉米粒。另外还有一对姐妹花,她们分别是104和102岁,正在家里用一个纺车纺纱织布,她俩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姐妹,一位是正妻,一位是妾,嫁给了同一个男人。如今,她们共同的丈夫早已安然死去,把这些出生在清朝,经历民国和解放后幸存下来的人瑞姐妹花,留在家里等着游客前来合影,并在合影完毕后得到一些小费。在这里,让我们目瞪口呆的还有那些80多岁的年轻人们——在这儿算是年轻人——他们挑着很重的担子站在路上,若无其事地和其他“年轻人”大声地聊着天。
一座晃晃悠悠的吊桥悬挂在清澈的盘阳河上,我站在上面,分不清是自己头晕还是桥在晃动。无所事事的人们在岸边一动不动地垂钓,仿佛他们要保持这个姿势,直到天荒地老。旁边还有两个水车,一群北京和天津来的游客欢天喜地感叹:哇,水车!不过那只是给大家照相合影用的水车架子罢了,除了带来喧嚣,根本没有他用。
一株很大的榕树旁是一所小学,共有两间教室,年老的教师声嘶力竭地向一群孩子们讲述每天有24个小时,在12点的时候时针指向最上方。但孩子们专心致志地互相打闹、交头接耳、用一个牙刷捅向自己的同桌,或者将红领巾蒙住自己的眼睛充当蒙面超人……在我们看来,是很生动的一个场景。
另外,这里居然有油鱼出售,这鱼长不大,最大的也不过手掌来长,对生活的水质要求极高。于是30元钱现炒了一份,带在车上当午餐。鱼肉质细腻,味道清甜,入口酥脆,鱼刺绝少,鱼肉和骨头都是油汪汪的,吃起来实在很不错,何况我又开了一听啤酒。
真正的衰老,离此时的我们还有一些距离,我们还用不着担心和关心这个。于是看过这些后,我们转身离开,在走出村子的时候,再次路过和看到那些被岁月和死神遗忘了的老人们,并衷心希望他们能够继续被遗忘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