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金融街
伦敦的金融城、纽约的华尔街,在不同的文化经济背景下书写着各自的金融传奇。北京金融街十几年前还是北京旧城区西部的一隅,而如今这里已成为我国的金融管理中心,被誉为“中国华尔街”。
大概六年前,刚刚来到金融街工作,“金融街”还只是个概念,是图纸上的条条线线,是久居此地的老北京茶余饭后的闲谈。漫步金融街,道路是窄小崎岖的胡同,青砖灰墙掩映在粗大的槐树浓荫之中,破败的荒草拥挤在陈年老屋顶上。如果说当地的官员把这里描绘成不久的将来高楼林立,充满现代金融气息,能与华尔街叫板的所在,大部分人会选择这样一个词:天方夜谭。
不是说此地与金融不搭界。追踪历史,金融街地区自元代起就被称为“金城坊”,义出《史记·秦本记》:“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万世帝王之业也。”《汉书·贾谊传》中言:“圣人有金城。”意谓城市与人精神力量的坚固。金城坊北面的白塔寺,曾是元大都最为繁华的商贸区,庙会的香火一直燎绕到半个世纪前,成为北京著名的文化景观。明清两代的金城坊,更是遍布金坊、银号,商贾富豪和皇亲国戚多在此发迹生财,这是北京金融街最初的萌芽。至清末,户部银行即设于此,不久改为大清银行。民国元年,又改为中国银行。“其后,大陆、金城、中国实业各银行,均先后设立于此。民国十年以前,各银行竞于是谋建筑,颇有做成银行街之想……”(陈宗蕃《燕都丛考》)
在老北京的记忆里,阜城门、金融街地区还是那个矗立着荒凉的阜城门城楼,夕阳辉映着锈迹斑斑的城门,拉煤的山西客袖着手,蹲靠在城墙底下歇息,咣当咣当的驼铃永远回响在坊间。岁月悠悠,萦绕在人们梦里的是200多年的古树,住过明代著名画师王孟端的孟端胡同和武定侯的武定胡同,似乎永远敞开的四合院大门,暗合八卦方位、罕见的虎皮石墙基。
然而,变化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了。1993年国务院批复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提出在西二环阜成门至复兴门一带建设国家级金融管理中心,集中安排国家级银行总行和非银行机构总部,北京金融街应运而生。4月,金融街开发建设正式启动。同年10月国务院批复《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建设金融街,并明确范围及功能。北京金融街是《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跨世纪宏伟工程。它南起复兴门内大街,北至阜成门内大街;西至西二环路东侧红线,东至太平桥大街。规划区域总占地面积103公顷,其中新开发区域占地面积88公顷;规划总建筑面积约330万平方米。1994年8月《2010年北京产业规划发展设想》将北京金融街列入北京未来产业发展十大工程。
前两天,与金融街开发的创业者见面聊天,知道了在建设中的一些艰难和风风雨雨。据北京市西城区区长林铎介绍,金融街吸引了各大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和国内外知名企业入驻其中,其中包括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三大金融监管机构,11家全国性、地区性银行以及外资银行的总部或地区总部,还有为数众多的保险、证券、基金管理公司和一批颇具实力的电信、IT等其它各类企业在此落户。北京金融街区域的金融资产总额占全国金融资产总额的60%左右,每天的资金流量超过100亿元,企业管理、运营的总资产达到13万亿元,控制着全国90%以上的信贷资金,65%的保费资金,成为国内最大的货币资金市场。经过十多年的开发建设,总体规划已经实现1/3以上。到2007年,一个国际化、现代化金融功能区,将展现于首都北京。这个目标的实现不容易。
金融街控股董事长王功伟为人务实低调,黝黑的肤色使他看上去多了几分威严。他对笔者说,金融街建设的十年,决不是盖房子的十年,而是发展观念、更新意识、改革创新的十年,这决不是套话。两个方面佐证:其一,抓大。目前金融街及周边地区已经聚集了金融机构、企业总部1200余家。其中包括9家全国性银行总部;80家中央直属企业;19家上市公司和大型证券机构及外资银行;另外,进入《财富》全球500强的16家中国企业中,有一半以上的总部坐落在金融街区域。金融街如今已成为对中国金融业最具影响力的区域。其二,上市。1999年12月,原重庆华亚控股股东与北京金融街建设集团签订股权转让协议,华西集团将其持有的4869万股国有法人股转让给金融街集团;2000年5月其与金融街集团进行整体资产置换;自2000年8月8日,公司更名为金融街控股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4月公司将注册地由重庆迁至北京。这次重组是中国资本市场上同时完成股权转让、资产置换、更名迁址的成功案例。金融街在成功实现借“壳”上市后,剥离了所有与房地产开发不相关的业务,专心致志做房地产开发。金融街通过收购的方式最终获得金融街区域的独家开发权,使公司可以进行金融街区域整体开发,同时也使金融街进入快速发展的快车道。
经过10多年建设和高达380亿元人民币的投资后,今天的金融街已经初具规模。漫步日渐整齐的金融街宽阔整齐的柏油路,树木葱茂、绿草茵茵,一幢一幢现代化建筑拔地而起,错落相间。从肩负货币发放与运筹的央行到在银行、证券、保险呼风唤雨的三大监管机构,从雄狮把门的建设银行、贝聿铭亲自设计的中国银行、全钢化结构现代轻灵的中国工商银行总部,到岭南风格明显的平安保险公司,开阔宏大的中国人寿总部,古色古香的大唐总部,金融街给人的感觉就是振奋、憧憬。据说金融街的开发者要把这个区域的旅游开发出来,将来会有专门的线路带着游客领略国家金融重地的神秘。
金融街开发发展的经验很多,有些对于保险公司的发展有启示。一是要把公司自身发展和国家、社会发展的方向紧密结合,敢于抢占先机。保险业当前面临的发展机会,就和1994年金融街起步一样,在很多领域内有空间,关键要结合自身实际,敢于把握机会,乘势而上。二是要跳出传统的经营模式,学习借鉴现代经济手段,使企业不断适应各种发展需要。试想,如果当初金融街控股没有借壳上市,就不会有绝对的实力承担整个金融街的整体开发。保险企业虽然讲究安全稳健,但决不是要墨守陈规,小富则安。相反,保险企业更要抓住商机、时机,快速壮大自己。
人们说,有了金刚钻,敢揽瓷器活。企业实力不强,就会白白错失许多发展机会。三是要准确定位。比方金融街发展,就是要发展成为中国的金融决策监管中心、资产管理中心、金融支付结算中心、金融信息中心,这个目标比较清晰,所以在客户引进上有的放矢。保险公司也是,发展成多大的规模,开发什么种类的险种,提供什么层次的服务,锁定什么目标的客户群,运用什么模式的销售体制,建立什么特色的企业文化,引进什么方面的人才,都应当认真定位,和谐统筹。四是要努力和高端群体联结,拓展事业视野,走上层次、上水平的经营道路。金融街敢于和世界主要国家的金融发展巨头交往,虚心学习,不因为自己是一个区里的企业而自卑。保险企业发展之初比较小,但是眼光不能低,要敢于靠近国内甚至世界大保险、金融集团,敢于借助后发优势。
每天工作在金融街,感受着它日新月异的变化,希望所从事的保险业也跟金融街一样迅速成长,展现生机盎然的活力。
张忠宁/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