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金融危机是深化,还是缓和?
最近,国内学术界对于“是否存在第二波金融海啸”展开了激烈的争论,笔者这里谈一点个人看法,愿与各位一同分享。
一、此次金融危机的成因
从金融与产业经济的内在联系看,此次金融危机的原因在于: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由于发达国家技术外流,产业转移,以美国为首的发达经济体已经丧失原有的竞争优势,实体经济增长乏力,难以支撑其长期的超前消费,进而影响到金融的信用支持体系。
二、金融危机的传导机制与扩散效应
笔者认为,此次金融危机的传导与扩散机制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产品的传导:从实际资产到金融衍生品,从次级贷款到信用掉期产品。
(二)机构的传导:从投资银行到保险公司,从商业银行到企业实体。
(三)市场的传导:从实体经济到虚拟经济,再到实体经济;从资本市场到金融体系,再到整个宏观经济。
(四)地域的传导:从美国到G8集团,再到包括东欧在内的整个欧洲大陆;从发达国家到新兴经济体。
很显然,金融危机的扩散是多渠道、由此及彼、连续不断地进行的。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几乎没有哪个开放的国家和市场可以独善其身。
三、金融危机的回波效应
金融危机的回波效应本质上属于反馈效应,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企业对商业银行的回波效应。企业生产能力的提高能增强其盈利能力和还贷能力,也有助于提升商业银行的盈利性和稳健性;反之,企业的破产则会削弱商业银行和金融体系的投融资功能,尤其对于以商业银行为主体的欧洲国家来说更是至关重要。因此,提高企业的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是解决问题的根本,这能够产生正面的回波效应。
(二)实体经济对虚拟经济的回波效应。由于实体经济中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其生产规模和利润也随之得到扩大和增加,这能够有力地支撑虚拟经济发展,对股票、债券以及其他金融衍生品市场都将产生积极影响;反之,实体经济的衰退必然加剧虚拟经济的崩溃。
(三)新兴经济体对发达国家的回波效应。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好转将有利于增加发达国家的出口,也有利于增加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利润,对发达国家的实体经济形成支撑;反之,新兴经济体经济的恶化将进一步加剧发达国家的经济衰退。
从以上金融危机的扩散与回波效应不难看出,金融危机是一个持续传递和反馈的因果链,而并非一个个独立事件的简单加总。两种机制的共同作用(以正反馈为主),将大大强化或衰减金融危机爆发的强度和周期。
四、金融危机对于中国和欧美的后续影响可能截然不同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得出以下结论:
(一)欧美国家有可能陷入持续经济衰退。本次金融危机导致西方国家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是传统产业结构相对陈旧、增长乏力,而金融、消费相对超前,前者不足以支持后者的增长,这种结构性失调直接引爆了房地产、金融泡沫。美国和其他欧美国家经济如果找不到新的经济驱动引擎,那么整体经济进一步衰退将不可避免地持续下去,并且有可能经历一段较长的时间。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的以信息与金融工程等为代表的技术革命,曾使美国引领世界经济达20年之久,当这一驱动效应衰减后,对新的增长点的需求就迫在眉睫了。
(二)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可能逐步衰减、缓和。根据上述逻辑推理,中国最近实施的一系列应对金融危机的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由于拥有广阔的内部市场、巨大的外汇储备以及初具规模的基础产业,在全球产业转移的背景下,中国可以凭借资本实力购买发达国家的技术和设备,通过财政政策的推动,完成产业升级和中西部地区大开发,提高劳动生产率,这是一次赶上西方发达国家的历史机遇,也是带动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另一方面,如果持续的经济扩张能配合相应的消费市场(而非储蓄)的扩大,中国经济将可确保良性运转。因此,可以说中国这次面临的衰退风险相对小于西方,也就有可能率先复苏,并在未来10年左右维持经济持续增长,这反映在虚拟经济上就是中国资本市场的长期向好。
(三)新兴经济体可能遭受更大冲击。从表面上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受此次金融危机的影响最大。但如果仔细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一些对外依存度高的弱小的新兴经济体其实遭受的灾难更加深重。由于外围市场疲软,当外资大量出逃,外部需求骤减,加之自身造血功能和消化功能的不足,新兴经济体就不可避免地陷入衰退和萧条。正如两个炒股的人,一个资本100万,一个10万。前者损失30万,后者损失8万。谁损失更大,一看便知!
(四)欧美国家解决这次金融危机的可能措施。正如前面所分析的,欧美国家的经济衰退主要是产业结构性失调所造成的。因此仅凭目前的财政与救市举措显然还不能触及问题的根本,难以有效地缓解和挽救其经济下滑的趋势。最有可能的对策应该是:第一,尽快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这类似于90年代初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的高速经济增长,这是上策,能保长久;第二,在原有产业基础上实行产业升级和重组,提高劳动生产率,这是中策,也是权宜之计;第三,实行贸易保护主义,禁止技术和产业向其他国家转移,打击竞争对手,但这一举措是饮鸩止渴的行为,毫无疑问,是下策。
王建伟/战略发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