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孵化”yu“加速”
“孵化”按现代汉语解释,是指“昆虫、鱼类、鸟类或爬行动物的卵在一定的温度和其他条件下变成幼虫或小动物”。“加速”指“加快速度”,“加速器”原义指“用人工方法产生高速运动粒子的装置,是研究原子核和基本料子的性质的工具,加速成器有很多种,如静电加速器、回旋加速器、直线加速器、同步加速器等”。然而,最近在科技界、企业界流传的两种性质的组织“孵化器”和“加速器”恐怕所知的人为数不多。
“孵化器”“加速器”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物品,而是一种新型的社会组织。它的概念最早是1987年引入中国的。它是建立目的主要是针对高新技术产业化。在“孵化器”里,一个个羽翼尚未丰满的中小型科技企业,犹如一只只鸡蛋,而孵化基地就像老母鸡,把这些企业集中在自己的羽翼下享受优惠政策,特殊资金等“温暖”的孵育,待它们破壳而出,已经“长大成人”了。所以“孵化器”的功能在于通过提供共享设施,系统的培育和咨询、政策、融资、法律和市场推广等方面的支持,降低创新企业的创业风险和创业成本,提高企业的成活率。随着高科技产业的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趋重要,并且成为各地及至企业的主要驱动力和第一经济增长点以及高附加值的主导产业,运用“孵化器”来创造良好环境和条件,把发明成果尽快转化成“商品”“催生”新兴科技中小企业的成长势在必行。目前已有一些“孵化器”在各地设立。而最近在上海召开的“世界企业孵化与技术创新大会”无疑是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新足音。在会上,国家有关部门宣布了《中国孵化器五年计划》,到2005年,我国孵化器数量度将大大超过200家,孵化场地、基金、企业数量等规模都将翻一番,70%以上的“孵化器”完成信息网络建设,1/3的“孵化器”在服务和管理上达到先进水平。“孵化器”还通过了《上海宣言》,指出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必须加强交流、优势互补,在以转化技术成果为商品与服务为己任的企业“孵化器”越来越成为创新经济的焦点的情况下,应鼓励和支持创办各种类型的“孵化器”。
但是“孵化器”的功能是有限的,如何使在孵企业进一步获得融资,适度扩展并与国内外市场进行产业化对接,是单枪匹马的“孵化器”所难以解决的,因此必须在“孵化”之后再有一种组织去推进企业的发展,于是“企业加速器”应运而生。近日国内第一家“企业加速器”“互联网企业加速器”——上海大康企业加速成器有限公司的成立标志着我国高科技中小企业的支持系统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其特性是以互联网为载体,为全国各“孵化器”内的新成立企业提供的任意发展阶段所需的业务咨询,筹措资金,开发国内外市场等一系列便捷服务,从而建立互信、互惠、互利的联盟机制,加速中小高科技企业的健康发展。
“企业孵化器”或“企业加速器”说到底是提供一个培育环境,在良好的环境下,能有充足的养分,因而可以良性成长,而不至于夭折。面临知识经济和创新经济,我们的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也可借鉴“孵化”和“加速”经验。
第一,敏锐地意识环境变化而引发各种机会,并及时利用,为企业的产业转型和增值创造条件。环境变化中很重要的一方面是技术更新。当今世界技术创新日新月异每一层次的技术更替都潜藏着商机,而主导技术将改变人们未来的生存,模糊技术将改变人们的生活质量,美国硅谷平均每天能够产生62个百万富翁,都是因为他们充分利用了技术变化潜藏的无限商机。企业家和企业倘若能及时敏察某一技术对产业的影响,而提前介入,提前参与开发,或最早购买专利,则紧握了市场的先机,为抢占市场份额打下坚实基础。
第二,在企业内部形成和完善“孵化”和“加速”的培育机制。企业内部“孵化”和“加速”机制的培育从根本上说是对企业发展资源的充分挖掘和利用。通常有这们的情况,某一科研人员在本企业干了三五年,什么技术创新成果都没出来,可跳到别的企业后很快成为中坚力量,研制出新产品;企业对外宣称人才济济,重视人才,但就是来来去去,很难留得住人才。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归根结底就是培育机制不健全,没有制度措施的支持,没有激励的机制,怎么能调动积极性呢?美国IBM公司的职员阶梯设计为个人的职业发展营造很多机会,IBM的经理占员工比例超过绝大多数企业,提供大量内部员工升级途径,后来又对工程技术人员、资深销售员的职级进行调整。这样做的结果使IBM形成两个传统:一是保证该公司企业文化源源不断辈辈相传,IBM经理首先是“经理”人的,耳提面命培养员工是经理的本职工作,“好”经理的一条共同标准是乐于教人带人。带出来接班人才有机会升迁做更大的事。二是保证了员工对企业“忠诚”。留在IBM公司的比走的多,留下的大都努力工作,“要离开的人多半都抱怨IBM的大锅饭,向往个人实现,出走后的免不了怀念IBM的团队”。《逆风飞扬》的吴士宏评价IBM说。
“孵化”和“加速”都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的长短及至孵出以后的某种产品能够市场化,取得高附加值,还取决于“孵化”“加速”的环境。对于企业来说,无论是产品,还是人力资源,恐怕最紧要的还是抓住环境,也就是机制的改造。希望有识见的企业家都能做企业发展的“孵化器”和“加速器”。(黄士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