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了“迎来送往”

十一月 16, 2018/ 0 评论

浓香/北京

这几年来,生活最大的变化之一就是“八项规定”成了中国老百姓最熟悉的词汇。这个词改变了很多人的生活状态,特别是原来非常盛行、特别铺张的所谓“迎来送往”,慢慢地退出人们的思维认知,色调日渐暗淡,成为历史性名词。

中国人很看重“迎来送往”之情。何谓“迎来送往”,从字面上理解即来的欢迎、走的欢送,形容忙于交际应酬。《庄子·山木》云:“其送往而迎来,来者勿禁,往者勿止。”宋代的杨万里在《过鹦斗湖》说:“红旗青盖鸣鉦处,都是迎来送往人。”明朝的刘基《过苏州》感叹:“天地山河有真主,迎来送往总成空。”古代文人把这种礼节写进诗里,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应当说,“迎来送往”是社会交往接待活动中最重要的环节,是主人表达情谊、体现礼貌素养的重要表现。热情友好地欢迎来客,可以给客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周到、礼貌地送别宾朋,则会给客人留下美好的回忆,为以后的往来奠定基础。

然而,异化了的“迎来送往”,让人匪夷所思,甚至怨声载道。

一是“有面子”。四川省剑阁县的大学生村官小邱,为了到新岗位“受重视、有面子”,央求所在乡镇党委书记、人大主席、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等人组成“送行队伍”,将其送到邻乡上任。送行人员在回程时,就被举报到了剑阁县纪委。于是乎,原本正常的“走马上任”,因为过于追求“长脸”的门面功夫,最终得到“丢脸”的纪律处分。

二是“有阵势”。2014年7月4日,媒体报道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草原牧区,有越野车队载着领导干部拍摄风光照片。经自治区纪委及时调查核实,该活动系当地旗政府组织的摄影比赛,有数名领导干部出席。绵延几十辆越野车,把一个简单的摄影比赛搞得“蔚为壮观”。

三是“有情分”。有的单位在接到上级部门检查工作的临时通知,驱车赶到五六公里外的路口迎接,等了一个多小时不见检查组踪影,打电话沟通后得知检查组改变计划去了他处,令人好不尴尬。“迎到机场车站、送到地域交界”在不少地方、不少干部心中仍是“必选动作”,有的甚至“依依不舍”,在机场车站开“贵宾室”、订“VIP通道”迎送。

四是“有手段”。曾有群众向媒体反映居住的社区短时间内办起了许多活动室,一块块鲜亮招牌上写着图书室、老年活动室、党员教育室……但这些活动室只在上级领导来参观、检查工作时才开门,领导前脚走,后脚就关门了。

五是“有礼数”。中部地区的一位县长曾经“一天接待九拨领导”,有各级的督查组、调研组、检查组、考察组、采访组,“有的吃饭陪,有的穿插陪,有的只能打个照面,还有的深夜前往汇报工作”。对应接待是陪同的“老规矩”、“潜规则”,然而,很多可有可无的层层陪同挤占了基层干部本就紧张的时间,耗费了大量的精力,让陪同者和被陪同者都感到身心俱疲。

其实,任何一种优秀的传统文化,被世俗浸润异化都不会让人们感到愉悦。如今,“迎来送往”被省略,生活本真开始回归。习总书记这样说:“如果成天忙于应酬,穿梭于发布会、表彰会等这样那样的会议,热衷于开幕式、开业式、竣工典礼等这样那样的活动,乃至白天黑夜都陪吃陪喝陪逛陪玩,常常是醉醺醺、昏沉沉、轻飘飘的,哪有时间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呢?哪有时间学习充电、领会政策呢?哪有时间思考问题研究工作呢?”在中纪委二次全会上他还讲:“对领导干部来说,除了工作需要以外,少出去应酬,多回家吃饭。省下点时间,多读点书,多思考点问题,油腻的食物少吃一点对身体还是有好处。”连党的总书记都对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提出批评,可见到了必须改一改的时候了。《芜湖日报》刊登过一篇短评,讲的是中秋国庆双节期间,一位同事在短短两天内收到好几份喜宴请柬,而宴请者却大多“半生不熟”,甚至连名字都很陌生。文章指出,现实中,这种“沉默的礼金”引发不少人吐槽。一些人出于讲排场、求人气等目的,借红白喜事“广撒英雄帖”;另一方面,由于攀比思维作祟,“份子钱”也水涨船高。结果,原本正常的人情往来逐步变味,渐成负担。变味的“份子钱”令人尴尬,其背后所折射的“人情困境”也值得思考。少了“迎来送往”,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更加真诚醇厚,人们会有更多的时间思考和学习。习总书记讲过,能不能多一点学习、多一点思考,少一点无谓的应酬、少一点形式主义的东西。工作之余,多看看书,开阔知识,了解世界和国家的发展变化,寻觅历史长河里的纷繁复杂,回顾他人人生的启迪,为自己补充正向力量。于谦说:“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诸葛亮也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试想,工作之余忙于应酬,哪有“宁静”可言,又何谈“致远”?

“迎来送往”越来越少见,与之同时生活状态都在发生极大的改变。这种改变曾经令人不适应,手足无措,不知该干啥,无所事事,甚至经常出现所谓“北京瘫”“宅男”。但是随着改变的持久,很多人开始建立新的生活模式,跑步的人越来越多,去健身房的人越来越多,节假日的背包客越来越多,三五成友吟唱弹曲的也大有人在,微信圈里书籍推荐成为时尚。可喜的变化,正昭示着一种新型人际关系、社会风气、人情往来的塑造和成型,这就是时代变革的摧枯拉朽和涤荡落后。

评论一下?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