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山的新装

十一月 21, 2019/ 0 评论

文 曾璐/四川分公司

巍巍龙泉山见证着70年来古驿龙泉的沧桑巨变,“三里三”的旧时街道存在父辈们的记忆中,也是现在的他们聚会时感叹最多的,毕竟他们经历的远比我要多很多,就像我不能够想象曾经的这座小山,在他们上世纪70年代末到来时,还有潺潺流淌的泉水响彻山涧。

或许我看到的,只是小小的一部分,而真正的改变是巨大的,饱含着满满的幸福,在一点一滴中渗入我的生活。小时候就住在山脚下,与真正的大山相比,它只是你们眼中的一个小山丘,但是对于小小的我来说,那就是山,一座对我来说很高很难爬,甚至每次只能在期末考试结束之后下定决心去征服一次的大山。

曾经的那座山留下了太多泯灭不去的记忆,学校的郊游、周末和小伙伴的相约出行,它不时常但总是穿插在我的生活中。阳春三月是它最热闹的时候,80年代开始的桃花会成为了成都人民每年一次的出游圣地。那时的我也爱那份热闹,爱那片粉色的海洋,虽然只有短短两三个星期,它就会恢复往日的安静,但每年依旧期待不已,小孩的世界总是那么简单。

慢慢的,我长大了,山的陪伴依旧在,只是自己不再去了,它依然矗立在那里,那么近也那么远。真正发现不一样时,已经是大学毕业,桃花依然在春天吸引无数的人蜂拥而至。也真正知道了原来整个龙泉山脉是那样的壮阔,不是我以为的那座小山丘。吸引人们的桃花已经在更远的山里灿烂着,对我记忆最深的山已经退耕还林,放眼望去是一片郁郁葱葱。母亲打电话来邀我回家,说周末可以一起去爬爬山,忙忙碌碌的工作生活中,发现自己陪伴父母的时间是那样的少。回家后才发现,家的对面早已经焕然一新,每次匆匆而过总是看见围栏,惊讶于怎么一直在修。陪着母亲慢慢走在山间路上,听着她念叨着这里原来是什么、那里又修了什么,我才发现,原来这里已经修成了健身步道,原先的土路早已铺上了石板,路边是精心打造的花草,我曾经觉得遥不可及的山顶,原来现在的我可以很快就走上去。踏着石板路,找不到以前爬山的感觉,却发现来的人变多了,不再像以前一样只在三月灿烂。

转眼又是十年过去,毕业工作结婚生子,我的人生越来越忙碌,偶尔会想起曾经无忧无虑的岁月。现代交通的便利已经让我可以每天窥见山的影子,却去得更少了。父母不愿离开生活了几十年的地方,而它的边上也已经规划了新的生活区,电梯公寓拔地而起,远远看去竟似它一样的高。越来越多的人来了,每天早晚锻炼的人群,每个周末带孩子游玩的父母,它已经成为公园一样的地方。偶尔周末路过,发现所有空地都停满了车,步道上的人偶尔还需要互相等待让行。还有人大清早从市区坐地铁来,走完一座山的步道再坐地铁回家吃午饭。这时,我才发现,自己每次要下很大决心去爬的山,早已成为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如今,规划中的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正在紧锣密鼓地修建中,正在打造的森林公园南北向绵延90公里,东西向跨度12公里,规划面积1275平方公里,涉及6个区县38个乡镇268个村。人们也已经不再局限于小山的步道了。更多的人会沿着山路往更远的绿道去。

写下这些文字时,正好看到了统计局关于家乡的数据统计,1949年的龙泉,全区GDP只有0.13亿元,2018年的GDP为1302.8亿元。当70年前的龙泉人民面对半干旱、植被稀疏的龙泉山,为温饱问题发愁时,谁能想到这个地方有一天能以“花海、瓜果、汽车”载誉内外。

我找母亲要到了两张很有意思的图片。左边的那片绿色,虽然不完整,但大家可以想像一下曾经的三月,全是粉色海洋的感觉。父母不愿意搬走的原因恐怕就在这里吧。为之奋斗付出了整个青春的地方,曾经全是田地的这片土地盖上了新房,沿着笔直的马路,他们会想到曾经的那条乡间土路,住进新房的他们,往山上走,去找寻曾经的记忆,只需要花几分钟时间。

80后的我是父母眼中幸福的一代,其实我想告诉他们,不论是哪一个年代的我们,生活在新中国的建设中,都是最幸福的一代。

(本文系华安保险庆祝新中国成立 70 周年“奋进新时代 追梦华安人”主题征文大赛优秀奖作品)

评论一下?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