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的中国字
文 凌芝/广西分公司
每当夜晚抬头仰望星空,看到闪烁着微光的群星,觉得星很小,只是一个点,我不禁想,若倒转视角,站在银河系的另一颗星上遥望地球,地球也变成了一个点,在地球上生存的人类就更显渺小。但,就是个体上如此渺小的人类,在地球45.4亿的漫长年岁中只占据短短一瞬的人类,却创造了如此辉煌璀璨的人类文明。而我最亲爱的祖国,我们的中华文明,无疑是这人类灿烂文明中最耀眼的那一颗星!
我对祖国的爱很广阔,我爱她的悠久历史,爱她的深厚文化,爱她的壮美山河,爱她的勤劳人民;我对祖国的爱也很具象,我最爱中国的汉字,无论是她的发展历程、优美形态还是她丰富多彩的内涵,都深深吸引着我,指引着我,也一直陪伴着我,在我的人生旅途中,娓娓地向我诉说着,也让我能够通过她畅意地表达着。
她的身世悠远如迷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而中国汉字的发展史却几乎达到了1万年甚至更久远,目前仍未有定论。中国的文化得以保留和传承,与文字的统一性密不可分。无论是何年代、何朝代,而或同一朝代不同的政治、权力主体,大多都只是用一种版本一个系列的文字;无论各地域的人们说着如何大相径庭的地方语言,转化为书面的文字,也基本都是一致的,这就是发展至今的中国汉字。中国汉字让自古以来的中华文化传承有了一个统一的载体,加上文化商贸的不断交融与发展,更是将文化的范围逐渐圈划出,形成了今日中国的大致地理轮廓。
在文字的发展过程中,与其相关联的文明也会保持延续。一些我们已知的其他古老文明的文字,例如埃及的圣书字、苏美尔的楔形文字、玛雅文字,都在岁月的洗刷中被取代或消失,文字的断裂也意味着这些文明的衰落,而中国汉字却一直保有着她的旺盛生命力,于是,中国的古老文明自然也如同文字的生命力一样,长寿绵延。如今,我们还能读到几千年前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领略到几千年前古人如何治国、如何用精湛的兵法打仗、如何用“心学”思考人生的风采,并从他们的种种理念和丰富宝贵的经验中吸取精华、学以致用,这都要感谢这些向我们长途跋涉而来的中国汉字。
她的身姿婀娜优美
许多人小时候都练过书法,大多是从楷书开始学,等接触书法多了,并喜欢上书法开始深入了解后,才知道今天最常用的楷书字体的文字形态,实际上已经是经过了几个时期的长久演变才形成,大致分为篆、隶、楷、行、草等书体,而每一项又有细分,如篆体可分为大篆和小篆,大篆又可分为金文、钟鼎文、石鼓文等。每一种形态,都与当时的社会发展、政治需求、以及风土人情关系紧密。随着历史发展,汉字的表现逐渐与艺术审美联系起来,书写汉字也逐渐从信息传递的载体变成一种视觉上的艺术形式。难能可贵的是,虽然这些书体是按时间先后出现的,但各种书体之间既有关联又各有其独特的生命力,没有因为时间的流逝而被磨灭或兼并,而是迄今都能自成一体、各领风骚。
在这丰富的文字形态之下,还隐含着另一个宝藏,那就是书写者的个人意识和情感抒发。王羲之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之所以能够千古流传,被各朝各代的书法家、贵族以及统治阶层们推崇,不仅在于他的高超书法技艺,更在于他在书写时所处的畅快氛围,以及代入作品中的个人灵感、情感!《兰亭序》是行书的代表作,其中出现的二十一个“之”字无一相同,各具特色,这也充分展示出中国书法“变”与“不变”的巨大魅力,变的是形态或语义,不变的是这个字本身,还是那个“之”,笔画始终也就是一点,一横折、一捺。中国人的智慧也似如此,就算在这小小的方寸之间,也能创造出千变万化、多姿多彩。
时至今日,书法爱好者们都会选择自己喜爱的某一种或几种书体来练习,有人说,如能把一种书体练好练精,已属不易。这运笔帷幄的来来回回中,或带着对汉字的尊崇与热爱,或带着笃定与坚决的荡气回肠、或带着伤感悲愤、恣意开怀的心情,也或者带着对世事的透彻淡泊、通达开阔,这些都将随着笔端带出的浓墨传递入纸,展现在每个文字上。
美学家宗华白先生说过,书法“无色而具画图的灿烂,无声而有音乐的和谐”。我想,应该没有哪一种文字可以像中国汉字这样能够在艺术上有如此高的成就和地位了吧!
她的气质幽香胜兰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当读到这首唐代诗人柳宗元的《江雪》,你是不是和我一样,眼前出现了一幅大雪纷飞,天寒地冻之下,在江边坐着一个垂钓渔翁的画卷。短短二十个字,字字珠玑,不仅把景色描绘得栩栩如生,也表达出了诗人当时苦中作乐的豁达心情,这就是中国汉字独特的内涵美。
中国约十万多个汉字,就像十万多个不同的人,各有各的样貌性格,各有各的精彩故事。虽然我们现在常用的汉字只有约3000个,但许多古老的汉字依然在文化艺术领域保有一席之地,他们像一尊尊价值连城的古董,带着自己的精彩故事,安安静静地沉淀在历史的角落里,只等一天被人们拿出来擦亮、把玩、欣赏。例如《山海经》中的神兽“驺虞”的“驺”字,我们很多人都不知如何念,但是“驺虞”二字背后却有着丰富的寓意与故事,它是古代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仁兽祥瑞之兽,大小如同老虎,身上有五种颜色的斑纹,尾巴比身体长,骑上它可日行千里,它生性仁慈,连青草也不忍践踏,传说君王若是施行德政就会出现,被视为仁德忠义的象征。在2018年上映的欧美大片《神奇动物在哪里2》还把这一神兽进行了还原,令人印象深刻。
每一个字都有生命,字和字的组合,句和句的排列,又会创造出新的含义。我很喜欢读中国的优秀文学作品,可能外国的一些文学作品在立意和构思上更能吸引人,让人总想快点读下去,但是中国的文学作品,光是看读那些优美的文字就已经够让人心醉的了,有时候,我会忘记去追赶剧情,而是慢下来,甚至停下来,把一些描写得好的片段语句,反复品读,享受其中。这其实也和中国的作家在创作时对文字的精雕细琢有关,唐代诗人贾岛“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才得出了“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千古名句,钱钟书写《围城》写了两年,每日只写五百字,终于写出了经典的“新儒林外史”《围城》,这是他人生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长篇小说。
无论是诗词歌赋,散文小说,还是各种记叙杂文,从古至今,汉字积累了厚重深沉的历史和中华几千年瑰丽的文化,让我们今天得以从这些文字中,穿越到不同时代看中国,了解在我们足下的这片土地上曾经发生过的多少可歌可泣、惊天动地的故事。
她的声线宛转悠扬
韵律,本是属于乐曲的,但是汉字也能共享这个词汇,从《诗经》《楚辞》、乐府,到五言七言,无不透着韵律,可咏可歌,即使不识字的孩子,也能在起起伏伏的韵律节奏中把一首长诗念唱得朗朗上口。“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很多人都会用《诗经》《楚辞》中的词汇起名,比如“琼瑶”“徽因”“思成”“静姝”等等,这些词汇不仅寓意好,而且实在太浪漫美好、太悦耳动听。
新中国成立之前,能够有条件读书的人不多,但就算是再没文化草根出身的统治者,都知道文化力量的强大,一首打油诗,一个街头巷尾口口相传的故事,都有可能最后影响政权的威信和根基,无论是旧时的说书人,还是战争时期的演讲者,都需要以生动的文字内涵为基础,通过文字的声音去传递信息,表达意识形态上的理念、愿望,引发大众的共鸣。我们的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在选定为国歌之前,还专门召开了讨论会,是否符合作为国歌的特质,有人提出质疑,新中国马上要成立了,再唱“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不合适,毛主席、周总理当时都一致表示,就算新中国成立了,也不能失去民族的危机意识,居安思危的思想一定不能忘,这首歌很合适!所以今天,当我们高唱国歌时,依然能从这抑扬顿挫、高亢激昂的歌词曲调中,感受到血脉扩张、激情澎湃!仿佛看到硝烟战火里中华民族无所畏惧的英勇抗争、看到中华民族在新中国旗帜下焕发出的熠熠光彩,看到一个强大的中国在新时代的崛起!“起来!起来!起来!”“前进!前进!前进进!”这是中国汉字代表中华民族发出的怒吼和呐喊,是任何其他文字的发音都无法媲美的最嘹亮的声音!
而今,我们有很多很多的方式来记录见证我们伟大祖国的繁荣昌盛,人民的幸福生活,但是我想,我们的汉字依然是排列在这所有的方式之前,最有资格来记录今天的盛世中华!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就深深扎根在这一个个方块汉字的字里行间,她不再是单纯的一笔一划,而是脉络清晰、有血有肉、有思想有灵魂的民族印记!她连接着祖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连接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更连接着我们中华儿女对祖国母亲的美好祝福与愿望!
我最爱中国的汉字,更爱我这强盛伟大的祖国!
(本文系华安保险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奋进新时代 追梦华安人”主题征文大赛二等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