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科技”,健康险高质量发展的新燃点

十二月 26, 2019/ 0 评论

文 黄伟强/人身险部

健康险,旨在为被保险人提供风险保障和健康管理,近年来,获得飞速发展。中国的健康险保费收入从2000年的65亿增长到2018年的5448亿,年均增长27.89%;健康险保费的行业占比也已经从2000年的4.06%增长到2018年的14.33%。2019年1-9月,健康险保费收入更是高达5677亿,行业占比达到16.45%。基于上述数据,结合最近几年健康险的发展,可以预计,2020年,我国的健康险保费收入将接近1万亿;预计2025年将超过财产险的保费收入,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寿险、意健险、财产险)。

2016年,一款百万医疗保险以极低的费率、极高的保障(百万住院报销)把健康险重新拉回公众视野,各家公司随即纷纷模仿,保障越来越高,价格却越来越便宜。三年过去了,健康险频登热搜,成为中国保险界的“网红”。近乎“疯狂”的现象源于其未来有着巨大的想象空间,它使保险机构、创业公司、资本市场都充满了激情,并在不断地满足着保险机构、创业公司、资本市场的各方冲动……
但无论资本多疯狂,我们仍需保留冷静与理性,发现行业痛点,因为疯狂不代表可以忘记风险,如果只有疯狂,没有“冷静与理性”,那就不是疯狂,是真的疯了。

一、健康险发展痛点

正如开篇所言,虽然健康险得到长足发展,但在健康险的业务流程中,产品开发、产品营销、产品销售、承保及核保、理赔服务与医疗网络等等方面,依然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发展痛点。这些痛点的解决需要科技的赋能,特别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应用。“保险+科技”将助力保险业转型,让保险业从过去的“跑马圈地”转向高质量发展。

(一)产品开发

目前,市场上的健康险产品同质化严重。健康险产品的精准定价依赖于疾病的病发率、医疗费用的明细数据及通胀比例、每个投保人的个人数据等。目前各家保险公司都普遍缺乏这些数据,更多依赖于再保险公司以及稍显不准确的历史经验数据,“不准确”源于系统搭建不完善,人工录入错误等原因。数据质量不高,产品定价不准确,保费充足度低,进而导致保险公司单险种盈利能力弱,无法以客户需求为中心开发保险产品。与此同时,健康险产品的开发人员配置缺乏,大量产品的开发都未能满足客户的实际需求。

(二)产品营销

当前,尽管互联网保险已经取得巨大发展,且各大保险公司也通过自建平台或者合作的方式进行互联网创新营销。但整体的营销手段仍较单一,无法针对客户进行精准营销。此外,各家保险公司的品牌认知度普遍较低,消费者在选择时并没有特别偏好,这导致客户对保险公司的粘性低,影响二次营销。相比于寿险及财险产品,健康险产品的形态复杂,消费者对健康险的认知度低,保险公司传统的营销方式无法激起消费者的购买意愿。

(三)产品销售

当下,健康险之争实为强渠道的比拼。相比之下,保险公司开拓渠道的销售能力较弱,尤其是产险公司,使得保险企业开展相关业务主要依赖于具有优势的渠道,造成面向的客户群体单一,其中不乏大量的高风险人群;销售费用高,即便是互联网渠道,如果是通过第三方平台销售,保单获取成本也可能会高至60%,影响产品盈利能力;健康险产品的销售需要专业讲解才能帮助客户更好理解,但保险公司的销售人员往往缺乏健康险的专业知识,影响了产品的销售效率。

(四)承保及核保

目前保险的承保/核保环节中仍存在大量人工介入的基础性工作,数据录入、资料上传等,增加保险公司的运营成本;资料繁琐、流程慢也影响了客户体验以及消费者对品牌的认可度,降低客户对保险公司的粘性。个人业务上,销售人员未能履行“第一核保人”的职责,且保险公司缺乏有效的风险识别能力,难以控制逆选择的发生,影响盈利能力。团体业务上,由于企业的议价能力强,基于业务的压力,保险公司可能会降低标准,无法严格执行既定的核保政策,难以平衡业务的发展与风险的管控。

(五)理赔服务与医疗网络

尽管监管部门对保险公司的理赔服务能力做出要求,但受限于科技技术等方面,目前的保险公司仍缺乏高效的理赔处理手段,导致理赔审核时间过长、客户对理赔结果不满意、投诉率高,进而影响公司品牌形象与客户满意度;相比欧美国家的HMO模式,我国各家保险公司缺乏有效且完善的医疗网络服务体系,仅通过与独立的医疗机构合作为客户提供医疗服务,无论在服务范围或是效率上均无法满足客户的需求,也难以有效管控个人客户及企业团体客户过度医疗或是医疗欺诈,造成不必要的费用支出,降低客户满意度。

二、健康险亟需科技助力

纵观全球,国际市场资本动态再次透露出保险与科技合作的趋势:数据分析和风险管理解决方案提供商REG获得240万英镑融资;区块链保险倡议组织B3i获得日本SBI集团约190万美元投资;资产分析初创公司ArturoAI完成种子系列融资并正式从美国家庭保险中拆分;伦敦保险科技初创公司Setoo与在线旅行社lm集团合作提供创新保险产品、保险科技初创公司INSHUR和Uber合作提供保险服务。

聚焦国内,仅2018年,保险科技领域就发生并购融资约42起,同比增长24%,共有38家保险科创企业获得资本支持。如瑞士再保险北京分公司与腾讯旗下的微众银行合作,正在研究新的人工智能模型在再保险方面的潜在应用;中国平安集团旗下的平安产险人工智能团队在国际票据扫描件文字识别和信息提取大赛中击败国内外百余家参赛单位和队伍,斩获世界第一。平安产险表示,未来将持续探索AI技术的场景化落地应用,加速向科技转型。在InsurancePOST发布的2019年度全球保险科技百强公司榜单中,我国保险科技代表平台微保首次入榜即获第一。

对于健康险而言,正如oscar Health的口号那样:“我们不是选择健康人作为自己的客户,而是让自己的客户变得更健康。”但面对上文提出的问题,特别是在我国保险业发展相对国外发达国家起步较晚的前提下,健康险唯有结合科技,才会更有竞争力,才能让消费者更健康。在科技创新的推动下,我国保险业实现高质量发展之路才能将增添更多可能性。

“保险+科技”并非只是在科技上做健康险,而是基于科技的底层技术,运用科技的思维,对传统健康险业务全流程的各个环节进行“破坏性”的创新。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解决痛点,保持冷静与理性,抑制“疯狂”,成就未来健康险的无限可能。接下来,笔者拟从以下几个角度思考,科技如何赋能健康险:

(一)保险公司

主要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结合健康险及健康医疗的专业知识,为现有健康险运营流程做减法,打造全新的健康险运营模式,让健康险回归保障的价值链条。

一是承保及核保方面,运用大数据搭建智能的核保风险模型判断投保人的风险级别,从而对数据所代表的风险进行更准确定价,实现精度更高,速度更快。

二是理赔方面,利用物联网设备侦测投保标的状态,一旦出现事故,系统可以在投保人报案前开始走理赔流程;运用大数据搭建反欺诈模型、人工智能简化理赔流程、提升理赔效率,降低运营成本。

三是营销及转化方面,利用大数据,洞察并挖掘用户需求,深入场景,提前干预,精准投放。

四是服务方面,保险的生命是服务,针对客户咨询的信息,围绕客户挖掘新信息,智能模型描绘客户立体画像,从而能够有的放矢,去满足客户的潜在需求——不仅仅是销售保险产品,更是提供增值服务。

(二)消费者

主要是为消费者打造健康管理以及疾病管理的“智能”管家。例如:

健康预防及管理方面,结合人工智能及物联网技术,提供可帮助日常健康评测、健康管理,包括记录慢性病相关信息并管理用药依从性的健康科技应用或可穿戴设备。如众安在线推出的我国首款与可穿戴设备及运动大数据结合的健康管理计划“步步保”,通过大数据及设备记录的消费者每天的步数来确定保险产品的保费、保额,实现差异化定价。

治疗渠道方面,针对当下医疗资源紧张,医疗信息反馈延迟的情况,提供包括在线问诊服务、在线咨询、在线自我诊断等健康科技应用。

供药渠道方面,提供O2O药品交易平台,基于不同客户的不同健康情况赋予不同的交易权限,并运用区块链技术保证药品的安全性。

学习平台方面,提供线上的智能平台或应用,为消费者带去健康管理知识,也为其中的病患提供交流平台。

(三)医疗服务提供者

主要是基于AI技术与健康医疗的专业知识结合,通过智能硬件为客户提供专业且个性化的健康医疗服务,例如:

获取临床信息:通过为医院临床提供临床用药指南、临床信息教育、病患管理等健康科技应用,获取最新临床信息;

病患咨询:通过大数据及人工智能技术与健康医疗的专业知识结合,为病患提供安全专业的疾病咨询平台,也可舒缓当下医务工作者的工作压力;

医生社群:提供包括但不仅限于网上及移动客户端,用于医生交流信息的论坛及健康科技应用。

综上,科技将促进保险业经营模式的革新,健康险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科技的赋能。我国健康险的未来,在于我们对健康险产业链的认知,只有链条上的每一个环节都与科技相结合,才能进一步加深保险公司与客户的互动交流,提高客户对产品的理解程度并更加激发客户的消费欲望,形成良好的正反馈。凭借良好的正反馈,保险公司才能增添持续发展的新动力,我国的健康险才能迎来高质量发展的新燃点。

评论一下?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