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如何配置保险产品
文 黄本明/健康保险事业部副总经理
当下,年轻人面临越来越大的职场压力,经济基础一般又比较薄弱,即使近年来在互联网的驱动下保险购买率不断攀升,也仍有许多年轻人认为自己身体好、没病没灾,用不到保险;有的则觉得有社保就万事大吉了,更有甚者,认为社保都是多余,这无异于在“裸奔”。而一旦风险降临,仅靠自身很难承担,还可能因沉重的负担拖累家庭。所以,年轻人也应该通过合理配置保险,来尽早转移生活中面临的各方风险,可以更有底气去迎接人生挑战,让生活更潇洒自如。
(一)了解保险产品种类
在选择适合自己的保障方案之前,大家其实都应该先了解一下保险产品的类型,常见的人身保障类保险包括:意外险、医疗险、重疾险和寿险。
意外险: 针对意外风险(身故、伤残、磕磕碰碰、猫抓狗咬等)导致的保险责任事故进行赔偿,包括意外身故、意外伤残和意外医疗。独自在外打拼的年轻人,居住、饮食、出行等意外风险明显增加,意外险可以有效规避这类风险。其中,我个人首推个人综合意外险,也就是无论任何意外原因造成的伤害和医疗责任都可以赔付的意外险;如果出差比较频繁,也可以考虑增加购买附加的交通工具意外险,比如航空意外险等。
医疗险:主要是住院医疗险,承担因疾病导致的住院期间的合理医疗费用,花多少报销多少,最多不超过花出去的医疗费用。现代年轻人不规律的作息和饮食,加上工作和生活上的压力,常常影响身体免疫力,一旦生病,就需要支出不少的医疗费用,如若发生像癌症这类重大疾病,医药费更高达十万甚至是几十万。这时,可以实报实销的医疗险,如百万医疗险,能够让年轻人安心治疗,减少后顾之忧。
重疾险:针对重疾住院治疗造成无法工作带来的收入损失和后期的康复费用进行赔付,以达到确诊重疾或者达到疾病的约定状态作为赔付条件。重疾险的本质是收入损失险,经历一场大病,医疗费用很可能只是冰山一角,其它隐性费用,例如生活费、营养费、看护费、工资损失,一般都无法通过医疗险来报销。重疾险有很多产品形态和类型,一年期、定期、终身,重症、中症、轻症,是否包含身故责任、癌症是否单独分组、能否多次赔付,疾病种类数量多少等,可以充分针对保障需求来选择,总的来说,责任越多,费率就越贵。
寿险: 针对身故和全残进行赔付,除了合同免除责任的身故情况(如酒驾,吸毒,自伤,战争等),只要死亡或者全残,就可以得到保额的赔偿。购买寿险后,一旦不幸离世,也能够继续守护家人,给爸妈留些养老钱,或是支持爱人、孩子继续生活。
以上四类保险其实是一种相互补充的关系,拥有了四类保障才算是拥有一份比较完整的人身保障方案。各个年龄段面对的风险不同,收入结构不同,在保险的选择上,也是存在差异、有所侧重。年轻群体可以根据自身的经济能力和预算,规划和调整产品、保额、保障年限以及缴费年限等,为自己度身定制保障方案。
(二)不同年龄段特点与配置建议
对于00后、95前(20-25岁)的年轻人来说:初入社会,拥有保障更安心
特点:初入社会,身体健康;刚参加工作收入有限,有的是家里顶梁柱可能还要寄钱补贴父母,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喜欢超前消费,大多单身并且是月光族,手头资金不多。
主要风险:身体好,患重疾的概率低,再怎么作,恢复能力都比较强,体检的时候也很少出问题,但意外和疾病风险不容忽视。对于日常出勤的上班族,最大的风险就是意外,尤其需要关注车祸意外,保险公司年度理赔报告显示,前十大意外中,私家车意外就占了九成。
建议配置:刚刚入职的年轻人财富积累才刚刚开始,没有太大能力去负担费率较高的终身重疾险,所以建议在预算有限的情况下,先购买一份意外险和医疗险,例如百万医疗险和综合意外险,都是性价比非常高的险种,保额高价格低,一年一买的模式更加灵活,特别适合初入职场的年轻人。如果还有余钱,预算比较充足,建议购买消费型的定期重疾险(例如10年期、20年期),保费低保额高,可以用最低的成本消除短期的担忧,保额可以先买10万-20万;若觉得保额不够,可以等收入增加后再加保或购买终身保障型的保险产品。
对于95后、90前(25-30岁)来说:职场白领,保障进阶更全面
特点:已经工作了一些年头,大多有了一定积蓄;但事业处于拼搏阶段,压力山大,不少人还要支付房贷车贷,是家庭的经济顶梁柱。
主要风险:加班加点、不良作息和饮食使得身体开始出现一些小毛病,很多人顾不上体育锻炼,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一些健康风险就此埋下了种子;事业处于拼搏期,出差、应酬增多,意外风险增加。
建议配置:这个阶段,买保险的时候大概率仍可以按“标准体”(健康体)承保,产品选择面很广,但基于风险开始产生微妙变化,需要开始考虑配置重疾险和寿险,意外险则可以偏重于考虑工作性质相关的伤害或是户外运动可能发生的伤害。最好能够保障齐全,如果经济条件不允许,寿险可以适当往后放放,等资金充足了再买;但长期重疾险建议及早配置,并尽可能增加保额。如果预算不够或终身保额不高,也可以通过一年期或定期产品来加码,重疾险总保额应在50万元以上。这个阶段购买寿险,价格便宜、杠杆高,总保额也应在50万元以上。意外险、医疗险的保额则应在100万以上。这样的保障组合,对职场白领而言,应对日常的风险基本足够。当然,对于收入条件更好,或已成为职场精英的人士,保额还可以增加、翻倍,保险责任的选择上还可更全面更多样,比如重疾险选择多次赔付、医疗险选择免赔额更低等等。
对于80后(30-40岁)来说:职场精英,保障提升更充足
特点:过了而立之年,事业稳定,大多已步入成家立业有娃阶段,是家庭的经济支柱,必须自己先拥有保障,才能保护父母、子女,但是家庭支出较大,包括购房购车支出、每月房贷车贷、社交支出,孩子开始上学,父母六七十岁多少难免有病痛,同时自身在这个年龄段也是慢性病、重大疾病的高发期。
主要风险:人一超过30岁,代谢变慢,更容易出现各种健康上的问题。作为职场精英,有人开始走上事业高峰,工作都比较忙碌;加上平常饮食、作息习惯不好,日积月累的坏毛病就会慢慢反应在身体上,意外健康的风险随之上升;倘若体检时出现一些状况,买保险的时候就很难以标准体、健康体投保,不仅可能费用增加,产品的选择面也会变窄。
建议配置:这一阶段的保障必须全面,在此基础上提升保障水平。医疗险除了百万医疗险,还可以考虑普通医疗险(一般免赔额较低,可解决百万医疗险免赔额部分),重疾险要尽早尽量购买长期重疾险,确保备有终身的保障;预算充足的,还要考虑提高重疾险保额、扩大重疾责任。出于家庭的责任——我不在,谁来照顾我所爱的那些人——这个阶段寿险也显得非常重要,需要通过终身寿险或定期寿险保障,留下资金解决父母养老、子女教育以及房贷还款等问题。经济条件好的,还可配置高端医疗险、海外医疗险,以及个人健康管理服务。
(三)配置保险需要遵守四大原则
1.及早买,不拖延。对于年轻人来说,买保险更有优势,不仅保费便宜,也更容易投保成功,能够保障的时间更久。否则,随着年龄推移,保费越来越贵,保额越来越低,那个时候才感叹“买保险难”恐怕为时已晚。
2.先保障,后理财。对于保险来说,保命的钱比保钱的价值来得重要,保大病的比保小病的重要。因此,建议先买人身保障类的保险,再考虑理财类保险。年轻人喜欢投资赚钱本无可厚非,但保险理财的原则是先保障后理财,尽量把保障做全面。
3.分段买,保额足。要根据每个阶段的风险不同决定险种的优先级,根据当期的收入水平、支出、资产负债情况决定保额,可分阶段购买、多次配置,不必追求一次到位。可以参考标准普尔家庭配置象限图(见下图)的家庭资产分配方式,年缴保费一般是年收入的20%左右,而单身时期保费占年收入的10%比较合理,有了家庭以后保费最好占据家庭年收入的15%-20%。保费太高、压力大影响生活品质和续保,保费太少则达不到保障效果。
4.长短搭配、团个结合。对于四类保障而言,保额配置要合理,否则“意料之外”来临时,保险就无法切实发挥风险转移的作用,比如重疾保额一般是年收入3-5倍,如果由于预算不足导致长期保障的保额不够,就要以一年期或定期产品来弥补,实现长短搭配、保障充足。对于已经通过所在公司或单位参加团体员工福利保险的年轻人来说,不能仅依赖于这份员工保障,而应重点考虑个人购买保险,避免因变换工作、单位不续保而无法获得保障,并尽可能加入团体或家庭保单,增强个人及家庭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
总而言之,年轻人正处于打拼的年代,工作生活都不容易,务必要明确,我们的奋斗是为美好的生活,而不是透支自己的身体。意外就是意料之外,风险总会与生活不期而遇。购买保险,其实就是年轻时做年老时的准备,健康时做风险时的准备。有了保险的保障,才能在人生的各个阶段,减少诸多后顾之忧,让工作和生活更加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