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群

七月 24, 2020/ 0 评论

文 浓香/北京

现如今,一个人总会有几个同学群。

微信的发达,让每个人对同学和青春时光的留恋,有了实实在在的寄托。小学群的嬉闹,大家仿佛又回到孩提时代,互相的记忆与群里照片的巨大变化,令感叹和惊讶此起彼伏。有时候小学班主任老师也会被请进群里,但白发苍苍的老人,已经不习惯喧嚣和热闹。中学群的思恋,很多人悄悄打听当初那一份青涩的爱恋,也有直爽人士的肆无忌惮,大声宣告对校花校草的敬仰,于是群里打成一片笑成一团。大学群依然矜持,相互间的问候,依然是绅士般的客气和礼貌,时不时在群里冒出来的学术成果、企业产品、机关升迁、儿女佳绩、家庭财富,大家的赞叹充满别样味道。

青春的记忆,留给所有人的都是水一样的清澈见底。生命的自然规律,决定着有那么一段时光,演绎出来的故事真情动人,令人终生难忘。“青春的土壤中,只有记忆是潮湿的。我们不是植物,不能在这块土地上生生不息,当我们回眸青春仿佛有种说不出的痛。很多人问我:青春的诀别是否意味着年迈的将近。其实青春,它一直都在继续。”这是微博上一位中年人的感慨。他不是诗人,所以他的诗句没啥文采,并不精美。但是,却反映了任何一个普通人,都对青春岁月有着自己的理解和记忆。这份记忆在十几或者几十年后,在微信群里出现时,有时候面目全非。建群容易,交流难,保持交流的热度更难。可能每一个进群的人,都是在追寻记忆里的自己的和回忆里的别人,但往往事与愿违,相差甚远。多年的生活阅历,其实已经改变了许多人,包括容颜、心态、言谈举止。而永留在记忆的印象,去和现实里同学对接,失望、伤害甚至矛盾就会产生。有人这么描述:记得上学的时候,上过一堂印象深刻的班会,班会主题是20年后再相会。当时大家的想象力,无论怎样丰富,可能也不会想到20年后我们会是这样的光景。而且,人到中年,心态已非昨日,各人有各人的生活,已经很难再像学生时代那样朝夕相处打成一片,无论怎样,都可以理解。也许建群不久,大家就会无话可说,甚至退群的不在少数。这不是世态炎凉,而是客观现实。

同学群,应该成为理智之群。理智,是一个成年人的基本标准。失去理智,事情就会向相反的方向发展。理智就是要避免情绪化。一匹骆驼在沙漠里跋涉,正午的太阳像个大火球,它又饿又渴,焦躁万分。这时,一块玻璃碎片硌了它一下。它马上被激怒了,狠狠地将玻璃踢了出去,却不小心将脚掌划了一个口子,鲜血染红了沙砾。生气的骆驼一瘸一拐地走,血迹却引来秃鹫和狼。骆驼没命的狂奔,像一只无头苍蝇东突西突,仓皇中跑到食人蚁巢附近。鲜血的腥味引得食人蚁倾巢而出,瞬间将骆驼化为白骨。理智在群,少一些情绪化思维和语言,就能重新构建同学关系。青春时代的两小无猜、青涩记忆不是永远,但却是建立新关系的良好基础。通过理智的了解,大家互相更加信任互相帮助,才会使这样的群更有存在的意义。

同学群,应该成为无用之群。更多的人其实认为,同学群主题鲜明,就是回忆过去,因此倡导微信群是“无用之群”。无用之群,是给大家一种约束,少掺杂世俗的东西,纯回忆过去的那些有意思的事情。大家聊聊宿舍的那些同学,聊聊校园故事,聊聊各位老师的讲课,聊聊过去对人生的理解,等等,大家反而无拘无束。无用之群,也是一种大智慧。日常生活的烦恼芜杂,也需要一种精神的放松和休息,这是一种智慧之举。电影《芳华》,作为一部回忆青春的作品,作者严歌苓和导演冯小刚想传达的一个理念是:活在集体中,保持你自己,不要对这个集体寄予任何不切实际的奢望,你只能和你的同类续写人生,其余的都是浮云。

评论一下?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