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预见,良善蓄能 ——李光荣博士在第十三届保险文化与品牌 创新论坛上的讲话

十一月 24, 2020/ 0 评论

编前语:
10月23日,由保险文化杂志社、中国保险康养产业联盟主办的第十三届中国保险文化与品牌创新论坛暨第三届中国保险康养产业创新论坛在云南丽江揭幕。本届论坛以“预见·蓄能”为主题,探讨行业未来预见。李光荣博士作为文化论坛主题发言特约嘉宾,在论坛中以《理性预见 良善蓄能》为题,发表主题演讲,与现场的200多名业界专家学者、保险主体领导嘉宾一同探讨:在风云变幻的经济格局中,如何洞察事物本质,保持定力把握机会,预见未来,蓄能制胜。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蔓延,其导致的经济衰退极有可能是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一次,金融保险行业也没能幸免,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此次巨灾事件引发的经济衰退,既导致保险需求急剧下降,又倒逼保险在线业务加速发展。新冠肺炎疫情是飞来横祸,出乎我们所有人的预料,更不要说做出准确预测了。但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亲自部署下,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以人为本”、“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指导下,中国取得了抗疫的巨大成功,中国经济和中国保险业在全球均是“一枝独秀”,彰显了我们巨大的文化和体制优势,很值得我们深思和总结。

回顾一百多年来,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到战后持续近半个世纪的美苏争霸,冷战后期掺杂着中美建交、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经济金融领域则从自由市场主义转向政府干预主义,从东南亚金融危机到华尔街金融风暴,从中美贸易战到新冠肺炎疫情。上述历史变迁中,诸多不确定因素相互交织,催生世界格局风云变幻,使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而无论世界格局的外在表现如何变化,催生世界格局变化的内在因素如何复杂,在应对这些复杂格局变化的过程中,我认为其中的本质规律是不变的,涉及人性的主要理念是共通的,这既是规律的普遍适用,又是人文的光辉普照。同理,我认为只要我们保持理性,保持善良,就能透过现象洞察事物本质,就能保持定力把握机会,预见未来,蓄能制胜。

以下谨围绕金融保险领域谈谈我的体会:

一、遵循规律,保持理性

如何增强自身的预见性?只有站得更高,才能看得更远。这个高不但是物理的高度,就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而且是理念的高度,问泉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要您站在先进文化理念的高度认识和分析问题,就一定会更加全面、透彻,更加理性、深刻,更有指导性和操作性。

首先,要坚持正确的理念。作为金融企业和金融从业者,越是在经济动荡不安、影响因素反复无常的时候,越是要坚持正确的理念,选择做正确的事。理念解决的是金融保险为谁的问题——“保险姓保”,首先要想方设法为老百姓提供最好的风险保障,要通过保险投资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为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发挥保险的社会稳定器和经济助推器的作用。这就需要我们正确对待和处理国家、社会、员工、股东四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国家利益至高无上,社会利益高于公司利益,员工利益高于股东利益,最后是股东利益。只有摆正了这四种关系,才能做到对事物的理性研判、对经营的理性操作。

其次,要把握客观的理论。概括而言,金融保险发展应遵循“三个三”理论。首先是金融企业的“三个属性”:一是经济属性,要盈利;二是金融属性,要发挥资金融通功能;三是社会属性,要承担社会责任。其次是金融企业“价值三要素”,即客户资源、营销网络、产品和服务;第三是金融企业的“三个能力”,即风控能力、资本能力和规模能力。

前些年发生的某某系以隐蔽加分散形式,突破国家一参一控的监管规定,控制了许多金融牌照,违背了金融企业的透明、规模效应原则,不但企业发展不起来,还突破了法律红线,最终一地鸡毛。因此对于金融机构而言,这三个能力是最基本、最主要的。对上述客观理论的把握,也就是对金融事务本质规律的把握。

第三,要保持操作的理性。有了正确的理念和客观的理论做基础,就有可能做到理性预见,良善蓄能,使金融行为符合金融规律,保持操作的理性。而要做到理性操作,就必须把握事物发展的逻辑,凡是逻辑上走不通的一定有问题,理性只会迟到,但不会缺席。

我认为,对“三理”,即理念、理论、理性的坚持和把握,对金融保险企业预见未来,蓄能制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把握趋势,修炼内功

保持理性,尊重逻辑,遵循金融保险发展的本质规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预见未来的发展趋势,在趋势中把握机会,实现持续健康发展。如何把握趋势呢?我认为至少要做好以下三点:

首先要认清趋势。要把握趋势就必须先认清趋势,面对事情的发展变化,既要保持敏锐的洞察力和判断力,又要做艰苦认真、周密细致的调查工作。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周期加快的不确定性时代,一切都在变化,充满了困惑和焦虑,不但微观产品技术的迭代速度越来越快,而且宏观政经环境和中观业态模式的周期转换也越来越快,包括消费互联网向产业互联网的转换,资金瓶颈(银保模式)向资产瓶颈(证保模式)的转换,顺周期向逆周期的转换,原来世界各国相对协调发展向当前核心大国全面摩擦对抗的转换,原来传统的工业时代以贸易为主的全球化向未来数字时代以科技为主的全球化转换(人和货物流动转换为数据和服务流动),我国金融行业由相对开放向全方位开放的转换,发展格局由原来内外循环并重向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互相促进的转换。以上这些转换处在什么阶段,将经历什么样的过程,对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如何,都需要我们深入分析,认真对待。
其次要修炼内功。对金融保险而言,无论是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工具,还是经济社会环境、国内国际格局等,都是外因。外因只能助推或延缓金融保险发展的进程,不改变金融保险发展的本质。决定金融保险发展方向的主要是其本源,即金融保险发展的本质规律。如何运用外因的力量,使金融保险更好地回归本源,发挥其本源价值,需要我们加强内功修炼。如何练好内功?我要求我所在的企业主要做好以下四点准备:

一是要做好文化上的准备。要树立长期价值观,不忘初心,不忘自身使命和责任,保持持续进化、反复迭代,只有这样才能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二是要做好战略上的准备。面对未来的挑战和机遇,要在战略层面,做好顶层设计,做好整体布局和统筹安排,这样会更有效。

三是要做好治理上的准备。要主动治理,主动接受监管,加强行业自律,主动规范自身行为,主动接受公众和媒体监督。

四是要做好资源上的准备。要在人才、资金、技术等方面做好长期积累和准备,这样才能厚积薄发,保持持续进化,华为就是这么做的。华为每年研发投入150亿到200亿美元,投入强度在世界排名前五,至少有700名数学家、800多名物理学家、120多名化学家、6000-7000名基础研究专家、6万多名工程师,所以华为能够保持长期竞争优势。

最后要顺势而为。练好内功的同时,要强化调研,认清趋势,消除困惑。认清趋势之后要顺势而为,在趋势的转换中摆脱路径依赖,警惕禀赋效应,利用替代效应,拥抱新趋势、新格局、新技术、新模式。

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我反复告诫我们的管理层,一定要有底线思维,要未雨绸缪,补短板,防风险,要短预测,勤调整,发展可以慢一点,但一定要防范最坏的情况。一直以来,我认为做事要站在四个源头,即政策、知识、信息、操作源头。如果说认清趋势是站在政策、知识、信息源头,那么顺势而为、谨慎作为便是站在操作的源头。

《三国演义》的赤壁之战中有一个经典案例,即草船借箭,诸葛亮正是凭借多年练就的一身本领,对大雾天气及这种天气下曹军反应的精准预判,才敢立下军令状:三天造好十万支箭,这是预见与蓄能完美结合的经典案例。

三、守住良知,良善蓄能

王阳明说过“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因此,做人、做企业,要心存善意和良知,以良知和善意唤来良知和善意。2010年1月日本航空宣布破产,2月份,已78岁高龄的稻盛和夫临危受命,接手了这家破产企业。他选择相信员工,相信人的心灵原本非常美好,拥有超越我们想象的伟大力量,他凭借自身具备的所有人都能认同、都能信服的纯粹至极的善念,让日航员工们受伤的心灵一步一步振作起来,团结一致,积极乐观,全身心投入重建。在没有获得政府特别优惠待遇情况下,仅仅一年后日航就创造了其历史上最高的营业利润,两年后重新上市,彻底走出困境,善意唤来了善意,是化解风险的最好方法。

从本质上讲,保险是一个充满良知和善意内涵的金融机制和平台,因为它首先必须给老百姓化解风险、带来保障,因为肩负这种责任,投资也必须理性,只有理性操作才能保证被保险人的利益不被损害。带着良知这个出发点,金融保险可以集聚更多的能量,发挥更大的作用,实现持续健康发展。保险如此,大金融行业更是如此,2008年华尔街金融风暴之后,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克鲁格曼指出,金融业已经是个怪物,成了吃掉世界经济的怪物,因为金融放在好人手里是天使,放在坏人手里是魔鬼。《论语》里仁篇提到的“苟至于仁矣,无恶矣”,这是老祖宗在教导我们,一个人如果立志于仁,就不会做坏事了。

在我看来,金融保险的良知,主要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点:

首先是责任。作为一个公众平台,金融保险更需要明确“责任”在文化中的核心地位,必须担负应有的社会责任。这里所说的责任,包括对企业、员工、股东、客户、行业、社会乃至国家的责任。要担负起这么多责任,就必须做长期主义者,反对机会主义,培育长期价值观,反对短期利润观,要以客户为中心,而不是以短期利润为中心。华安保险当年做学贷险,很多人都不理解、不支持,认为大学生没有还款能力和基本诚信。但我们认为,如果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毕业10年仍还不起钱,只能说明中国经济和就业出了大问题。中国要是出了那么大的问题,那还留着华安保险干什么?如果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能还得起钱又不还,那整个中国的诚信就出大问题了,那还留着华安保险干什么?因此,我们一是坚信中国经济、就业不会出问题,大学生还款能力及诚信也不会出问题;二是选择做长期主义者,坚持长期价值观,将公司战略定位为以信用保证保险为特色、以资产管理为核心竞争力,把学贷险上升到战略高度持之以恒,以贫困大学生这一客户群体为中心,而不是以短期利润为中心。从2006年至今华安学贷险坚持了15年,累计承保助学贷款本金81.42亿元,惠及贫困学生60.02万人,荣获深圳市金融创新奖,被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纳入千年发展计划进行推广,我们还将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由于我们从责任出发的善意坚持,学贷险产品在近几年也收获了稳定的经济效益。

其次是诚信。孟子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而金融保险是各行各业中最依赖信用、最讲究信用的,甚至把“诚信”写进了行业法律条文中。“诚信”是检验金融保险机构、从业人员良知的第一标准。一家不讲诚信的保险公司或者一名没有信誉保险销售人员,就算产品服务再好,口头承诺再斩钉截铁,你也很难想象,他们会给你带来多好的保障。长期坚守诚信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蓄能的过程,诚信能让你源源不断地聚集更多的资源。

第三是本源。另一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席勒有一句经典名言:“真正的好金融绝不仅仅是管理风险,还必须是社会资产的看守者和社会价值的支持者”,因此保险必须发挥保障功能,服务实体经济,这是保险的本源。对金融保险机构而言,始终如一要坚持的就是不忘初心,不辱使命,坚定地响应国民经济发展要求,按照老百姓对健康幸福生活的需求,不断研发新产品,提供好服务。从金融保险的本源出发,遵循金融保险的内在规律,这本身就是保险蓄能的最重要手段,也是最根本路径。

综上所述,虽然我们处在一个充满焦虑、充满困惑、充满不确定性的多种复杂形势竞相转换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代,但有些东西本质上是不变的。面对复杂的环境和形势,只要我们守住良知,保持善意,保持底线思维,坚持正确的理念,做长期主义者,增强长期价值观,选择做正确的事,遵循事务的本质规律,把握客观的理论,保持操作的理性,做正和游戏而不是零和博弈,谋求共赢而不是独享,就一定能够实现正确理念和客观理论指导下的理性预见,在理性预见基础上不忘初心,进而实现蓄能的乘数效应,以良知蓄能、以善意蓄能,从社会各界汇集阳光、利他的正能量,战胜挑战,创造新的未来!

评论一下?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