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寅初的保险情缘

二月 1, 2018/ 0 评论

赵守兵/北京

1919—1920年度,北京大学经济学系本科课程设有一门“保险学”,主讲教师是马寅初教授。——《国立北京大学学科课程一览》

近年令许多人欢天喜地的事就是“二胎政策”放开了,许多人为之欢呼,自然也就想起了以“新人口论”著称的马寅初先生。

1951年,马寅初任北京大学校长。1957年7月5日,《人民日报》全文刊发了他的《新人口论》演讲文章。然而,马寅初做梦也没想到,声势浩大的“反右斗争”随之席卷中国大地。1960年3月,他被迫辞职,离开北京大学。
马寅初是民国和现代的首席经济学家,一直从事财政、金融等教育工作,自然也与保险结下了情缘。

天之骄子 学成归来

1882年,马寅初出生于浙江。因为他出生于马年马月马日,加上姓马,所以有“五马”之说,也许也因此烙下了马的性格:不屈不挠,奋勇向前。

1899年,17岁的马寅初离开家乡赴上海求学,20岁考入天津北洋大学攻读矿冶专业。

1895年10月,盛宣怀创建北洋大学,培养新式人才,开始仿照美国的大学模式,全面系统地学习西学。例如,任课教师多为中外硕学鸿儒,尤以美、日、英、法、德、俄学者任主课,教材也多采用外文原版。当时北洋大学与哈佛、耶鲁相伯仲,毕业生可免试进入美国一流大学攻读研究生,因而被誉为“东方的康奈尔”。

1906年,24岁的马寅初离津赴美国耶鲁大学留学,28岁时他又考入哥伦比亚大学。1915年,马寅初以一篇《纽约市财政》论文,获得了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这一年他33岁。美国教授盛情挽留他在美国工作,但他谢绝了,毅然回到了阔别十年的祖国。

宣讲保险 倡导保险

归国后,马寅初先在北洋政府财政部工作了一年。此时,北洋政府农商部下设矿政局、农林司、工商司和渔牧司。其中工商司职掌事务第十条就是:关于保险运送外国贸易事项。1914年1月,农商部调整分科细则,农商部农商科下分四科。第三科掌事务为“关于银行保险运送、交易场及其他特种营业事项”。

1916年,马寅初就职北京大学,从此北大的教室里有了马寅初的精彩演讲。银行学、货币学、财政学、保险学……在学生雷鸣般的掌声中,马寅初感到的是一种更深沉的责任。

早在1902年,《钦定京师大学堂章程》就已经出现了“保险”的课程设置。《钦定京师大学堂章程》规定,京师大学堂仕学馆开设十一项课程门目:算学、博物、物理、外国文、舆地、史学、掌故、理财学、交涉学、法律学、政治学。其中,“理财学”相当于今天的“经济学”,其课程安排涉及三个学年:第一年开设理财学通论,每周4学时;第二年开设国税、公产、理财学史,每周4学时;第三年开设银行、保险、统计学,每周4学时。对于“不习外国文者”,则规定“于理财、交涉、法律、政治四门各加课一小时”。这是北京大学史料中有关保险课程的最早记载。

1904年,《奏定大学堂章程》规定京师大学堂设立银行及保险学门。当时,大学堂设八个分科大学(注:“分科大学”相当于今天大学下设的“学院”):经学科大学、政法科大学、文学科大学、医科大学、格致科大学、农科大学、工科大学、商科大学。其中,在商科大学之下设有银行及保险学门、贸易及贩运学门、关税学门。这里的“门”就相当于今天大学学院下设的“系”。

根据当时的课程安排,在银行及保险学门的主课中,有一门课程是“保险业要义”,它是所有课程中对学时要求最多的三门课程之一,其它两门课程是外国语、银行业要义:第一年每周3学时,第二年每周4学时,第三年每周2学时,三年共18学时。从学时要求看,“保险业要义”这一门课程相当于今天大学里六门课程的容量。

1909—1910年间,京师大学堂分科大学筹办工作紧锣密鼓,1910年3月31日,京师大学堂分科大学举行开学典礼。不过,鉴于师资和经费限制,《奏定大学堂章程》原定的八科46门的宏大计划被迫大幅缩减为七科13门,商科大学原计划开设三门,大幅缩减之后,“银行保险学门”成为仅存的硕果。

关于这一筹办和开学过程,北京大学史料有较为详细的记载。1909年《学部奏筹办京师分科大学并现办大概情形折》记载,“商科原分三门,现拟先设银行保险学一门”。

1910年《学部奏分科大学开学日期片》记载,“京师分科大学,迭经臣部商同大学堂总监督刘廷琛筹划开办事宜…… 现在中外各科教员均已到堂,应行升学各生,业经详加考验,分别录取。兹定于本月二十一日行开学礼”。经查,该“本月二十一日”为当年农历二月二十一日,即公历1910年3月31日。

1912年,保险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据1912年《民国元年所订之大学制及其学科》记载,大学商科共设六门:银行学门、保险学门、外国贸易学门、领事学门、税关仓库学门、交通学门。1913年民国政府教育部《大学规程令》对此亦作同样规定。

从学科设置看,民国商科专业比清末多了三门,保险学从银行保险学中独立出来,成为单独一门,这不仅意味着保险学本身的发展,也反映了民国初年保险业的兴盛以及对专业人才的需求。

当时,保险学门的课程包括:经济原论、商业数学、商业地理、商业簿记学、商业各论、财政原论、商业史、商品学、商业通论、商业经济学、保险通论、生命保险、损害保险、决疑数学、应用统计学、商业政策、统计学、民法概论、商法、破产法、国际公法、国际私法、会计学、英语、第二外国语、实地研究。其中,“保险通论”相当于今天大学课程里的“保险学原理”,“生命保险”相当于“人寿保险”,“损害保险”相当于“财产保险”。

不仅保险学门开设保险课程,经济学门也开设“保险学”课程。1912年《民国元年所订之大学制及其学科》和1913年民国政府教育部《大学规程令》均规定,大学法科之经济学门开设“保险学”课程。

据《国立北京大学学科课程一览》记载,1919—1920年度,北京大学经济学系本科课程设有一门“保险学”,主讲教师就是马寅初教授。1922年《国立北京大学职员录》也有记载,经济系教授马寅初讲授银行论、货币论、保险学、国际金融论等课程。

1919年,马寅初出任北大第一任教务长。当时别的教授上班都是黄包车,只有他神气十足,天天很威风地坐着大马车。

自20年代起,马寅初不断有经济学论著问世,同时他还积极为保险业的发展而呼号。1925年,他的学生王效文出版《保险学》时,当时在北京中国银行总管理处就职的马寅初先生为其作序:“吾国向无所谓保险学,有之,自本书始。”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他身兼立法院财政、经济两个委员会的委员长,主持制订经济法律,如票据法、交易所法、公司法、土地法、商标法、营业税法、银行法、商业登记法、保险法等。其间,他发表多篇论文,阐明各种立法的意义、原则、程序等,在我国经济立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邀请王效文参与拟订保险法。

1937年,马寅初先生担任了重庆大学商学院首任院长,主导开设了保险专业,这一年他还在《银行周报》上刊发了《中国保险业与新中国建设之关系》。

1950年,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主任陈云,副主任薄一波、马寅初签署同意实施《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组织条例草案(试行)》。

文化人格 高耸苍凉

离开北京大学。在浩浩狼烟和刀光剑影面前,马寅初太书生意气,太执着于真理,太不会审时度势。他高耸的文化人格,注定只能归结于灭寂和苍凉,归结于一场凄楚的祭奠和无可奈何的悲剧体验。
1962年1月,已80高龄又身处逆境的马寅初回到家乡浙江省嵊县,凭吊长眠于王舍山上的母亲。这也是马寅初最后一次回到家乡。

他独自一人登上王舍山,默默地站在母亲墓前诉说思念之情。然而,来不及做完要做的一切,马寅初就因病被迫返回北京。

1979年9月,马寅初平反昭雪了!寂寞的22年,漫长而多艰。马寅初在癌症手术后以顽强的生命力等到了历史的公正判决。这一年,他已是97岁的老人。

1982年5月10日,马寅初走完了历尽坎坷、辉煌迭现的传奇百年,他的生命从此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链接一:马寅初论保险
马寅初先生的著述中有多处论及保险,话语间充满了对中国保险事业发展的殷切希望。值得一提的是,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他就已经多次谈到中国妇女的保险问题,尤其注意激发她们的保险意识。这在当时保险业并不发达的中国,非常难得,而对于当时及以后中国保险业的发展也具有深远意义。
此处摘录的三则马先生著述,援引于《马寅初全集》(田雪原主编,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或《马寅初全集补编》(孙大权、马大成编注,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版),每则著述中的标题为原文题目,而“……”表示原文内容之省略。
第一则:中国女子之经济问题
吾以为女子经济独立,虽不易办到,然至少须要办到经济自立,不靠丈夫也可吃饭。切不可于学生时期因有父母之抚育而无忧,于出嫁以后有丈夫之赡养而无虑,要知一经出嫁便知向丈夫要钱与向父亲要钱之迥异矣。今按步骤与诸君一谈“如何使经济自立”之法。
(一)出阁毋索妆奁。……
(二)嫁后使丈夫保寿险。社会之经济组织今异于昔,普通人多迁徙往来,且多恃一身之技能以为生,故多无恒产;有此身存则无虞衣食,身亡则无升斗之蓄,寡妇孤儿何以为生?如保有寿险,平时所费无机,不觉其负担之痛苦,不幸而为“未亡人”,则可收入一笔保险费,以之送死养生而有余。但此亦仅指男子收入较多者而言,如月入在百元以上,每月扣除十二元,每年才百四十四元,不为多费;男子年在三十以内保险费较轻,以此费保险可买四五千元之保险单,已足为养赡之用矣。但男子之收入月仅四五十元,则每月抽出十二元大非易事。
按此便牵掣到女子教育,与素常对于经济事业之注意问题。外国女子大都受教育,有常识,且有习惯上之训练。在家时知其父若兄皆保有寿险,又知保险之性质与手续。故出阁后,辄强其丈夫保险,已保与否及保险单之真伪皆可密辨,为丈夫者不能欺彼也。中国向无此习,保险事业初发达,一般人尚未了解其性质,如无此知识则易于受欺,故宜注意,使丈夫保险,且察看其保险单。
(三)毋为赌博性质之投资以希图发横财。……
(四)欲放款项于安全之途则买公债票。……
(五)职业问题。……
(六)女子参政问题。……

——原文系马先生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附属中学演讲词,由陈小兰笔记,演讲时间不详。该文原载于商务印书馆1925年3月出版的《马寅初演讲集》(第二集),现收录于《马寅初全集》(第二卷)。
第二则:中国妇女的地位问题
英、美各国女子,虽然尚不能和男子处于平等的地位,但他们的知识终究很高,还知道自己保护自己的方法,所以在嫁人的时候总要求丈夫保人寿险。
为什么要保险呢?因为一个男人活的时候,可以有收入,妻子的生活,自然无庸顾虑;但是男子一死,收入中断,妻子去靠什么过活呢?有些遗产的还可应付,如果没有遗产,岂不是一人死,满家不可活了吗?所以外国的女子总要求男子保险,将来万一发生不测的事情,就不致有困难了。但是外国女子能想到这一层,而中国女子怕连梦都没有做到。
兄弟可以举一个例出来。有一次,兄弟劝一位朋友的女人保险,这位女人还是大学校毕业的,中西文字都很好,我把保险的益处解释给她听,但是她却似乎很怀疑地说:“保险是要等丈夫死了才有钱,这不是希望丈夫早死吗?并且保了险以后,丈夫存在没有钱不可以向保险公司领取,待丈夫一死才有钱,这不是拿男人的性命来和钱赌博(gambling on his life)吗?”
我说:“不保险才是赌博,因为丈夫存在就有饭吃,丈夫死了就没有饭吃,这不是和赌博赢了发财,输了倒霉一样吗?如果是保了险,就是把不确定的成为确定了(make uncertainty certainty),无论丈夫存在或死亡和自己的生活都无影响,丈夫存在,固有饭吃;丈夫死了,也有饭吃。这不是生活确定了吗?”
但是她至今还没有保险,可知她还不明了保险的性质。
兄弟还有一位女朋友,她是在美国留学的,后来和一位留法学生结了婚。回国后,男人就在铁路做事,月薪也很大,起初是三百元,后来一直加到七百元,但是男人都花掉了,收入虽很大,却一古脑儿都花掉了,毫无积蓄。不久,男人忽然过世了。因为男人在生前不事积蓄,当然没有遗产,所以留下来的只有三个小孩子,于是到现在妻、子四人,就不能不过很困苦的生活了。这就是由于她不要求丈夫保险所得到的结果。所以这样看来,中国女子简直连自己保护自己的方法也想不到,将来经济独立了,男子以女子的经济已独立,更不肯去保险。而中国的男子能积钱的很少,差不多十之七八要亏空的,将平日得来的钱都用了花了。在此情形之下,女子仍旧是不知道自己保护自己,那末恐怕女子所得的幸福少,而所受的痛苦或者反要大了。

——原文原载于1927年7月12、19、26日《民国日报》,以及上海特别市妇女协会宣传部编辑之《上海妇女》第14、15、16期,现收录于《马寅初全集》(第五卷)。
第三则:人寿保险之涵义与价值
保险事业在欧美各国很发达,在中国尚在萌芽的时代;因为一般人对于保险事业的知识太幼稚、太肤浅。……还有一般妇女们以为保险是不道德的,她们以为要男人保费是贪财,是要男人早死。你想可笑不可笑?
人寿保险的方法很多,终身保险是为将来保障家庭——保障妻子儿女的,生存(即储蓄)保险是在生存时想作一番事业或养老用的,此外疾病、残废都有方法保险的。
曾记得有一次在北平某女校演讲时,劝女学生不要向父母求索珍珠宝贝、房产、天地,还不如要父母替你购得一种生存储蓄的保单。这种保单到满期时,可以发展事业,可以维持生活,比较那珍珠宝贝等物实在强得多,可惜一般家长们太不注意!
……
人寿保险在中国是急须要提倡了。因为中国向来是用大家庭制度的,父子、兄弟、姐妹、夫妇向来是彼此依赖,彼此互助的,但现在的经济潮流,已把这种大家庭制度渐渐打倒了。所以,此后人人必须要经济独立才能站得住,于是人寿保险进于更重的一个时期了。

——原文原载于《人寿季刊》1933年第1期,现收录于《马寅初全集补编》。

(摘编自《仰望百年——中国保险先驱四十人》,作者:赵守兵)

评论一下?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