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的经济价值

二月 1, 2018/ 0 评论

浓香/北京

回忆,是一种情感——是一帧照片,发黄褪色的老照片,寂然凝望,青春不再,红颜不再,往事已苍老,有泪落下来,有语无从说;是一架老式留声机上的一张旧歌片,尘埃沾惹,伤痕满布,咿咿呀呀,呀呀咿咿……似倾诉支离平时破碎的人生荒凉,似漫阅无尽无止的岁月沧桑;是“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的恍然幽梦,“过尽千帆皆不是,晖脉脉水悠悠”的沦然肠断,“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的怅然泪落,“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凄然醉歌……

回忆,竟然具有市场价值。最近,冯小刚拍摄的电影《芳华》火了。据说,为了还原冯小刚心中念念不忘的文工团,剧组斥资3500万在海南岛重建了相关场景。冯导说:“当这个文工团大门建好挂上牌子,我走进排练室听到乐队演奏的声音,看到演员们穿着练功服,汗水都湿透了,头发都贴着脸颊的时候,我觉得太满足了。感觉就像是重新回到了那个年代,回到了文工团的生活。”影片充满了冯小刚的回忆,在冯小刚看来,年近花甲之时推出这部影片,时机不早也不晚,“时隔40年,我才开始拍自己的青春回忆,好处就是略去了很多不重要的东西,因为留在记忆深处的都是最重要的,经过一段时间沉淀再回头看这个,内心的感动会更多。”

回忆,让冯小刚的作品那么感动人。回忆,也让这部影片的票房惊人,据淘票票数据显示,截止至2017年底,《芳华》总票房突破10亿,成功打入2017年票房前十,更有望进入年度票房前五。《芳华》自上映以来获多项佳绩,创下冯小刚导演作品最高票房成绩、打破文艺片票房纪录,一路领跑贺岁档。

回忆,是人们的一种心理需求。心理学研究发现:怀旧、回忆有益于身心健康。美国北达科他州州立大学(North Dakota State University)的心理学家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发现,怀旧可以帮助人们情绪变好。在实验中,部分受试者先听了一些过去的流行歌曲,并读了一些他们所喜爱的歌词,从而让他们产生怀旧情绪。相比起对照组,这些受试者更可能感觉“被爱”与“生活有意义”。从研究结果看来,怀旧可以减少孤独、无聊与焦虑。它让人们对陌生人更加慷慨,对外人更加容忍。当夫妻们拥有共同的怀旧记忆,他们会感觉更亲密快乐。在寒冷的房间里,怀旧会使人们感觉温暖。

19到20世纪,怀旧曾被归于“移民精神疾病”、“抑郁症中的一种”、”脑部压抑强迫症”等各种疾病里。但当南安普顿大学的斯蒂基特博士,提姆·维尔德舒特(Tim Wildschut)与其他心理学家开始研究怀旧后,他们发现,这在世界范围内是一个很正常的现象,甚至年幼如7岁的孩子们,就已经有怀旧现象(他们会愉快地怀念生日与假期)。

有人这么描述回忆:人生总有一些刻骨铭心,总有一些难以忘怀,依依不舍。或遗落在某一渡口,或消失在某段站台,或模糊在某页书籍。岁月洗礼而后,一一封存,装帧成册,遗忘的森林,层出不穷的景致,黯淡了记忆的门窗。当又一次轻扣,忽而想起那年夏天的故事,抑或是冬天里的恋歌,轻捻时光,掀开了往事,撑开了回忆的帆。回忆是思念的帆。东西南北,四面八方行驶,盘根错节中理出,最美好的一线天。如花似锦的美景,一一道来,我在桥的这头,美好在桥那头,迈过彩虹,将回忆里的水乡妆点。或许是一片花海的嫣然,或是淡淡的一缕袅袅炊烟,都会温暖,醉了其间。

人生因为有了思念,而丰富了光阴,多彩了生活,因为有了回忆,而懂得了珍惜,于是那么多的人喜欢捻花为墨,把从前的故事一一晾晒于纸上,虽有“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感叹,却还是认真记录,让回忆行驶千万里。那记忆总是很美,一幅幅场景犹记的,柴火垛、麦场里,三五成群玩皮筋、踢毽子、捉迷藏……似乎是昨天的事;又好似是远古的故事,只是我们一起喝茶聊天,饭后的闲话。好怀念从前,那时天空是纯净的蓝,空气是温润的香,我们是明了的单纯,一切都是简简单单,淳朴温良的……

回忆,需要一种载体进行传播和感染。装载回忆的东西很多,回忆录、小说、电影、音乐、绘画、摄影等等。无论何种载体,其最大的市场价值在于感染别人,引起更多的人的共鸣。这成为回忆经济的基础。显然,为《芳华》买单的,是当下的“50、60”后,以及一些“70后”、“80后”人群,之所以会希望怀旧、愿意回忆,或者是退休下来或面临退休的人们,人生进入晚年,希望回望过去;或者上有老下有小、还房贷、供车子、工作、升职、相互比较……纠结成一张无形的高压网,将他们压得透不过气来。只有在怀旧中,他们才能抛开眼前的郁闷,体会到些许放松和愉悦。来自趋势研究机构知萌咨询的调查显示,问到一个人是否怀旧,有53.7%的人表示自己有时怀旧,39%的人表示经常怀旧,只有2%的人表示从来不怀旧。而在“80后”中,61.2%的人认为自己开始怀旧,“90后”中,这一比例则为28%。很多聪明的商家看到这个机会,迎合消费者的怀旧情怀,或者是怀旧主题产品,或者是以回忆为主题的营销,或者是激发消费者久远记忆的重生,“回忆”经济浪潮袭来。

回忆经济,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有的是“老物件”再现江湖。例如健力宝,1984年在洛杉矶奥运会上一炮走红,之后一度占据中国饮料市场的大半江山,尽显王者风范。它被誉为“中国魔水”,见证了一个时代的辉煌。然而,没几年,这个牌子随着公司领导的一系列杂七杂八的事件而销声匿迹。近30年后,健力宝采用情感营销方式吸引年轻人的关注,健力宝微电影《寻找“80后”回忆的纪念馆》,在优酷上赢得了几百万的点击量,众多“老男孩”直呼“健力宝回来了,曾经的青春也回来了”。有的是“老字号”卖萌耍宝。例如传统护肤品“百雀羚”,大胆起用莫文蔚代言“草本护肤”,将莫文蔚的“国际范儿”与百雀羚的“东方美”巧妙契合,最大限度地吸引了“80后”、“90后”年轻消费群的关注与购买。老牌子的感觉就像老奶奶,她竟然换成女神的现代样,巨大的反差,成为人们的关注点。还有可口可乐把大众耳熟能详的热门歌词印制在包装上,周杰伦的“听妈妈的话”、梁静茹的“我们都需要勇气”、五月天的“我和我最后的倔强”和巴西世界杯主题歌中文版的“由我们主宰”等等,让每一瓶可口可乐化身为情感表达的载体,向亲人、朋友、恋人传递夏日里最美好的祝福。

回忆经济,不能无限制地滥用,它一般不具有持久性。正如回忆,不可能是我们天天干的事情,偶尔为之尚可。回忆经济也要会见风驶舵、见好就收。有位经济学者这样评价,怀旧商品是一种情感消费,只有与消费者记忆中的事物对接上,才有可能产生购买欲望。而没有广泛关注度的商品,很难成为世人眼中主流快销品,怀旧商品很难规模化复兴。消费者购买理性产品时更多的是考虑性能、价格、质量、售后保障等理性问题,其购买的出发点是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案,感性因素只占很小的份额。回忆类商品,除了具有一定的理性价值外,感性因素是必不可少的,消费者购买时考虑的主要因素,是在商品情感层面的价值。人的感情,是难以把握、瞬乎转移的,这就是回忆经济的一个难以把握的地方。

人到中年,开始愿意回忆过去。回忆过去,也就回忆了懵懂的童年、蓬勃的少年、火热的青年,也就回忆了痛苦和快乐、幸福与忧伤、成就与失败,也就给自己的人生下注新的标签和插页。回忆经济,是一种商业的精明,成就别人的情感诉求,满足自己的财富渴望。人呐,就是这回事。

评论一下?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