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马古道上的鲜花与荆棘

八月 10, 2023/ 0 评论

黄橙/厦门

古代中国,陆上商业贸易路线最著名的是丝绸之路,排在第二的就是世界上地势最高、山路最险的茶马古道。比起丝绸之路的驼队要穿越茫茫戈壁和沙漠,茶马古道的马帮也是在没有路的山重水复中创造了柳暗花明的奇迹。

茶马古道起源于唐宋时期的“茶马互市”。生活在海拔三四千米高寒地区的藏民,每天吃牛羊肉、糌粑、酥油等,在体内积累了不易分解的脂肪,而茶叶是助消化,解油腻的“灵丹妙药”,藏民喜欢喝酥油茶即源于此。其实,在青藏高原远不止藏民饮茶成风,应该说以肉食乳饮为主的西北各民族畜牧人家都饮茶成风。偏偏藏区不产茶,却产马,而内地需要大量马匹用于民间役使和军队征战。一方乐意卖马换茶,另一方希望卖茶换马,这样两情相悦的生意谁不爱做呢?可是,古代交通工具落后,又隔着万水千山,横断山脉层峦叠嶂,三江并流咫尺天涯。俗语说,赔本的买卖没人干,砍头的生意有人做。何况你情我愿的茶马互市并非砍头的生意,只是多翻几座山,多涉几条河。为了致富的梦想,滇藏两地沿线的勇士都站了出来,组成了马帮,为望眼欲穿的买卖双方牵起一条长达3000多公里的红线,这条长而曲折的红线就是遐迩闻名的茶马古道。

凤阳邑,古风扑面而来

茶马古道分川藏线、滇藏线两路,路途长度都超过3000公里。滇藏茶马古道南起思茅、普洱(云南茶叶主产区),中间经过大理、剑川、鹤庆、丽江、德钦进入西藏,也不知经历了多少天的餐风露宿,多少次的生死考验才平安抵达拉萨。卸货装货之后,又踏上千里迢迢的返乡之路。

如今,从下关到大理古城,214国道两旁都是光鲜亮丽的楼房,被葱郁的苍山一衬托,更添几分仙气。见到凤阳邑的路牌时,只要往苍山方向一拐,没有几十米,就有一条苍凉的古道、破落的宅院、任性的荒草迎候着你惊讶的眼神。这就是凤阳邑茶马古道,一度人迹罕至,鸟声断肠。今似有旅游开发之端倪,挂立了景区解说牌,即使孤行其间,亦能明白这里曾经的繁华和沧桑。从南诏国至今,或许连被磨得铮亮的路石都不敢自诩古老,那些依稀还能分辨形状的石凳、铺台子、茶铺,那是为过往的商客提供补给和休息的地方,亦是茶马古道特有的风采。而那些老宅门是轻易不要去打开的,一打开,就会有一屋子的故事扑面而来。

古道边上那三口至今仍可饮用的水井,不知曾经为多少旅人洗去风尘?观音井和双井那些邪不压正的民间传说,如今还有多少人深信不疑?像这样清寂的所在,只有凤阳邑的老人们还在怀念,毕竟这里曾经挥霍过他们的青春,那些古道西风瘦马渐行渐远的背影,那些柔肠百转、望断秋水的日子,生命有了牵挂才变得隽永迷人。大青树下,编织着的草帽已经堆成山了,而你也已白发苍苍!

沙溪,茶马古道上惟一幸存的古集市

沙溪历史上的辉煌至少要追溯到唐宋(南诏国至大理国时期),与茶马互市的历史一样长。由于南诏国和大理国都没有修史,沙溪那段久远的旧事更是模糊不清。到了明清时期,闲人多了起来,记述也丰富了,随便翻翻古籍,就能读到清代人张泓的《滇南新语》:“日落黄昏,百货乃聚。村人蚁赴,手烧松节,曰明子,高低远近如茧如磷,负女携男,趋市买卖。多席地群饮,和歌跳舞。甚届二鼓,始扶醉渐散者半。”他描述的就是沙溪寺登街的昔日夜色!

每一座历史悠久的古镇都是有灵魂的,沙溪的灵魂在寺登街。寺登街位于古镇中央,这里最醒目的是一座古寺、一座古戏台、两棵老槐树。

古寺叫兴教寺,建于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是国内仅存的白族阿吒力(佛教直接从印度传入大理后形成的流派,区别于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寺院。气势轩昂的殿宇内外,明代佛教壁画虽然蒙尘,但绮丽依旧。

古戏台始建于清嘉庆年间,共三层高,底层是商铺,第二层是戏台,第三层是魁星阁,出檐翘角,翼然欲飞。戏台是为了取悦神灵而建,实际功用是欢娱了民众。人们特别喜欢用唱戏、听戏来表达他们生活的平安和幸福的感受。

元末明初,因为沙溪商贸集散繁荣,来往的马帮和富商成为匪徒抢劫的对象,因此在东进大理,北往西藏,南至四大盐井的东北南三面建了高大坚固的寨门,对寺登街形成了拱卫之势。如今,连接三个寨门的古街两旁商铺、马店和老宅都依然保持着明清时期的古韵。其中最具吸引力的老宅叫欧阳大院,坐落在寺登街北侧,清末建成,三坊一照壁,附带一个马店,两座花园。

欧阳大院给我印象最深的倒不是建筑的气派豪华,反而是门楼、粉墙、屋檐、窗棂边无处不在的壁书和壁画,这个马锅头真是高逼格!自称“六一居士”(吾新辟一斋中,置琴一张,剑一股,书一卷,香一炉,吾老于其间)也就罢了,还将别人赠送他的书画作品都描绘上墙,生怕别人说他没有文化似的。据说这个叫欧阳鉴光的人经历了从身无分文的马夫到富甲一方的马锅头,再到舍弃商业、崇尚耕读的风雅员外的角色更替,只能说难得难得!在我看来,欧阳大院最有看头的是那个马店,有人称之为“茶马古道上的五星级旅店”。马店能让人直观地看到过去的马帮是怎么投宿,怎么娱乐。

欧阳大院的马店是一个独立小院,也是三坊一照壁式的,两厢是客房,主楼一层为小戏台。在二层楼上,有类似柜子似的床铺,可以掀开存放货物,人睡其上,高枕无忧。照壁后面是马圈,是为骡马添草加料的地方。马帮生活大多餐风露宿,到沙溪能住上条件这么好的马店,简直是欣喜若狂啊!清末民国,正是沙溪商旅来往频繁的时期,这个马店天天客满,夜夜有戏看,该是何等的风光!

如今,寺登街周边的马店又恢复了昔日的荣光,入住的不再是风尘仆仆的商帮,而是追寻历史古迹的游客。

出了东寨门,沙溪迅速变了模样,广袤沃野仿佛只是为了映衬黑潓江一去不回头的流淌,而一条江河的倜傥不羁也只是为了陪衬一座石桥的优美。这座石桥的名字叫玉津桥,曾是大理通往西藏的咽喉要隘,茶马古道若没有了它,马帮就要渡船而过,那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呀!玉津桥经历了从铁索桥、木桥到石桥的沧桑变化,粗砺的石块已经在马蹄的哒哒声中变得圆润而残缺。

即便到了今天,东去的旅程依然是寂寞的,稍不留神就将自己走成一段悲欣交集的往事。

马帮的《荒野求生宝典》

千百年来,马帮一直是充满神秘色彩的群体。在乡亲们眼里,他们会消失很久很久,突然又神奇出现。听说人人都怀揣着一本《荒野求生宝典》,才能平安无事地风里来雨里去,造就扑朔迷离的财富传奇。

在古代,茶马古道既开满鲜花又遍布荆棘,然而,因为赶路匆忙,因为危机四伏的坎坷,一路鲜花无暇欣赏,而前方的荆棘必须砍伐。马帮成员都有明确分工,为了体现公平,艰辛的活儿和轻松的活儿定期轮换着做。他们看起来是风尘仆仆的乡巴佬,组织管理却像一台现代精密的仪器。他们昼夜奔波于茶马古道上,除了茶马生意,马帮所驮运的货物中还有不少其他物产,如藏区的毛皮、药材;内地的食盐、布匹和日用器皿等。在滇藏物质文明通过茶马古道得以连接和交流的同时,藏传佛教在古道沿线也得到广泛的传播,促进了纳西族、白族、藏族等各民族之间的文化融合,增进了理解和友谊,其深刻意义早已超越了茶马互市本身。此时的茶马古道已成为滇藏各民族情感的纽带、文化和信仰的生命脉搏。

自从上个世纪修通了滇藏公路,茶马古道上成群结队的马帮不见了,清脆悠扬的马铃声消失了。然而,湮没于茶马古道上的先人足迹和马蹄烙印,借探险旅游的风行,又一次时隐时现于游客的审美视野中。如今在沙溪,茶马古道已经成为一个旅游项目。只要预约一个赶马人,他就能带着我“走天涯”。哒哒的马蹄从玉津桥苍劲的脊梁骨走过,从阿哥阿妹充满羡慕和神往的目光里走过,此去马坪关30里路,只是翻越两座山而已,我就已经汗流浃背,双腿发麻……这样接近自虐的户外探险旅程,让我对马帮漫长而艰苦的茶马古道生涯已经感同身受,并滋生出敬畏的情绪。

严明的纪律,互助的精神,共享的理念,将西南大地上的无数马帮打造成乱世中的命运共同体,谱写出一部属于马帮的波诡云谲、可歌可泣的传奇故事,这就是赶马人共同的精神财富——灵魂中的《荒野求生宝典》。

评论一下?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