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是一种文明

三月 22, 2018/ 0 评论

浓香/北京

保险的概念,源自风险文化。
风险,自古以来就始终伴随着人类生活、社会发展。例如早期的防备意识,“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吃不穷,喝不穷,算计不到要受穷”,这些是最朴素的风险意识。后来人们有了避险意识,知道可能会遭遇风险和不测,从而主动地谋划避险——“家有三年余粮,一觉睡到天亮”。农民会把丰收之后的余粮囤积起来,应对灾年欠收;手工业工人会把余钱放一点高利贷,或者存银行,买黄金,以备疾病、失业、养老之需。再慢慢有了共济意识,“帮人就是帮己”。在风险面前,人类走向联合、合作、共济抵御,这是一种无奈但却有效的选择。最初,这种共济表现为亲属、乡亲、邻里,后来慢慢变成了一种机制。如今在江苏镇江的民间火灾博物馆,记录了清朝中期民间自发的应对火灾的一种方法,就是各家各户凑份子,这些钱一方面用于给遭遇火灾的人家经济补偿,一方面用于建立消防队,置办消防设施。这其实就是一种保险了。
直观的风险意识,也衍生出了泛爱意识。社会独立的个体,在大的灾害面前显得十分弱小,无能为力。互帮互助情形的出现和发展成熟,也衍生出更加浓厚的爱心意识,体现为对更多陌生人的关爱,对更多弱势群体的泛爱。再后来人们开始有了管理意识,随着避险手段的丰富,共济机制的成熟,泛爱观念的教化,人们逐步对风险管理的需求大为增加。口口相传,代代记录,成为风险教育的延续。人类对风险的认识加深,带来一种特别的经验传递。中国唐宋时期,中外商人交往中,风险概念被作为一种文化和理念,相互交流。例如“义仓”,“平义仓”,就是遇到灾荒年景,开仓放粮,抑制风险。京戏《陈州放粮》,包拯主持的活动就是一种政府灾后救助补偿。
在西方,“风险社会”始于中世纪城堡政治的解体,而市场化则使风险社会成为现实。风险社会既是一种客观存在,更基于一种趋于理性计算的社会心态——理性计算取代了传统习惯和规则,它又是社会生活的货币化和市场化的一个重要后果。只有社会的货币化和市场化达到一定程度,当精确计算和细致规划不再是统治者的核心工作而成为人们生存所必需的时候,风险作为一个概念的价值才凸显出来。这其实意味着,不可期的未来不再成为模糊的恐惧或者盲从,而是逐步量化的判断和估计。
中国现代意义上的风险概念,是在1994年全面经济改革之后形成。从那时起,中国社会对于风险的强烈感知几乎与改革步骤平行。风险概念首先产生于经济改革的核心区域,例如私人企业、股市、保险业以及改制中的国企,然后随着市场化的脚步扩展到教育、医疗、住房、土地和就业等生活息息相关的领域,最后更通过食品安全、公共安全、公共卫生、环境污染、生态灾害、粮食安全等全局性议题,逐步成为关乎整个社会稳定和国家治理的核心问题。
风险社会的兴起彻底改变了中国人的生存方式。人们发现,生活最大的“未知数”,例如生命的长短、财富的多少、文化的高低、事业的成败、地位的高下、权力的大小,以及各种人伦情感的维系,都已经发生了一些重要变化。以前曾被认为无法改变或者很难改变的,除了生死,现在似乎都可以依照主观努力来改变了,而且成为衡量一个人的能力、意志甚至道德品质和生命价值的基本尺度。这诸种尺度中又以财富为核心,因为财富逐渐成了决定其他价值的衡量标准和交换手段。没有人能预料到,中国人在经历了几十年几乎没有个人财富的生活之后,现在又必须面临一种财富每时每刻都在变化中的生活。以前一直处于生活边缘的,由身份支配的财富问题,现在变成了任何人都无法回避的中心议题。以前一直没有进入不确定领域的问题,从生态环境、食品安全,到工作甚至婚姻的稳定,现在居然变成了很多人日常的担心。先前主要是一个人面临的失败和破产的风险,逐渐变成整个社会对于老无所依的恐惧,对于钱不值钱的忧虑,对于世风日下的警醒,对于水和空气的担心。从风险的层次上来讲,人们越来越感到社会风险的泛化,即从个体风险发展到了系统或者社会风险。
风险文化,启迪了保险理念和保险意识的大行其道。
风险文化,是保险机制诞生的文化基础和社会基础。没有风险,肯定没有保险。风险的客观存在是保险产生和存在的自然前提,风险的发展是保险发展的客观依据。风险文化的核心,是风险管理。从风险管理的历史上看,最早形成系统理论并在实践中广泛应用的风险管理手段就是保险。在风险管理理论形成以前的相当长的时间里,人们主要通过保险的方法来管理企业和个人的风险。从20世纪30年代初期风险管理在美国兴起,到20世纪80年代形成全球范围内的国际性风险管理运动,保险一直是风险管理的主要工具,并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地位。
风险文化,决定了保险应用的科学性、必要性和可持续性。一个行业的存在和发展,一定与社会需求息息相关。没有社会需求,行业就会丧失其存在的合理性。风险的形态,随着社会发展绵延不绝,常有常新;风险的影响,随着时光不断变换,此消彼长。就是这种不确定性,决定了保险的存在和持续发展。
风险文化,催生了保险文明。“文明”是人类社会的进步状态和理性社会体系。文明内涵是文化发展积极成果的总和,是良好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风尚,表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达到较高的水平。比照定义,保险具有文明的鲜明质地。保险管理风险的主动性,体现了社会的理性和从容。听天由命,混吃等死,显然是一种社会非理性的颓废的状态。保险历经几百年的发展,从概念到理念,从理论到实践,从自身生存到发挥作用,从西方市场化高度发展的国家到社会主义国家的历练,它总体上已经吸收了人类文明社会发展的优秀成果,聚合了不同人种、群体、国度、社会形态的挑剔、接纳和改造,成为了金融业的不可或缺的部分,成为了服务业难以代替的组成,成为了社会保障事业的有效补充。近年来,保险业已经成为政府调节分配、活跃资本市场和金融要素、完善社会保障的重要工具。
纵览当今保险业现状,从机制上构成了金融体系完善的组成部分,从作用上实现了主功能与衍生功能的极大丰富,从成效上成为社会民生保障的重要托底,从从业就业上吸纳了数百万从业人员,从理论建设上形成独立严密的逻辑体系。完全可以说,保险促进了现代社会的文明形态。

评论一下?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