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不迎的真理

四月 26, 2018/ 0 评论

浓香/北京

“未来不迎,当时不杂,过往不恋。”这句话出自于《曾国藩文集·处世金针·修身之要》:“当读书,则读书,心无着于见客也;当见客,则见客,心无着于读书也。一有着,则私也。灵明无着,物来顺应,未来不迎,当时不杂,既过不恋。”曾文正公这段话的涵义很好理解:不要为未来的不确定性,而做无谓的准备;活在当下,专注于现在的事情,不乱想其他无关的琐碎杂事;过去的事情,就让它过去吧,无论是悲、欢、离、合,都不值得留念,因为我们回不去了。
有一则寓言能为这段话做注脚。一个小和尚问得道的师傅:“您得道前后有没有什么变化?”老和尚说:“变化很大。”那到底有什么变化呢?老和尚告诉小和尚:“在得道之前,我每天砍柴、挑水、做饭。得道之后,我每天砍柴、挑水、做饭。”小和尚不理解:“师傅,这不是一样吗?”老和尚说:“不一样,在得道之前,我每天砍柴的时候想着挑水,挑水的时候想着做饭,做饭的时候又想着砍柴。得道之后,我每天砍柴的时候只想着砍柴,挑水的时候只想着挑水,做饭的时候只想着做饭。”
“当时不杂”,这种心态能在生活中指导你的行为,让你变得平静,保持客观的态度。接下来想和你谈一谈“未来不迎”的真理蕴意。
未来,从字面意思上来理解就是还没有来。记得当年参加高考时,很多科目老师都在反复叮嘱学生要高度重视,不可掉以轻心,搞得学生们神经紧绷,视高考如虎,还没有考试就吓破了胆——有因此而患上严重失眠症的,有习惯性腹泻的,据说还有挺不住压力放弃考试的,不一而足。当时却有一位先生特别沉着,每日上课从不多言也不拖堂,教学进度如常,布置作业如常。学生请教他高考的重点和注意事项时,他往往顾左右而言他,不急不慌,甚至声音都没有提高。有一天,学习代表实在憋不住了,下课时代表大家站起来大声说:“高考快到了,您赶紧下命令吧,我们都等不及了。”谁知先生腼腆地笑了:“大家别紧张,高考还没到了,该怎么上课就怎么上课。”学习代表有点急了:“老师,据说今年题目很难啊!”先生依然不恼不燥:“再难也不过是一次考试吧。”说完扬长而去。高考之后,这个科目考题难度正常,同学们发挥稳定,个别学生超水平发挥。很多年过去了,每次同学聚会时,大家都会议论这位先生的沉稳。
在今天看来,这种沉稳,就是一种“未来不迎”。高考难或不难,成绩好或不好,着急焦虑都没用。至于扎实复习,那是属于“当时不杂”的概念。从这个亲身经历,可以咂摸出,“未来不迎”首先是一种看待问题的态度。未来,是还没有来;还没有来,就是没有发生;没有发生,就是存在不可知的各种结果。费尽心思预想未来一大堆不可知的事情,这样好玩吗?肯定是不好玩的,把事情想复杂了,人就会给自己制造难题。
拥有“未来不迎”的态度,在当今社会有着格外管用的“疗伤”作用。
一是缓解事业发展焦虑症、子女教育失败症、大龄男女择偶强迫症等“城市病”。这类病症的根源是人们对未来预期强烈的不确定性,以及对这种不确定性、不良后果的放大。英国作家阿兰·德波顿在做TED演讲时分享:“我经常对事业感到恐慌,周日下午,晚霞洒满天空,理想和现实的差距是这样残酷,令我沮丧的只想抱头痛哭。我提出这件事是因为我认为不只有我这么感觉。你可能不这么认为,但我感觉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事业恐慌的时代。就在我们认为我们已经理解我们的人生和事业时,真实便来恐吓我们。现在或许比以前更容易过上好生活,但却比以前更难保持冷静或不为事业感到焦虑。”这种恐慌症、焦虑症,是当今社会下大家的集体内心写照——对未来发展的深深忧虑。因此,理解“未来不迎”的道理,很有必要;让“未来不迎”的观念深入人心,也是一种心理治疗。
二是“未来不迎”还是缓解盲目乐观、作风飘浮的良药。纽约大学心理学教授Gabriele Oettingen用20年的时间探究这个问题:凡事都往好处想,保持乐观的心态,真的会比较容易成功吗?Gabriele Oettingen做了一个实验:让减肥的女性在开始时便设想自己是会成功瘦身,但很多女性还是会控制不住自己从而导致减肥失败。在那之后,Gabriele Oettingen进行了许多后续研究,观察更大的范围,包括不同年龄(小孩和成人)、不同国籍(美国和德国),以及不同目标的人(想约会的大学生、希望重新站起来的髋关节手术病人、想找工作的毕业生、想拿到好分数的在校生)。每一个研究都指向同样清晰的结果:所有那些抱着乐观的幻想、认为可以顺利达成目标的人,他们的这种乐观对成功并无帮助,反而妨碍了梦想的实现。实验证明,过分乐观的思考经常会妨碍我们。它可能会麻痹我们的意志,让我们觉得达到目标是件顺理成章的事情。越盲目乐观,越难实现目标,“未来不迎”的道理可以说与这一实验结果高度契合。
“未来不迎”在古诗文中就有,欧阳修在戏答元珍里写到:“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残雪压枝犹有桔,冻雷惊笋预抽芽。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虽然山城到二月了也没有看见盛开的鲜花,那也没必要多想。这里的多想其实是在想家,跟开不开花没有关系。所以,未来的事情,就让未来的自己去决定吧,该开花就一定会开花的。至于为此而胡思乱想,那是诗人的情感,过日子不是写诗。

评论一下?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