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跨越千山万水的亲情

四月 28, 2018/ 0 评论

在友情、爱情、亲情等诸多情感中,唯亲情最不可解释。无怨无悔的坦荡,欲罢不能的矛盾,都在亲情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或令人为之扼腕长叹,或令人为之感铭肺腑。亲情的伟大宽容乃至愚昧揽括了人类最清纯和最复杂的情感。

与历史复杂、政见不同的父母决裂,是文革的一种时髦。亲情成为政治的牺牲品。然而,在我家,亲情是跨越千山万水的牵挂。

父亲从小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因为他是爷爷和奶奶的宝贝独子。即使年满18岁结婚时,他依然耍他的小脾气,依然会为一件小事和母亲呕气多日,所以大哥和姐姐出生时,整天处于被疼爱中的他还不懂得疼爱自己的孩子。等到第三个孩子贞震出世,蛰伏心底的父爱忽然醒来,于是万千宠爱于一身,贞震所得到的父爱简直让大哥和姐姐嫉妒。又过四年,也就是1962年,我出生了。奶奶开始觉得日子过得有点艰难了。恰好当时大舅从西北航空基地回家乡探亲,与母亲说舅母因身体不好生了一女后无法再生育,希望能领养一男。奶奶权衡利弊后,答应将贞震送给大舅。此事遭到父亲的强烈反对,一直拖延到我两岁,贞震六岁时,他才勉强默许贞震的离去。从此,他对贞震的思念成了一块心病,耿耿于怀,可千山万水之遥,一切牵挂都显得有点徒然。

母亲说,父亲疼爱我,是我捡了一个便宜,因为他的父爱从贞震身上转移给我了。还说,当时要不是我太小,送给大舅的可能就是我了。我上学后,知道中国的土地有960万平方公里,而我却在金峰这样的弹丸之地生活着,就格外羡慕贞震起来。大舅是开飞机的,而那时我们望着空中飞过的遥远得只能看见一个亮点的飞机,都要望个脖子酸才罢休,更增添了我对西北的向往。为什么不选中我呢?在军营长大,是六十年代出生的孩子的最大光荣。有时,我又会想,如果我送给了大舅,父亲会这么想念我吗?

隔着八千里路云和月,父亲只能从大舅的家书中,零星获得一点爱儿的信息。比如:知道贞震已经改名永东,知道他已经习惯了那里的生活,知道他记得家乡有从小就疼爱他的姑姑和姑夫。父亲的心一定在流泪,一个善意的谎言就可以使亲生父母变成姑姑和姑夫。不甘心的父亲一直谋划着,让永东明白他真实的身世。我上中学时,他就要来大舅的地址,教我跟永东通信,先是以表兄弟相称,以避开大舅的注意。通了几封信后,他就要我写“你是我的亲哥哥”之类的话,显然他低估了大舅的警惕性。不久,大舅给父亲写信,请他照顾永东还未成年,真实的身世最好等他成熟后再告诉他。

父亲的尴尬,我不能感知。可是,与永东的通信暂时中断了。直到我上了大学,永东也开始离开大舅到酒泉工作,才恢复了联系。父亲又故态重萌,怂恿我告诉永东身世真相。我照办了。我没有想到这一消息会如此强烈地震荡他的情感,因为这让他重新审视自己所经历过的一切,并重新评价和定位。永东在来信中对我说,从小对自己的身世就有一种扑朔迷离的感觉,对当年忽然中断通信也觉得有点蹊跷。如今一切都找到了解释,包括养母对自己亲生女儿的偏爱。好在当时永东已经成熟,知道真相后反而觉得,作为养子,他已经得到充分的父爱和母爱。

父亲十多年来揭开真相的努力,终于通过我得到实现。然而,这又有什么意义呢?多年以后,当我对人生有了独立思考能力之后,我觉得揭开真相是可笑的,我甚至后悔自己成了父亲的“枪手”。占有,拥有名份,都不是爱的境界。感知自己所爱的人生活幸福,并且宁愿压抑自己的私心不去打破这种幸福感,这才是爱的境界。显然,父亲是传统的,也是自私的,他更在乎一种拥有,哪怕它是没有具体意义的。

就像我长大之后跟父亲难有更多的心灵交流,永东知道真相后也不可能与血脉相连的他有任何心灵的交流。有一种爱,有一种亲情,因为远隔,因为观念,因为……不能表达或不好表达,但是它始终存在。亲情绝不仅仅是“让我一次爱个够”,那是一种绵绵无绝期的隽永情怀,广袤无际的宽容才是它最显著的特征。亲人的错与好,泪与笑,都与我们息息相关,荣辱与共,因此,亲情让我们无论置身何处都有一份牵挂,通过这份牵挂,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幸福的内涵。(黄橙)

评论一下?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
*